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
2013-12-02
好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有身体、心灵成长的空间,与大自然亲近的时间,与社会接触的时机,应该让知识与生活、生命真正产生共鸣。好的教育不惧怕考试,越是能够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越高,成绩也就越好,这已经是被反复证明的事实。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留出成长空间,所有孩子都会独一无二》,文章指出,为学生撑起一片成长的空间,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新学校设施好、老师教得也好,以前我只能考80多分,现在能考90多分了。
——出于对优质教育的渴望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期盼,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把正在上小学的孩子转到城里上学,试图跨越城乡教育差距的鸿沟。12岁的嘉勇,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瑞应村,准备上四年级时,父母将其从原来的瑞应村小学转到位于城郊的某小学。他并不是瑞应村小学第一个转入城市学校的学生,“以前学校有一两百个学生,可这两年许多人都转走了。”小嘉勇说。
一起来跳橡皮筋,有种美丽叫回忆……
——近日,一首名为“跳皮筋”的歌曲蹿红网络,跳皮筋等属于几代人童年记忆的画面再度浮现。当人们追忆远去的“跳皮筋”符号时,不禁要问:如今的中小学女生怎么锻炼身体?上世纪,跳皮筋等传统运动曾是校园女生重要的体育活动内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女生们的兴趣也逐渐被上网、玩电子游戏等取代。进入青春期以后,受升学压力及身心差异等影响,女生普遍存在动作迟缓、协调能力下降、畏难情绪增加等情况,加之学校及家长在学习成绩和体育锻炼的平衡中更注重前者,导致近年来中小学女生体质持续下降,如不能创新教学模式且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跳皮筋时代”那样健康活泼的女生将会越来越少。
“考过高富帅”“决战百天,我必成功”“奋战百天,让青春无悔”“有进路没退路,留退路是绝路”……
——高考在即,一些与迎高考有关的“雷人”标语进入了公众视野。对于农村以及城市中“低阶层”学子而言,上大学可能是“阶层上升”的唯一通道,标语“雷人”,只是迂回曲折地表达了“金榜题名”的愿望是多么强烈与迫切。从高考标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城乡竞争和“阶层上升期待”所带来的压力。
大学毕业生是富有活力、充满梦想的一代,他们希望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社会应该为他们营造公平的大环境,助力年轻一代实现梦想。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招聘岗位却比往年减少15%,一涨一落使得2013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年”。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文件促进就业公平,但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还是设立了种种人为规定的“门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认为,社会公平首先应是机会公平,在就业领域,用“院校、户籍、性别、身高、外貌”等门槛来区别对待高校毕业生的做法过于简单粗暴,会剥夺多数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不利于社会选拔多样化人才,也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对实现高等教育结果公平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应由市场需求决定。
——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王海平的脑海中,一直坚持“需求决定论”。“需求决定论”可以理解为,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载体,如何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及时地设置专业,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应该对专业实行“动态调整”。“应把办什么专业、培养什么样学生的决策权交给家长、交给企业、交给社会、交给学生。”
中文系应该培养有志趣、有修养的人,但不一定是创作型人才。
——4月12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做客腾讯书院,以“中文系能培养作家吗?”为题,谈了大学的文学教育话题。他认为,晚清以后的文学教育以文学史为核心,这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学中文系没有说学完元曲就写元曲,对我们来说,唐诗、宋词、元曲是一种知识,而不是一种技能。大多数中文系的教学,缺少对学生文学审美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遗憾。”
不能让社会的一些短视行为、功利行为影响教育,而要用教育来“教育”社会、引导社会。
——学生负担过重一直是中国教育的顽疾之一。今年2月,北京市教委出台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3月起全面执行,此举引起首都各界及其他地区的密切关注。《通知》的起草、制定者之一,在教育领域工作30多年的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阐述了《通知》出台的背景和自己对教育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