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姑娘”词义源流考

2013-11-30徐艳磊

关键词:姑母义项词义

徐艳磊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姑娘”词义源流考

徐艳磊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姑娘”在古代文献和现代汉语中是非常常见也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姑娘”的词义系统也是非常丰富的。试分析“姑”“娘”和“姑娘”在文献中的词义系统,并试图从语源上探求“姑娘”一词的词义发展源流和脉络。“姑娘”词义系统经过了复合、泛化、引申等过程,反映了汉语词汇的词义系统的历时和共时变化。

姑;娘;姑娘;词义;引申;源流

“姑娘”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指未婚的年轻女子,但是在许多方言中人们用“姑娘”一词指称“姑母”。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称呼的词义来源,这在阅读文献和日常交际中会带给人们很多的不便和误解。因此有必要对汉语中“姑娘”一词的词义系统和词义发展源流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地明晰“姑娘”的含义。

要了解“姑娘”一词的词义系统,首先从“姑娘”的语源上进行考证。“姑娘”由“姑”和“娘”发展而来。由于古代汉语词汇具有“单音节”性,“姑”和“娘”在古汉语中都有自己完整的词义系统。后来随着汉语双音节化的出现,“姑娘”成为汉语中的重要词汇存在,并且发展出新的词义系统。

一 “姑”的词义系统

1.“姑”的本义考。

“姑”最早的解释出现在《尔雅》。《尔雅·释亲》:“父之姊妹为姑。”“母之晜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妇称夫之父为舅,称夫之母为姑。”刘熙《释名》:“父之姊妹曰姑。”“夫之父曰舅。舅,久也,久老称也。夫之母曰姑,亦言故也。”“母之兄弟曰舅,亦如之也。”“妻之父曰外舅,母曰外姑,言妻从外来,谓至己家为妇,故反以此义称之,夫妻匹敌之义也。”许慎《说义解字》:“姑,夫母也。”

“姑”在《尔雅》和《释名》中有“婆婆”“姑母”和“岳母”的三个义项。到许慎的《说文解字》则只有“婆婆”一个义项。而且这三个义项在古代文献典籍中应用十分频繁。例如:

(1)“婆婆”义。

唐·李朝威《柳毅传》:“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唐朝的朱庆徐《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两句中“舅姑”即指“公婆”。

(2)“姑母”义。

《诗·邶风·泉水》:“问我诸姑。”《左传·僖公十五年》:“姪其从姑。”以上两句中“姑”表示“姑母”的意思。

(3)“岳母”义。

东汉经学家郑玄在《礼记·坊记》中“昏(婚)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下面,特意注上“舅姑,妻之父母也”。可见这里的“姑”具有“岳母”的意思。

面对“姑”一身兼三职的现象,我们不得不考虑其中的原因,探寻出“姑”的词义系统。刘熙《释名》解释“父之姊妹曰姑。姑,故也,言于己为久故之人也。”“夫之母曰姑,亦言故也。”他认为姑有“故”义,表示很久不见的故人。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圣人正名之义,名有可假借通用者,有不可假借通用者。可假借者,舅姑是也,故母之晜弟为舅,夫之父亦曰舅,妻之父曰外舅;夫之母曰姑,男子称父之姊妹亦曰姑,称妻之母曰外姑。盖《白虎通》云:舅者,旧也;姑者,故也。旧故之者,老人之称也。故其称可怒用之。不可假借者,父母是也。故同姓有父母,异姓无父母。”可见段玉裁引证《白虎通》中的解释认为姑表示故人。

但考察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可见“姑”保留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婚姻关系的痕迹,在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弊端,实行族外婚,两个氏族的同级男女之间通婚。这一氏族中的姑、婆婆、岳母是另一家族中上一代的同一群女性。[1]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对两个世代通婚的异姓氏族来说,彼此嫁女实际上是姑舅结亲。不同的是男女双方地位的不同。母系氏族时期是男子嫁到女方氏族。父系氏族时期是女方嫁到男方氏族中。就女方来说,所嫁的氏族或家族,其父正是母亲的兄弟,所以应称舅;婆婆正是父亲的姊妹,应该叫“姑”。[2]对于男方来说,他的岳母正是自己的姑母。

