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在薄油层水平井中的应用
2013-12-01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八采油厂地质大队黑龙江大庆163514
孙 瑞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八采油厂地质大队,黑龙江大庆163514)
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 (Geosteering)就是在钻井过程中利用实时随钻测井 (LWD——Logging While Drilling)曲线,测量井眼穿过地层的各种岩石物理参数,结合井眼几何参数,识别所钻遇的地层,从而引导钻头进入油层并保持井眼轨迹在油层中穿行,保证含油砂岩钻遇率[1-2]。
地质导向系统可以实时采集并向地面传输地质、几何参数,并在系统终端上绘制出各种测量的曲线,为导向人员进行工程和地质分析提供了实时、准确的依据。该系统的优点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是随钻实时测量,进行地质、工程参数的测量时不影响钻井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与完钻后期的综合测井相比,地层暴露的时间短,更接近真实地层情况[1-2]。当地质情况复杂或者在薄储层中进行水平井钻井导向时,井下地质参数及轨迹参数传感器离钻头之间的距离很关键。
1 大庆油田目前主要使用的导向设备
随着大庆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未开发区块具有储量丰度低 (20×104t/km2左右)、渗透率低 (空气渗透率70×10-3μm2左右)、油层厚度薄 (单井1~2m)、且层内夹层发育等特征,这为水平井地质导向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常规导向系统过大的盲区不能及时跟踪调整,因此需要一种能及时发现地下储层变化的导向系统。
大庆油田目前主要使用的导向设备为2002年引进的常规LWD(见表1),仅能测量距离钻头18~20m范围内的井斜、方位参数,以及8~12m左右的地层电阻率、自然伽马等参数,无法得到钻头附近的地层特征和井眼几何参数,无法判断目前井眼的实际储层情况,当地质导向人员识别出目的层的时候,钻头可能已经钻出目的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定目的层位置、保证钻头在目的层内钻进就成为开发薄油藏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目前地质导向中一个急需解决的技术难点。
表1 大庆油田目前使用的LWD设备统计表
2 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
目前国内已经开发出了近钻头随钻导向系统(CGDS.NB),近钻头参数包含钻头电阻率、方位电阻率、方位自然伽马和近钻头井斜角、工具面等参数。近钻头传感器可测量到离钻头2.85m内地层井斜、方位和2.5m左右的地层电阻率、自然伽马参数,可以实时测量钻头附近地质参数及工程参数,并能通过钻头电阻率,探测井眼前进方向上地层电阻率。该系统不仅可以精确识别钻头附近地层发育情况,还可以得到钻头处井眼轨迹的几何参数,同时可以预测井眼前进方向地层发育情况,并且可以定向测量井眼上、下、左、右方位电阻率和方位自然伽马等参数。
3 应用实例
太东86-平144井区构造上位于太东斜坡区,构造相对平缓,地面位于3.1×3.8km2的老江身泡。该区域无法采用直井动用,而采用水平井开发则仅在水岸一侧有控制直井参考,一方面,低井控将导致水平井地质导向风险大,另一方面,由于靶前距大 (416m),造成摩阻大,限制了水平段长度。
该井设计为双阶梯型水平井 (见图1),钻井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常规加尾部下扎型水平井。设计为由PⅠ21砂层 (PⅠ指葡萄花油层Ⅰ油组)顶着陆,在PⅠ21砂层内钻进水平投影长度为55.10m时到达入靶点A,由靶点A在PⅠ21砂层内钻进水平投影长度为172.53m到达靶点A1,由靶点A1在PⅠ21砂层内钻进水平投影长度为132.73m到达靶点B,然后下钻至PⅠ7砂层内靶点C,其水平投影长度为250.56m,由靶点C在PⅠ7砂层内钻进水平投影长度为169.06m到达靶点D,过点D后留足40m口袋完钻。
图1 太东86-平144井设计轨迹剖面图
3.1 着陆点确定
密切观察自然伽马及电阻率曲线,对比邻井,确定着陆点。该井由于着陆点位于PⅠ21层,距离PⅠ油组顶面垂深约2m,且PⅠ油组顶面的测井曲线上未见明显标志层,因此只要在进入PⅠ21层后在测井曲线上才能看到明显变化。按照三维地质模型及钻井设计,该井以80°(井深1620m,垂深1463m)进入PⅠ油组顶部,在86°(井深1652.5m,垂深1466.7m)进入PⅠ21层顶面,在1673m(井斜86.9°,垂深1469.7m)测井曲线显示伽马70APl,电阻率7Ω·m,进入第一段油层,与周围直井测井曲线形态对比后,确认为目的层PⅠ21层,该井成功着陆 (见图2),进入水平段控制。
