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体活动负荷对我国老年人患慢性疾病风险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对清华大学老年人群PASE问卷的流行病学调查

2013-12-03于洪军

中国体育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分值患病负荷

于洪军,仇 军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1 引言

1999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7%[2],根据国际标准,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各组织和器官都明显退化,疾病已经成为老年人必须面对的突出问题。根据我国2005年的统计结果显示[3],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中,只有60%的人属于健康群体,40%的老年人患有一种以上疾病,15%的老年人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自理。70岁以上的群体中,将近一半的老年人不能够正常的独立生活。

国外大量的研究报道显示[27],有规律的身体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而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则成为老年人失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报道,长期缺乏身体活动是引发死亡的第四大因素,导致全世界每年约320万人死亡。身体活动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减少和降低人们的死亡率和患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率已 经 有 来 自 美 国[14,10,19,13,23],英 国[20,25,32],芬 兰[8,9],加 拿大[4,26],以色 列[6],挪 威[18]的 许 多 研 究 报 道 。 在 身 体 活 动对老年人的患病率的影响方面,有学者研究认为[1],积极参与身体活动能够有效地降低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概率,至今为止,大部分综述研究报道认为,身体活动能够降低人们患慢性疾病风险率20%~30%[5,21]。

身体活动对患慢性疾病风险率影响的研究报道大多来自国外,缺乏作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实证研究报道。本研究针对积极参与身体活动的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风险率是否低于身体活动参与较少的老年人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采用国际经典老年身体活动PASE问卷,以清华大学社区60岁(含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 300份,共回收问卷1 230份,剔除无效问卷79份(其中有效填写问卷1 150份,49份问卷受访者年龄低于60岁,91份问卷受访者没有填写年龄),最终有效的PASE问卷样本量为1 010份。在所调查的1 010个有效问卷中,受访者平均年龄为66.7岁,男性平均年龄为70.3岁,女性平均为64.6岁,造成男性平均年龄高于女性的原因,可能与高校女性退休年龄早于男性有关,受访者的平均身高是162.4cm,男性显著高于女性10cm左右;平均体重是63.5kg,男性显著重于女性8.9kg,受访者的平均BMI指数是22.7,处于正常范围值25以内,男、女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男性为23.2,女性为22.3(表1)。

表1 本研究受访者生理特征基本情况一览表Table 1 Basic Condition of Subject’s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在吸烟习惯上,样本中仅有6.1%的受访者有吸烟习惯;男性(14%)吸烟者高于女性(1.1%)。其吸烟的比例较低,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群体主要来自清华大学有关(表2)。

表2 本研究受访者吸烟习惯统计结果一览表Table 2 Statistics of Smoking Habit of Subjects

在受教育程度上,样本中50.4%的老年受访者受过高等以上的教育,93.5%的受访者具有初中以上的学历,受过高等以上教育的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表3)。

表3 本研究受访者受教育程度情况一览表Table 3 Education Background of Subjects

2.2 研究方法

2.2.1 身体活动的评估方法

本研究采用国际上经典老年身体活动PASE问卷进行调查。PASE问卷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Washburn等人于1993年研发的老年身体活动量表问卷[25]。该问卷共10个大类问题,26个具体问题组成,大约需要20min左右时间填写完毕。该问卷总身体活动包括业余身体活动、家务劳动、交通活动和职业活动4个部分组成。娱乐相关身体活动部分主要包括:走路、低强度、中强度和高强度体育锻炼、力量和耐力锻炼活动;家务相关身体活动包括:整理家务、打扫卫生、修理房间等工作;交通活动包括乘坐汽车、驾驶汽车等;职业相关身体活动部分包括:工作相关的身体活动,其中包括受雇和志愿者工作等。受访者完成问卷后,通过不同测试题目分数权重分值来计算最终各项的身体活动分数,PASE总分值在0~400分。根据中国的国情对PASE问卷中的问题进行了适当调整,包括:1)增加了自行车身体活动的问题,因为国外老年人使用自行车较少,而中国老年人普遍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2)去掉了修理自己花园的征询题,因为中国的老年人很少拥有自己的花园。