2.“姑”的词义系统。

(1)“姑”在上古时期具有“婆婆”“姑母”和“岳母”三个义项。

三个义项在古代社会是指同一个人。上面已经做了详细阐述,在这里不再重复。

“姑”的“婆婆”义在古代是常用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和婚姻制度的改进导致这个义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个意义在宋代以后逐渐消亡。“姑”的“姑母”义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一义项一直延续下来,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项。“姑”的“岳母”义也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消失。

2.“姑”表示丈夫的姊妹。

王建《新妇詩》:“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称丈夫的妹妹为“小姑”,现在人们还往往用“小姑子”“大姑子”来指称丈夫的姊妹。只不过带上词尾“子”以示区别。这大概是因为孩子称呼父亲的姊妹,大人沿袭而来。并没有辈分上的错乱。在汉语中这种用法十分常见,比如“婶”,可指“叔母”,也可以表示自己弟弟的妻子,在这个意义上是延续孩子的称呼。

3.“姑”有泛指妇女义。

《吕氏春秋·先识》:“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高诱注《尸子》曰:“纣弃黎老之言,用姑息之语。”注:姑,妇女也。息,小儿也。“姑”在此指妇女,意在商纣王听信妇人小儿之言。“姑”与“息”还是两个词,后来复音化以后,“姑息”有了“纵容”“苟且”之义。

后来“姑”的泛指义不断地发展。“村姑”形容农村的妇女;“尼姑”“道姑”形容在寺院或道观出家的妇女。后来发展出的“姑姑”一词也是进一步泛化而来,表示对妇女的尊称。苏轼《东坡志林·女妾》:“温成皇后乳母贾氏,宫中谓之贾婆婆。贾吕朝连结之,谓之姑姑。”

4.出家的女子。

这一词义的来源是由“妇女”的意思引申而来的。因为“尼姑”“道姑”表示出家的妇女,所以“姑”便带上出家的意思,后来便具有了出家女子这一含义。如(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逐朝每日到俺这观里来,与贫姑攀话。”《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夫家、娘家着不得,剃了头发做师姑。”

可见“姑”的词义系统由“婆婆”“姑母”和“岳母”义,经过词义引申出“丈夫的姊妹”,词义泛化出“妇女”义,再在此基础上通过词义引申引申出“出家的女子”义。

二 “娘”的词义系统

1.“娘”的本义考。

“娘”本指年轻女子。《康熙字典》:“娘,尼良切,并同孃,少女之号。”章太炎在《新方言》中认为古时夫妇互称“良人”,这里的“良”后世分化出“郎”和“娘”。[3]因为“娘,尼良切。”所以称女方为“娘”,按照章太炎的说法这里的“娘”古称“良”,表示的是妻子的意思。用“娘子”称呼妻子在古代也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古代称男子为“郎”,女子为“娘”都是指年轻的人或夫妇,年老夫妻并不这样称呼。可能“良人”最初夫妇相称时并不特指“妻子”和“丈夫”而是指“年轻的女子”和“年轻的男子”。由此“娘”指年轻女子的意思,只是后来在特殊场合下多用“娘”来表示妻子,而有了妻子的专用义项。“娘”的少女义在史料中屡见不鲜,例如《乐府诗·子夜歌之六》“见娘善容媚,愿得结金兰”。武则天字媚娘,《西厢记》中有红娘,《聊斋》中有宦娘、辛十四娘等,“娘”字都是指称年轻女子。[4]现在浙江建德、镇海、宁海及江西新余、湖南平江等地皆称未婚女子为“小娘”。《夜谭随录·娄芳华》:“山深日暮,小娘欲安之乎?”这里的“小娘”指称女郎。[5]

2.“娘”的词义引申系统。

(1)“娘”的“母亲”义来源。

这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下面简要分析:

