一体化视角下昌九产业发展双核驱动的构建
2013-12-03杨盛标
杨盛标
(九江学院商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
1昌九经济规模与产业构成分析
1.1江西省各大城市经济的规模分布
江西省有11个市区,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宜春、新余、赣州、吉安和萍乡。在2008-2012年间,各市区GDP的大小都大幅度增加(如表1所示),南昌市的工业产值从1660亿上升到3000亿元,九江市的工业产值从700亿上升到1420亿,其它各市增加也很快(见图1),其中赣州的GDP值在江西省一直排名第二,九江第三。单从GDP值上看,九江市、赣州市、宜春市和上饶市没有明显的优劣差距,但南昌的GDP是这些城市GDP 的2倍以上。南昌市无疑是江西经济发展的核,而对于其它城市而言,没有哪个城市必然是次级核。南昌的GDP占比24%左右,九江10%,因而昌九的GDP综合占全省的GDP的1/3左右(见表2)。
表1 江西省各城市2008-2012年GDP比较(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江西省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整理
表2 2008-2012年江西省各大城市对江西经济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根据表1计算得出
图1 江西省各城市2008年-2012年GDP柱状图比较
1.2昌九一、二、三产业的基本结构
从2001-2012年间,单看南昌与九江的工业产值,两地的产业规模都一路攀升。九江经济总产值从2001年的232.2亿上升到2012年的1420.1亿,南昌则是从2001年的465.62亿到2012年的3000.52亿。
昌九产业结构类似。这12年间稳定不变,产业都是“二、三、一”的排序结构。两地的工业产值在GDP中贡献最大,占比40%~60%之间,其趋势是逐年递增。三产业贡献率为30%~40%之间,而且是在不断的波动之中。第一产业所占比率在减少,九江市一产占比变化较大,从20%下降到8%;而南昌市的占比也由9%下降到5%。从2012年的产业结构看,九江的三次产业结构为8.3%:57.0%:34.7%,南昌为4.9%:57.9%:37.2%,昌九产业结构极其相似(见表3、表4)。
表3 2001-2012九江市三次产业构成(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2)整理
表4 2001-2012南昌市三次产业构成(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2)整理
南昌产业规模远大于九江。南昌12年来工业总增加值是九江的2.2倍,在两地工业总值中南昌占68%,而九江只占32%。第一产业昌九占比近似相等,南昌是九江的1.1倍。而第二产业产值是2.3倍,第三产业是2.5倍。第三产业中,九江占总值的28%,第二产业30%,均不足三分之一。
表5 2001-2012年昌九产业总值及其构成对比(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南昌市和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2)整理
综合上述分析,南昌产业规模排名第一,九江第三,昌九产业规模占全省的1/3,因此昌九双核一体化发展完全取决于九江区位优势,诸如152公里长江岸线和120公里昌九走廊。九江产业与南昌同构,且规模远小于南昌,同时与其它城市产业规模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打造双核,是值得研究的。
2昌九产业一体化核心区域形成的动力机制
2.1昌九产业一体化的含义
昌九产业一体化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范畴,是指根据昌九地区产业的内在联系、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向以及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措施而形成区域经济联合体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区域流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错位发展。经济一体化要求,昌九的经济政策一致,制度壁垒小,生产要素能在两地区间自由流动,企业可以自由选择在南昌和九江落户。产业一体化是各种产业通过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等方式来实现。那么在产业一体化前提下,昌九间产业的迁移落户主要是由市场力量来决定的。南昌和九江是具有不同经济规模的区域,产业一体化的实施,使得运输费用和制度成本等交易成本在减少,产业在空间会出现聚集和扩散活动。
2.2昌九产业一体化的向心力和离心力
决定经济活动在空间长期均衡稳定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接近市场带来的优势,这是引起区域差异的力量,也是导致现代经济部门向某一区域聚集的力量,称之为向心力。另一种力量是促进现代部门扩散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市场竞争,企业密集的地区,企业间的竞争力度往往很大,这限制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另外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交易成本也会促使现代部门在空间上均匀分布,笔者称之为离心力。
昌九区域异质,经济呈非均衡发展。当区域间的贸易成本降低时,经济活动在空间的聚集和扩散就会发生,聚散的源泉在于非均衡力的存在。这种非均衡力就是与“市场接近效应”“价格指数效应”以及“市场拥挤效应”相对应的三种力量之合力。对某地区而言,这三种效应形成上述的向心力和离心力。
向心力一般又包括两种,一种是本地市场效应,也叫后向联系;另一种是价格指数效应,也叫前向联系。本地市场效应指的是生产分布的变化会引起区域相应市场规模的同向变化,而区域市场规模的变化又导致生产活动的进一步集中;价格指数效应,是指厂商集聚程度越高的核心地区,商品种类越丰富,该地区产品的均衡价格指数就越低,价格指数的降低意味着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因而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也越大。这两种力量具有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在向心力的作用下,经济规模大的区域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具有吸引力,而小规模的地区则经济规模越来越小,越来越不具备吸引力。