为了检验PASE问卷调查中国老年人身体活动状况的有效性,在问卷征询调查之前采用Armband测试仪,验证PASE问卷征询调查的真实有效性。在身体活动部分,PASE问卷在本老年样本群体中已经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有关PASE分数问卷在中国人群中运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研究,其成果已经发表在美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年第5期上,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0],信度为r=0.897(Pearson相关性),效度为r=0.442(Pearson相关性)。

2.2.2 患慢性疾病情况的调查方法

在研究中,对所有样本群体是否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中风、心脏病、Ⅱ型糖尿病、关节炎、骨质疏松、肥胖病、乳腺癌、直肠癌、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疾病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该问卷的信度情况已经在调查前做了检验,结果显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2.2.3 统计方法

通过PASE身体活动分值对受访群体进行低、中和高分组,对每一名受访者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且对吸烟情况进行的数据处理的权重系数调整后进行分析。本研究对身体活动负荷的分级上,对身体活动作了如下分类:以所调查的各项结果平均值为依据,将身体活动分为低(<50%平均值)、中(≥50%~150%<平均值)和高(>150%平均值)三个身体活动水平等级来进行计算,其中“低”身体活动组为对照组,该组的患病风险率为1.0,在统计结果中不再说明,仅对“中”身体活动组和“高”身体活动组的患病相对风险率进行统计描述。

患病风险率计算方式如下:以“低”身体活动水平群体患病率为基点,“中”身体活动水平群体患病风险率 =“中”身体活动群体患病人数/(除以)“中”身体活动水平组总人数/“低”身体活动水平组患病数量/(除以)“低”身体活动水平组总人数,即“中”身体活动水平组患病%除以“低”身体活动水平组患病百分比;“高”水平群体患病风险率 = “高”身体活动水平组患病人数/(除以)“高”身体活动水平组总人数/“低”患病人数/(除以)“低”身体活动水平组总人数,即“高”身体活动水平组患病%除以“低”患病%,具体计算公式如图1所示。

图1 患病风险率计算方法Figure 1. Calculation Formula of Relative Rate of Disease

在数据分析中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患病率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身体活动负荷部分的对比采用two-way ANOVA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统计结果采用平均值(X±SD)来描述,不同身体活动负荷组间的差异采用Two-way ANOVA 和 Tukey post hoc tests分析,数据显著性水平在P≤0.05。

3 研究结果

3.1 身体活动PASE分值与患病风险率

研究结果表明,身体活动和疾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随着身体活动的增加,其患病风险率显著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图2、图3),全部受访的老年群体中,在身体活动“低”、“中”和“高”三个水平群体中,“中”、“高”身体活动水平组相比“低”身体活动水平组,患病率有显著性降低;其中,“中”和“高”身体活动组的患病风险率(RR)在以下疾病中有着明显降低:高血压疾病(0.81和0.68)、II型糖尿病(0.92和0.77)、骨质疏松(0.91和0.86)、心脏病(0.60和0.19)、动脉硬化(0.96和0.48)、高血脂(0.93和0.77)、呼吸系统疾病(0.51和0.36)。总之,随着身体活动值的增加,身体活动参与的提高,其患高血压、II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和心脏病的风险率有显著性降低。

3.2 身体活动PASE分值与患病风险率

研究结果显示,身体活动和疾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随着身体活动分值的增加,其患病风险率显著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图4),在“低”、“中”和“高”身体活动水平三个组中,“中”和“高”身体活动水平组相比“低”身体活动水平组,患病风险率(RR)在以下疾病中都有明显降低:高血压(0.96和0.91)、心脏病(0.93和0.29)、乳腺癌(0.46和0.43)、消化系统疾病(0.98和0.56)。总之,随着身体活动分值的增加,其患高血压、心脏病、乳腺癌和消化疾病的风险率显著性降低。

图2 身体活动总PASE分值与患病风险率关系曲线图Figure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PASE Scores