①“娘”本指年轻女子,“娘”称“母亲”是假借“孃”。

“娘”在《说文》中没有收录,《康熙字典》:“娘,尼良切,并同孃,少女之号。”娘本指“年轻女子”。《广韵》说“孃”是对母亲的称呼。《说文》孃,煩擾也。一曰肥大也。从女襄聲。女良切。后来这个意义用“攘”。而中古《广韵》时期则假借“孃”表示“母亲”的意思。《木兰辞》“不闻耶孃唤女声,但闻黄河之水鸣溅溅”;杜甫《兵车行》:“耶孃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耶”与“孃”对举。“孃”表示“母亲”的意思很明显。“娘”与“孃”读音相同,所以“娘”的 “母亲”义是假借义。

②“娘”尊称“母亲”,古无娘字,本作“良”,借孃为良。后造“娘”表示,“孃”淘汰。[5]

章太炎先生《新方言》卷三《释亲属》:“郎为男子尊称,故娘亦为女子尊称。今人称母为娘是也。《广韵》训孃为母,娘训为少女,特承唐人假借臆书之习。其实孃借为娘。今江宁呼母犹作良音,此为得语柢矣。古无娘字,故或借孃为良。今皆云书孃为正,斯失之矣。”从这一角度来说孃本无母亲的意思。章太炎认为古时夫妇互敬称“良人”,后世演变分化为“郎”和“娘”,正是这个敬称后来引申出家中长辈“母亲”的意思,不过古无“娘”字,所以用“良”字,后来假借音近的“孃”表示“母亲”这一意思。笔者认为“娘”的母亲义来源于“年轻女子”的尊称是比较可信的。

③“娘”与“孃”的使用情况。

“娘”称作“母亲”出现的比较晚。“娘”和“孃”在唐以前区分得比较严格。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唐人此二字分用畫然。故耶孃字斷無有作娘者。”宋以后,“娘”和“孃”的区别渐混,称母亦用“娘”。[6]例如《古今韵会举要·阳韵》:“娘,母称曰娘。”《太平广记》卷九十九引《法苑珠林》:“母语女言:‘汝还需努力为吾写经。’女云:‘娘欲写何经?’”鲁迅《呐喊·狂人日记》:“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2)“娘”称长一辈的已婚妇女。

由“母亲”的意思,引申出凡是大自己一辈的本家妇女都可称作“娘”。在汉语方言中,我们常常称比父亲年长的大伯的妻子称作“大娘”“二娘”。后来词义泛化,不仅本家的称“娘”,凡是长自己一辈的已婚妇女都可以称作“大娘”。

(3)“娘”可表示妇女的通称。

这一词义是在第三个义项的基础上进一步泛化而来。例如鲁迅《故事新编·理水》:“现在哪一个衙门里也不放娘儿们进去。”还有新娘、鱼娘、伴娘、厨娘等“娘”都泛指“妇女”。

可见“娘”由最初的“年轻女子”义,引申出“母亲”义,又由“母亲”义引申出“长一辈的已婚妇女”。最后词义泛化成“妇女”的意思。

三 “姑娘”的词义系统

1. “姑娘”指称姑母。

“姑娘”是由“姑”和“娘”复合而来的。在宋元以前“姑”和“娘”作为单音节词汇使用。宋元以后形成复合词“姑娘”。“姑娘”在现代许多方言中仍用来称“姑母”,这一义项主要来源于“姑”这一义素,“姑”在古代文献和现代汉语中作为“姑母”的意思是非常常见的,而复合词“姑娘”也继承了“姑”的“姑母”义。例如(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我辞别了姑夫姑娘,我就出去了。”《老残游记》第八回:“姑娘者,姑母之谓也。”洪深《香稻米》第三幕:“荷香:你是他的姑娘,他是你的侄子,他要叫你‘娘娘’的。”

