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既济 阴阳平衡
2013-12-02丁丽玲
丁丽玲
阴阳是生活中走出的哲学
“阴阳来源於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自然观。人们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既对立又联系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等,於是把事物发生、发展的两种属性归纳为阴阳,并总结出阴阳相生、阴阳相长、阴阳相克等学说理论。阴与阳的相互关系存在於自然界一切事物中。
就拿我们夏天吃的西瓜举例,西瓜性寒,具有抗热解暑的效果。但是您去过西瓜地吗?西瓜的叶子并不大,一个个大西瓜,就圆溜溜的在太阳直射下躺着。越是沙土地,日照越充分,西瓜也就越甜。西瓜就这么晒着,为了对付炎热的天气,它体内逐渐就生成了抗热的成分。所以炎炎夏日,吃几块西瓜能够去热解暑,西瓜中所含的阴性物质正好中和了体内过多的火性。
但是到了秋冬季节,情况就不一样了。民间有句老话:秋瓜坏肚,说的是立秋以后的西瓜容易引起腹泻。一些肠胃敏感的人也会有体会,夏天吃西瓜,吃饱了都没事,但在秋冬时节,吃两块有时就会引起胃疼腹泻。这是因为,秋冬天凉,脾胃需要温补,这时您在吃性寒的西瓜,凉上加寒,阴阳失调,脾胃就会出毛病。
自然界的植物经过了上亿年演变,优胜劣汰,各自有着自己的生长规律,它们知道自己该长在哪里,什么时间生长。几千年来,聪明的中国人不断观察、实践、总结,把这些植物的特性应用於人体。当人体阴阳失调时,就用自然界中阳气大的物质去补阳,用阴气重的物质去滋阴。於是,这些植物成了中草药,这些规律就总结成为药理学。
比如人参,在中草药里有“大补元气第一药”的美誉,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之一。人参刚健性温,常用於振奋阳气,急救回阳。长白山林里独特阴凉的气候环境,使它练就了抗寒的能力,积聚了温润的能量,所以能够补气助阳。
正是由於阴与阳的协调运转,才孕育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界。植物如此,动物如此,人体也一样。
水火是生命的源泉和能量
在人体,阴与阳有两个最通俗的比喻,一个喻为水,一个喻为火。水与火是人类繁衍生息中最重要的物质,是生命的源泉和能量,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人的生活。
火,指的是人体的内热,属阳。火是生命的能源,维持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有句老话讲: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是说年轻人火力强,身体壮。比较而言,老年人的火力就差些了,火力不足,身体就虚弱、怕冷。
热自外受,火自内生。人体热量来自外界,比如食物、饮料等。火是由内而生的,五脏皆可生火,在人体正常的范围内,称为“少火”,超过正常范围,则称为“邪火”,俗称“心火上炎”。
水,是体内津液的总称,属阴。水的特性是润下,向下滋润运动,肾为水脏,位於五脏的最下端,所以将人体的津液概括为“肾水”。肾水受心火的温热,循环往复,有滋养脏腑的作用。
“水火既济”常用来形容人体的阴阳平衡。“既济”这个词最早出自《易经》,是卦名,表示通达的意思。古代养生借用这一理论,来比喻心火与肾水的相互关系。心火肾水相济,阴阳平衡,身体就健康。
水火既济的导引方法——摇头摆尾
下面给大家介绍的是八段锦中“摇头摆尾去心火”一组动作,是通过肢体导引,使心火下行以温养肾水,肾水循环以消多余邪火,从而辅助人体水火既济,阴阳平衡。
“摇头摆尾去心火”的动作曾被比喻为“鳝鱼摆尾通心气”。“鳝鱼”如蛇,摆动起来头和尾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如“九曲之径”,所以这组动作的关键就在於“头部”与“尾闾”的配合。
练习时,两腿可做成马步,也可以微蹲,高度视自己身体情况而定,两掌放於大腿上。姿势摆好后,上体先向左倾,然后俯身前倾,随之右倾,最后后倾,躯干旋绕了一周。
当躯干后倾的时候,头部顺势向后摇头;尾闾,也就是已经退化的尾椎骨向前、右、后方摆动。随着躯干的转正,头正颈直,尾闾放松,尾骨尖自然下垂,恢复到开始时的姿势。相同的动作再向右做一遍,重复的次数因人而异。
“摇头摆尾去心火”的保健特点
旋转躯干,以壮肾府。“府”是“家”的意思,人体有五府,分别是:头为精明之府、背为胸之府、膝为筋之府、骨者髓之府、腰者肾之府。五大府的强弱,反映了身体的健康状况。
头为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意思是说,人的精气与神气皆汇於头部,如果长时间低头视物,就会出现精衰神乱的表现。
背为胸之府,背曲肩随,胸将坏矣。意思是说,背是胸的家,如果经常勾背屈肩,得不到伸展,会感觉胸闷气短,影响胸内脏腑的功能。
膝为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说的是膝盖是筋汇集的地方,最能反映全身筋的状态,如果总不活动,行走起来就会步履蹒跚,筋骨就易老化。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振掉”是指肢体振颤的一种症状,古语讲“久立伤骨”,站久了,人就会感觉从骨子累,肢体震颤,其实是伤到里面的髓了。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意思是说,腰是肾的家,腰不转动,不活动,会导致肾脏疲惫;肾气虚弱,会累及家人,表现为腰部酸痛。所以,把家建好了,家业兴旺,肾脏的功能就会增强,才能够生成更多的肾精。
旋转躯干时,上体向左、右、前、后倾绕,对腰部进行着大范围的旋转拉伸。通过这种对腰骶部位的牵拉和刺激,从而达到强壮肾府,调理肾经,以生肾水的目的。所以,旋体时幅度要大。上体侧倾时,充分拉伸对侧肢体;前俯时,头和臀部相对拉长,躯干与地面基本平行。
“摇头摆尾”是这一式的难点,也是去心火、升肾水的关键。
摇头的目的是为了刺激颈后大椎穴。大椎穴位於颈后最高点,被古人称为“诸阳之会”,意思是说,大椎手三阳经和督脉的阳气汇聚的地方,所以阳气非常足,又称阳中之阳。
大椎的作用不仅仅是补一身之阳气,在阴阳失调时,大椎会起到调和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百劳穴。中医里有个大椎放血的传统疗法,在治疗发烧、高热或者内热引起的痤疮时,将大椎处的皮肤轻轻捏起,然后用消过毒的针快速在皮肤上刺几针,挤出几滴血来,对於泄热的效果非常好。
摇头,就是通过肢体和呼吸导引刺激大椎,使阳气下降,从而辅助降心火。摇头时颈部尽量放松,呼吸自然,不要憋气。否则会引起颈部肌肉紧张,直接影响大椎部位的松紧,不利於阳气下行。所以,在做摇头时,不主动用力,感觉头颈象断了一样,用头部自身的重量来带动旋转。
“尾闾”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中,是古代传说中海水所归之处,也就是海拔很低、承接所有的江水、河水并且汇聚这些水的地方。尾,百川之下称尾;闾,水汇聚的地方。后人在养生实践中,将人体尾椎骨这块称为“尾闾”,借以形容此处筋脉复杂,水气汇聚。
尾闾处平时不易活动到,不管是站着、坐着、还是行走,都很难刺激到尾闾内部。摆尾时,转动的是尾闾,要松腰松胯,这样转动起来才灵活。摆动尾闾的主要目的在於导引此处气血运行,使体内阴阳两气循环有序,辅助心火降,肾水升。
做“摇头摆尾”时,头和尾的协调配合需要一段时间练习,可以单独练习“摆尾”,然后在头尾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