图3 身体活动总PASE值与患病风险率关系曲线图Figure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otal PASE Scores

图4 体育锻炼身体活动与患病风险率关系曲线图Figure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PASE Scores

3.3 家务活动PASE分值与患病风险率

研究结果表明,家务活动和疾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关关系,随着家务活动分值的增加,其患病率显著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图5~图7),在“低”、“中”和“高”身体活动水平三个组中,“中”和“高”身体活动水平组与“低”身体活动水平组相比,患病率风险率(RR)在以下疾病中都有明显下降:高血压疾病(0.74和0.92)、II型糖尿病(0.87和0.84)、肥胖病(0.91和0.97)、心脏病(0.61和0.56)、动脉硬化(0.73和0.49)、乳腺癌(0.65和0.63)、抑郁症(0.52和0.76)、呼吸系统疾病(0.53和0.59)、消化系统疾病(0.95和1.04)、其他疾病(0.77和0.93)和疾病总数量(0.98和0.75)。总之,随着家务身体活动分值(水平)的增加,其患高血压、II型糖尿病、肥胖病、乳腺癌、动脉硬化、抑郁症和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其他疾病和疾病总数量的风险率有着显著性下降。

图5 家务活动PASE分值与患病风险率关系曲线图Figure 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 Physical Activity and PASE Scores

图6 家务活动PASE分值与患病风险率关系曲线图Figure 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 Physical Activity and PASE Scores

图7 家务活动PASE分值与患病风险率关系曲线图Figure 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 Physical Activity and PASE Scores

3.4 交通型身体活动PASE分值与患病风险率

研究结果发现,老年人交通型身体活动和疾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关关系,随着交通型身体活动的增加,其患病风险率显著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图8~图10),在“低”、“中”和“高”身体活动水平的三个组中,“中”和“高”身体活动水平组与低身体活动水平组相比,患病风险率(RR)在以下疾病中明显降低:高血压(0.89和0.70)、关节炎(0.72和0.97)、肥胖病(0.66和0.73)、心脏病(0.77和0.64)、动脉硬化(1.05和0.87)、乳腺癌(0.70和0.87)、抑郁症(0.59和0.58)、高血脂(0.96和0.67)、呼吸系统疾病(0.97和0.22)、消化疾病(0.85和0.68)。总之,随着老年人交通型身体活动分值(水平)的增加,其患高血压、关节炎、肥胖病、心脏病、动脉硬化、乳腺癌、抑郁症、高血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疾病的风险率显著性下降。

图8 交通型身体活动PASE分值与患病风险率关系曲线图Figure 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a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PASE Scores

图9 交通型身体活动PASE分值与患病风险率关系曲线图Figure 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a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PASE Scores

图10 交通型身体活动与患病风险关系曲线图Figure 1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a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PASE Scores

3.5 职业型身体活动PASE分值与患病风险率

统计结果表明,老年人职业型身体活动和疾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随着职业性身体活动的增加,其患病风险率显著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图11),在“低”、“中”和“高”身体活动水平的三个组中,“中”和“高”身体活动水平组相比“低”身体活动水平组,患病风险率(RR)在以下疾病中明显降低:高血压(0.90和0.83)、关节炎(0.78和0.68)、骨质疏松(0.71和0.64)、动脉硬化(0.64和0.85)。总之,随着职业型身体活动值(水平)的增加,其患高血压、关节炎、骨质疏松和动脉硬化疾病的风险率显著性降低。

图11 职业型身体活动与患病风险率关系曲线图Figure 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Physical Activity and PASE Scores

4 分析和讨论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积极参与身体活动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风险率,不同类型的身体活动,对降低慢性疾病的风险率存在差异。就具体疾病而言,总体身体活动负荷越高,其患高血压、II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和心脏病的患病风险率显著性下降。随身体锻炼活动负荷的增加,其患高血压、心脏病、乳腺癌和消化疾病的风险率显著性下降。家务型身体活动分值的增加,其患高血压、II型糖尿病、肥胖病、乳腺癌、动脉硬化、抑郁症和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其他疾病和疾病总数量的风险率显著下降。交通型身体活动分值的增加,其患高血压、关节炎、肥胖病、动脉硬化、乳腺癌、抑郁症、高血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疾病的风险率显著性下降。职业性身体活动分值的增加,其患高血压、关节炎、骨质疏松和动脉硬化的风险率显著性下降。