离心力的源头也有几种,一是“市场拥挤效应”,二是自然的区位禀赋,再就是交易成本。当众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同类企业会相互竞争导致部分企业离开,这就是“市场拥挤效应”。不能流动的自然禀赋,会导致经济活动不能聚集在某一空间。南昌和九江各具有吸引某些产业的禀赋,这些禀赋促使这些企业牢牢的吸附在该地区而不会轻易的迁移,如九江长江岸线对临港企业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从而不会轻易的迁移到南昌。
2.3产业聚集的因果循环累积效应
在市场接近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所产生的向心力作用下,如果启动劳动力和资本的转移过程,则这种过程将得到自我强化,形成一种循环累积过程,这种转移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大,向心力也越来越大。
聚集力的强度决定可流动要素的转移方向和转移强度,可流动要素的持续转移又不断强化要素流入地区的优势,因而会形成不断积累强势地区区位优势的循环累积过程。正因为这种循环累积过程,初始资源禀赋对称的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会出现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并最终形成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城市区域和乡村区域、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等。
这种循环累积过程进一步放大市场规模较大区域的产业份额进而成为核心区域,进一步缩小市场规模较小区域的产业份额进而成为边缘区域。正因为存在这种循环累积效应,因此,如果厂商的生产区位是内生决定而不是外生决定的,则区际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总是不利于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
因此,南昌与九江经济规模差异大,且产业同构,昌九关系就是中心—边缘结构。如果昌九产业实施一体化政策,九江边缘区的地位更难改变,昌九产业双核驱动就很难形成。
2.4产业扩散相对工资效应
当某一地区的市场规模较大,则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大量的劳动力和企业向该地区集中,使得该地区经济要素大量聚集,可以支付比其它地区更高的工资,这反过来又吸引大量的企业和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经济系统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经济活动更加集聚在该区域,该区域的实际收入水平也远高于其他地区。随着这一过程的持续,区际工资差距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企业的大量聚集开始引发企业之间的竞争,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正因为这两种作用力的作用下,经济聚集区的一些企业无法继续支付相对于其他区域的高工资,一部分劳动力开始在其他地区寻找较高工资的就业机会,随之企业也开始迁出该地区。此时,这些无法支付很高工资的企业在其他地区投资建厂是有利可图的,随着这些企业转向另一些区域,这些区域也开始累积自我优势的循环累积过程,这些地区工资持续增长。
(1)核心—边缘结构维持情况下的产业转移。目前的昌九区域经济结构类似于核心—边缘结构,维持这种结构的条件就是产业聚集区的工资水平高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核心—边缘结构。
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聚集在核心区域,因而核心区域的工资水平上升,而工资水平的提高必然吸引大量的劳动力,结果使核心区域的生产成本上升。因此,边缘区域对厂商更有吸引力,即核心区域的工资上升和人口聚集导致的生产成本的上升促成了产业的分散。经济增长扩大了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而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域,因此制造业产品需求的扩大提高了核心区域的产业份额和劳动力份额,这种结果扩大了核心区域的市场份额,而市场份额的扩大加强了后向联系,进一步加强了产业和人口的聚集过程。
因此,经济增长导致的净效应取决于两个区域相对工资水平的变动以及后向联系增强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核心区域的高工资能够维持,则不会发生产业的分散,如果不能维持,则必然发生产业的转移,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高工资成了促使产业转移的分散力。与此相反,后向联系的强化促使产业的聚集,因而可以视为聚集力。因此,经济增长的净效应取决于分散力与聚集力的相对强度。
经济增长导致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扩大对工业品的支出。核心区对工业品的支出份额大于边缘区对工业品的支出份额。如果边缘区对工业品的支出份额大,就意味着边缘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工资水平差距较小,这种较小的工资差距无法维持很长时间;反过来边缘区对工业品的支出份额很小,就意味着边缘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工资水平差距很大,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的较大的工资差距可以维持较长时间。因此,边缘区对工业品的支出份额较大,则核心—边缘结构无法维持较长时间,较早地出现产业转移;反过来,边缘区对工业品的支出份额较小,则核心—边缘结构会持续较长时间,产业转移在较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