3.2 水平段控制
应用方位自然伽马和方位电阻率测量上下地层电性特征,保证水平段含油砂岩钻遇率。
井深1750m(垂深1471.6)处随钻测井显示第1次出层,相比常规导向系统提前至少8m发现出层,第1段油层钻遇含油砂岩长度77m,垂深1.9m。方位自然伽马显示上部伽马出现低值 (78API)、下部伽马出现高值 (120API),方位电阻率显示上部电阻率出现高值 (12Ω·m)、下部电阻率出现低值(5Ω·m),结合三维地质模型分析,认为储层在井眼上部,水平井轨迹由储层底部钻出,因此上挑井斜至90.5°,上找油层。在井深1830m处 (垂深1470.6),第2次进入油层,损失水平段80m (垂深上挑1.0m)。
图2 太东86-平144井与周围直井测井曲线对比图
在井深1860m处 (垂深1470.4m)第2次出层,在储层中钻遇30m,垂深上走0.2m,根据周围直井分析,认为钻遇小夹层,且方位伽马显示上伽马 (109API)、下伽马 (115API)变化不大,因此轨迹继续上行,钻穿夹层。至井深1920m处 (垂深1470.28)进入第3段油层,计算夹层厚度0.12m,损失水平段60m。
在第3段钻进60m至1980m处 (垂深1470.55,垂深上挑0.27m)储层电测曲线变差,伽马值100API,电阻率6Ω·m。测量上伽马87API、下伽马112API,显示储层上部较好,结合地质模型,认为轨迹钻至储层下边界,上挑轨迹找好油层。至2039m处,伽马值为60API、电阻率14Ω·m,进入好油层,此时井斜角91.03°。保持90.5°左右井斜角,使轨迹钻往油层中部位置。在轨迹上挑过程中,时刻关注上伽马变化,防止轨迹由上部钻出层,在井深2116m处,方位伽马测得上伽马98API、下伽马56API,显示靠近储层上边界,因此决定下扎轨迹,井斜角调整至88~89°,保持在油层中部。
井深至2280m处,井斜89.01°,垂深1471m,随钻测井显示伽马108API,电阻率8Ω·m,集合三维地质模型分析,认为轨迹钻至储层下边界。从1673m处进入油层后,轨迹在PⅠ21钻进607m,含油砂岩463m。考虑钻井近尺、钻井成本及本井目的,决定下扎轨迹,探测剩余PⅠ22到PⅠ7储层发育情况。经过实钻,在2321m到3262m钻遇PⅠ22、在2442.22m到2485.72m钻遇PⅠ33、在2522.64m到2533.62m钻遇PⅠ51、2554.57m到2563.39m钻遇PⅠ6。由于储层厚度薄 (平均有效0.8m),因此多次钻至储层边部,而应用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中的方位伽马和方位电阻率测量数据,保证了该井较高的含油砂岩钻遇率。该井在PⅠ21中钻进692m,钻遇含油砂岩401m。在下扎段过程中成功钻遇PⅠ3、PⅠ52、PⅠ7三个小层。
3.3 效果对比
近2年在4口井应用近钻头导向系统 (见表2),与常规导向系统相比共有3个方面的优势:①在相同地质条件下,采用近钻头导向系统水平井砂岩钻遇率较高。芳9区块部署5口水平井,2口井采用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的平均砂岩钻遇率为47.0%,3口采用常规导向系统的平均砂岩遇率为41.2%,提高5.8%。②在水平段长度较长的情况下,采用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的水平井,平均水平段钻井周期提前6.7d,纯钻井时间缩短2.1d。③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性能稳定。在应用近钻头导向系统的4口水平井中,仅有2口井由于仪器原因各多起下钻一次,而采用常规导向系统的水平井,由于仪器原因一般需起下钻1~2次,芳46-平18井甚至起下钻3次才完成水平段钻井。
表2 应用近钻头地质导向水平井基础数据表
4 结论与认识
(1)近钻头处的井斜、方位控制可以减小钻头处的井斜误差,增强井眼控制的精确性,为更大位移的水平井钻井提供了保证。
(2)近钻头处的电阻率、伽马测点能实时测量钻头附近地层发育情况,能避免因测点滞后较大引起的钻出储层。
(3)方位电阻率及方位伽马测量能定向探测井眼周围储层发育,从而确保井眼朝向储层发育较好的部位钻进。
(4)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相比常规导向系统,能提高砂岩钻遇率、缩短钻井周期,且其性能稳定。
(5)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的方位伽马和方位电阻不能实时测量,在实际应用中建议每钻进30~50m,测量一次方位伽马和方位电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