4.1 身体活动的总负荷量与患病风险率

身体活动负荷是一个重要的刺激指标,不仅对正常人群,即使对运动员,都是一个关键的刺激因子[28],不同的负荷模式能导致运动员不同的比赛结果[29]。在身体活动总负荷是否减少患慢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率方面,国际上也有相关类似的研究报道。Folsom等[7]对美国和意大利的中老年社区群体进行4年随访研究报道,在身体活动从低到高Q1~Q4(Q1最小,Q4最大)4个负荷等级的群体中,随着身体负荷量的增加,患心血管慢性疾病的相对风险率(Relative Risk)逐步降低。其中,男性群体心血管疾病的相对风险率分别为 Q1:1.0,Q2:0.96(0.67~1.37),Q3:0.70(0.44,1.13),Q4:0.76(0.51,1.13),女性群体不同身体 活 动 负 荷 的 风 险 率 为 Q1:1.0,Q2:0.74(0.43~1.27),Q3:0.85(0.44,1.64),Q4:0.56(0.30,1.06)。Manson等人[16],对年龄在40~65岁的美国中老年妇女8年的追踪研究报道,在每周的低~高(Q1~Q5)5个等级身体活动水平负荷群体中,身体活动负荷越高的组中,患慢性心血管病风险率越低。其中,在身体活动量上,相对风险率 分 别 为 Q1:1.0,Q2:0.85(0.69,1.06),Q3:0.78(0.62,0.99),Q4:0.69(0.54,0.88),Q5:0.60(0.46,0.77);在每周走路小时数中,Q1:1.0,Q2:0.78(0.57,1.06),Q3:0.88(0.65,1.21),Q4:0.70(0.51,0.95),Q5:0.65(0.47,0.91),在走路速度上,慢速、中速和快速三组群体中相对风险率分别是 Q1:1.0,Q2:0.75(0.60,0.95)和 Q3:0.64(0.45,0.90)。

在特定的老年群体研究中,Manson等人[15]的一项针对平均年龄为63岁的美国老年女性群体的3年追踪研究发现,相对年轻群体而言,老年群体中身体活动负荷量对患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在每周从低到高的5组身体活动负荷量等级的群体中,患慢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率分别为 Q1:1.0,Q2:0.73(0.53,0.99),Q3:0.69(0.51,0.95),Q4:0.68(0.50,0.93),Q5:0.47 (0.33,0.67)。Wagner等人[24]的一项关于爱尔兰和法国50~59岁的老年群体5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身体活动负荷为低、中和高三组老年群体中,身体活动负荷报道越高者,患心血管慢性疾病风险率越低。该研究认为,身体活动负荷各组相对风险率分别是,低负荷组:1.00,中负荷组:0.73(0.51,1.05),高 负 荷 组:0.66(0.46,0.96)。Knoops等人[12]对欧洲11国年龄在70~90岁之间的老年群体的研究表明,积极参与身体活动能够显著减低老年人的死亡率,其中,不积极参与身体活动组的死亡率为1.00,积极参与身体活动组的死亡率为0.72(0.48,1.07)。

4.2 身体活动参与频率与患病风险率

身体活动参与的频率也影响着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风险率。Sundquist对瑞士年龄在35~74岁的受访者11年的追踪研究显示[22],每周身体活动参与高的受访者,其患心血管慢性疾病率显著降低,其中,1代表0次/周,2代表偶尔参与,3代表1~2次/周,4代表2次以上/周,身体活动频率与患病风险率是,1:1.0,2:0.74(0.53,1.03),3:0.70(0.5,0.97),4:0.52(0.33,0.83)。 Meisinger等 人[17]通过对德国年龄在45~74岁的中老年人调查研究发现,身体活动参与频率也影响着老年人患心血管慢性疾病风险率,该结果表明,身体活动参与频率越高,其相对风险率越低。具体结果表明,从未参与组:1.00,每周参与低于1次组:1.02(0.74,1.41),每周参与1~2次组:0.76(0.54,1.07),每周参与2次以上组:0.80(0.57,1.13)。