如果核心区的投入产出联系大,则核心—边缘结构维持较长时间,也就是核心区的产业聚集现象维持较长时间,反过来核心区投入产出链比较松散,则产业分散容易发生且较早发生。
(2)核心—边缘结构被打破时的产业转移。核心—边缘结构被打破的产业转移,主要由区际贸易成本、对工业品的支出份额、劳动力份额、工资水平等要素决定。经济结构由核心—边缘结构转变为对称结构是一个渐进过程。随着经济增长,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产业份额、劳动力份额和工资水平是逐渐发生变化,边缘区域的产业份额、劳动力份额以及工资水平是逐步提高的,也就是核心区域的产业逐步转移到边缘区域。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结构由核心—边缘结构转变为对称结构,发生了产业的转移,随之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实际工资差距就缩小。
单独考虑昌九两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扩散之间是非线性关系,最终经济增长是否导致产业扩散取决于核心区的工资上涨和后向联系的净效应。
如果工资上升占主导,抵消后向联系效应,则产业从核心区向边缘区扩散;反过来,工资上升效应不占主导地位而后向联系效应占主导,则核心区的产业聚集会持续,不会发生产业的扩散。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分散力的作用(工资上涨效应)最终总是大于聚集力(前后向联系效应)的作用,最终产业扩散会发生。同时,两个区域间产业扩散的驱动力在于两个区域工业部门工资率的相对变化,根据两个区域工业部门工资水平的相对变化以及后向联系的具体情况,厂商在两个区域之间选择生产区位。各个区域的劳动力,则根据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工资水平的相对变化,选择该区域的农业部门或工业部门就业。
3九江产业发展核心的形成
根据上面的分析,昌九产业双核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九江产业的发展核,基于发展核形成的动力机制,着眼点在于增加九江经济的聚集力,充分利用九江的区位优势。以下3方面的分析,可以扩大九江相对于南昌的相对工资,促使产业迁移九江。
3.1九江城市化建设
九江的城市化建设可以增强九江市的本地市场效应,增加九江地区的向心力。加快九江的城市化建设,从速构建大九江格局、做大中心城区,要在打造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如果九江市与南昌市的市区人口不相上下,那么九江的市场容量才能和南昌的相提并论(见表6)。
资料来源:南昌和九江的统计公告数据整理
从表6数据可以看出,南昌地区的城镇人口大约是九江市人口的两倍,城市化率也远高于九江地区。因此使九江成为产业核的城市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3.2九江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九江产业差异化发展的目的在于抵消南昌规模经济的聚集力,减弱九江经济的边缘化趋势。九江得天独厚的区位禀赋就是庐山、长江岸线、京九大铁路汇集于此,九江产业的差异化发展应由此开始。首先要做的就是长江152公里岸线的开发开放,加速临港产业的开发。依托长江航运通道和水资源,重点发展以船舶制造、变通机械和汽车、船舶装配为主的先进制造业;炼油及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冶金建材及新材料、电力能源等产业,拓展配套物流产业规模,形成临港重化工业和物流产业基地。在做强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同时,加快做大澎湖板块、赤码板块和共德永示范区,全力打造4个国家级园区,着力构筑九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引擎。
其次,在旅游、港口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开发庐山的旅游资源。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人气、财气,带动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区域性枢纽大港口。
3.3九江低交易成本贸易中心的构建
提供比南昌更优越的制度规制和商务服务体系,利用长江和京九铁路的交汇点,构建赣鄂湘皖交界区域商品交易中心城市,降低交易成本,营造江西省商业服务成本的洼地效应,增强经济活动的聚集力。
九江位于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距离武汉、南昌、合肥等城市都在2小时左右车程,从商品引进角度,九江可以作为2小时商圈的核心,从商圈外围进行商品采购,对商圈内部进行配送;从商品输出角度,九江可以作为2小时商圈边缘节点城市的重要补给站,将九江及其附近地区的工农业优势产品输出到相关节点城市。从零售业服务角度,九江市首先必须成为辖区各县市区的高档次商品与服务的核心,其次要有能力成为2小时商圈范围内独具魅力的商业节点。从庐山旅游吸引力角度,依靠名山魅力,每年吸引海内外游客不下40万人,如此众多的消费者也要求九江市着力打造高档次商业设施和服务。因此,必须结合九江消费特点和九江产地商品属性,努力使九江成为区域商品交易中心。
4结论
要使昌九一体化产业发展能双核驱动,需要认清的是昌九产业双核的形成的动力机制。南昌和九江产业的情况是规模差异大,产业同构现象严重。昌九经济是中心—边缘结构,双核发展的关键在于抵消单中心结构的形成力量,促使九江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另一核。
扩大九江市的城市化建设,以增强九江市的本地市场效应;利用九江市的区位优势发展临港产业和以庐山为核心的旅游服务业,与南昌差异化发展,与南昌错位发展,减弱南昌经济规模的吸引力;利用长江和京九交汇点构建湘鄂赣皖边界的商务物流中心,以减少九江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这三者落实到位,九江产业核便可形成。
参考文献:
[1]安虎森.空间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2.
[2]杨盛标.城市群产业圈层形成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10.
[3]南昌市和九江市各年的统计年鉴.
[4]南昌市和九江市的“十二五”产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