4.3 身体活动的不同负荷类型与患病风险率

不同的身体活动参与类型对心血管疾病相对风险率影响也不同。在本研究结果显示,交通型的身体活动(主要是骑自行车)参与的效果优于其他等类型的身体活动。然而,Hu等人[11]对芬兰25~64岁成年男性的研究报道,与职业相关身体活动参与对慢性疾病的相对风险率效果优于交通型身体活动参与,他的研究结果显示,就职业型身体活动而言,负荷“低”、“中”和“高”身体活动水平3组的患病 风 险 率 分 别 是 1.00,0.82(0.74,0.91),0.87(0.81,0.95);就交通型身体活动而言,负荷“低”、“中”和“高”身体活动水平3个组间的患病风险率分别是1.00,0.92(0.85,1.00),0.91(0.83,1.00)。以上的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存在着一些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在芬兰等发达的国家,老年人交通型身体活动主要是以私家车为主,而我国老年人则主要以骑自行车为主。

4.4 本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身体活动负荷与疾病之间的“负荷-效果”关系是运动与健康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多年追踪随访研究,老年人身体活动和患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风险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有些患慢性疾病的老年群体可能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参与身体活动,这些群体的身体活动负荷效果需要多年的追踪研究来发现其中的效果关系;此外,由于本研究的样本群体仅来自于清华大学社区,样本群体单一,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对不同职业老年群体、不同社区老年群体进行深入研究以检验身体活动不同负荷与慢性疾病风险率的关系。

5 结论和建议

积极参与身体活动的老年人相对于较少参与身体活动的老年人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疾病的风险度明显降低,在一定的负荷范围内,参与身体活动负荷越高,患慢性疾病的风险率越低。在身体活动参与的类型上,骑自行车等交通型身体活动负荷等级参与越高,降低患病风险率的效果越好。

建议我国老年人多参与身体活动,尤其是自行车等类型的身体活动在预防和降低慢性疾病方面效果更好。

[1]于洪军,刘路.预防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最佳身体活动负荷研究综述[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4):113-123.

[2]中国老龄委.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老龄委,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专题数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R].北京:国家统计局,2011.

[4]CHEN J,MILLAR W J.Health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J].Health Reports-statistics Canada,1999,11:21-30.

[5]COMMITTEE P A G A.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 report,2008[J].Washington,DC:US Dept Health Human Services,2008.

[6]EATON C B,MEDALIE J H,FLOCKE S A,et al.Self-reported physical activity predicts long-ter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ies.Twenty-one-year follow-up of the Israeli Ischemic Heart Disease Study.[J].Archives Family Med,1995,4(4):323-329.

[7]FOLSOM A R,ARNETT D K,HUTCHINSON R G,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middle-aged women and men.[J].Med Sci Sports Exe,1997,29(7):901-909.

[8]HAAPANEN N,MIILUNPALO S,VUORI I,et al.Association of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with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in middle-aged men and women.[J].Int J Epidemiol,1997,26(4):739-747.

[9]HAAPANEN-NIEMI N,MIILUNPALO S,PASANEN M,et al.Body mass index,physical inactivity and low level of physical fitness as determinants of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16y follow-up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men and women.[J].Int J Obesity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J Int Asso Study Obesity,2000,24(11):1465-1474.

[10]HAKIM A A,PETROVITCH H,BURCHFIEL C M,et al.Effects of walking on mortality among nonsmoking retired men[J].New England J Med,1998,338(2):94-99.

[11]HU G,JOUSILAHTI P,BORODULIN K,et al.Occupational,commuting and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relation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ong middle-aged Finnish men and women[J].Atherosclerosis,2007,194(2):490-497.

[12]KNOOPS K T B,de GROOT L C,KROMHOUT D,et al.Mediterranean diet,lifestyle factors,and 10-year mortality in elderly European men and women[J].JAMA,2004,292(12):1433-1439.

[13]LEE I M,REXRODE K M,COOK N R,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women[J].JAMA:J Am Med Asso,2001,285(11):1447-1454.

[14]LEON A S,MYERS M J,CONNETT J.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16-year risks of mortality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ll-causes in the multiple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trial(MRFIT)[J].Int J Sports Med,1997,18(3):S208-S215.

[15]MANSON J A E,GREENLAND P,LACROIX A Z,et al.Walking compared with vigorous exercise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women[J].New England J Med,2002,347(10):716-725.

[16]MANSON J A E,HU F B,RICH-EDWARDS J W,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walking as compared with vigorous exercise in the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women[J].New England J Med,1999,341(9):650-658.

[17]MEISINGER C L,WEL H,HEIER M,et al.Association of sports activities in leisure time and incid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middle-aged men and women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the MONICA/KORA Augsburg cohort study.[J].Eur J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Rehabilitation:official J Eur Society Cardiology,Working Groups Epidemiology Preventio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Exe Physiol,2007,14(6):788-792.

[18]MOHOLDT T,WISL FF U,NILSEN T I L,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mortality in men and women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a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Norway(the HUNT study)[J].Eur J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Rehabilitation,2008,15(6):639-645.

[19]SHERMAN S E,D AGOSTINO R B,SILBERSHATZ H,et al.Comparison of past versus recent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prevention of premature death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m Heart J,1999,138(5):900-907.

[20]SMITH G D,SHIPLEY M J,BATTY G D,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the Whitehall study[J].Public Health,2000,114(5):308-315.

[21]SOFI F,CAPALBO A,CESARI F,et al.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leisure time and prim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an update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J].Euro J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Rehabilitation,2008,15(3):247-257.

[22]SUNDQUIST K,QVIST J,JOHANSSON S E,et al.The longterm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a 12-year follow-up study[J].Preventive Med,2005,41(1):219-225.

[23]TALBOT L A,MORRELL C H,METTER E J,et al.Comparison of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versus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as predictors of coronary events in men aged≤65years and> 65years[J].Am J Cardiol,2002,89(10):1187-1192.

[24]WAGNER A,SIMON C,EVANS A,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coronary event incidence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France[J].Circulation,2002,105(19):2247-2252.

[25]WASHBURN R A,SMITH K W,JETTE A M,et al.The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PASE):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J].J Clin Epidemiol,1993,46(2):153-162.

[26]WELLER I,COREY P.The impact of excluding non-leisure energy expenditur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rtality in women[J].Epidemiol,1998,9(6):632-635.

[27]WHO.Physical activity is defined as any bodily movement produced by skeletal muscles that requires energy expenditure[R].2012.

[28]YU H J,CHEN X P,ZHU W M,et al.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of chinese top-level speed skaters’training load:threshold versus polarized model[J].Int J Sports Physilo Performance,2012,7(2):103-112.

[29]YU H J,CHEN X P,ZHU W M.Characteristic of endurance load of a successful training program for chinese top speed skaters[J].Med Sci Sports Exe,2010,421(5):175.

[30]YU H J,ZHU W M,JUN Q,et al.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elderly(PASE):A cross-validation study for Chinese older adults[J].Med Sci Sports Exe,2012,44(5):647.

[31]YU S,YARNELL J,SWEETNAM P M,et al.What level of physical activity protects against premature cardiovascular death?The Caerphilly study[J].Heart,2003,89(5):502-506.

猜你喜欢

分值患病负荷
人造革合成革拉伸负荷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芍梅化阴汤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Opening flexible resources by integrating energy systems: A review of flexibility for the modern power system
悄悄告诉你:统计这样考
谁是科创板创值全能冠军
SGT5-4000F(4)燃气轮机夏季最大负荷研究及应用
完形填空训练
高二生物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