2.“姑娘”指称年轻的女子,多指未婚者。

这个义项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项,这一词义是由“娘”得来的。因为在《广韵》中,娘表示少女的意思,所以复合词“姑娘”保留了“年轻女子”这一义项。《清平堂山话本》第17篇:“诸亲九眷闹丛丛,姑娘小叔闹哄哄。”作“年轻女子”这一意义讲,大约形成于清代中期,语音较之以前有了变化,娘字音逐渐弱化,成轻音,读作姑娘(niang)。[7]例如《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因老爷人物生得太齐整了,料想那将就些的姑娘配不上,不敢来说。” 《红楼梦》:“一面听得人说:‘林姑娘来了!’……贾母又叫:‘请姑娘们。今日远客来了,可以不必上学去。’”

3.“姑娘”特指女儿。

这个义项是由“年轻女子”引申出来的。《红楼梦》第六回:“我们姑娘年轻的媳妇儿,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碰。”老舍《龙须沟》第二幕:“比方说,我要是有个女儿,要自己选个小人儿,我就会说:姑娘,长住了眼睛,别挑错了人哟!”在以上两例中“姑娘”都指的是未婚的女儿。后来这一义项进一步泛化,表示未婚或已婚的女儿。

4.妾、小妻的别称。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释小补楚语笄内则总角义》:“小妻:曰妾,曰嬬……曰姑娘。” 这一意思是后来发展出的新义,在《红楼梦》中对特殊身份的平儿、香菱多用“姑娘”来称呼,这可能与曹雪芹的平民意识有关,[5]称作“姑娘”。

5.“姑娘”有妓女义。

到清代“姑娘”才用来表示“妓女”。这是随着语言文化的发展中给词语带上的文化色彩。这一词义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于一部分人用“姑娘”称呼这些从事特殊行业的年轻女子,最初使用时并不是指称妓女的专用词。因为从事“妓女”这一特殊行业的人中都是漂亮的年轻女子,所以称这些年轻女子为“姑娘”。但是由于社会的约定俗成,导致“姑娘”一词的适用范围缩小,具有了“妓女”的特殊含义。例如《儿女英雄传》第四回:“想来是将纔串店的这几个姑娘儿,不入你老的眼,要外叫两个。”《老残游记》第二回:“就是窑子里的姑娘,也人人都学,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王统照《号声·鬼影》:“他却很自得地夸示他对于妓女们的诱力……他更说与他要好的姑娘还是某一个将军的遗妾。”

四 结语

通过词义系统的梳理,对比“姑”“娘”和“姑娘”三者的词义,列表如下:

姑娘姑娘婆婆姑母丈夫的姊妹妇女出家的女子年轻女子(少女)母亲长一辈的已婚妇女妇女年轻的女子(少女)姑母女儿小妻妓女

通过对“姑”“娘”“姑娘”的词义系统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考察,可以大致了解“姑娘”一词的词义系统及发展脉络。“姑娘”是由“姑”和“娘”两个义素组成。因此在词义系统中存在重要联系。“姑娘”的“年轻女子(少女)”义来源于“娘”的本义,虽然“娘”在现代汉语中已失去了原来的本义,但是在“姑娘”一词中却保留了最初的意思。“姑娘”的“姑母”义主要来源于“姑”的“姑母”义素。现代汉语中“姑母”仍多用“姑”来指称,但是在许多方言中仍叫“姑娘”。至于“女儿”的意思也是从“年轻女子”引申出来的。“小妻和妓女”这两个义项出现得比较晚,都是在清代末期出现并使用的,这两个义项是在特定文化语境中使用的,反映了词义的发展、变化、消亡的过程。词汇是语言系统中变化最快,受社会影响最大的因素,时刻反应社会的变化情况。这种义项具有不稳定性,会随着人们的观念不断发生改变。现在“姑娘”不再用来指称小妻和妓女。现在的小妻用“小三”“第三者”来称呼。“妓女”则用“小姐”来称呼。

由此可见“姑娘”的词义系统既有稳固性,比如“姑母”和“年轻女子”的意思。这是从词汇的理性意义的前后继承性造成的,可以保证汉语基本交际的稳定性。另外也体现了“姑娘”词义系统的发展性,比如“小妻”和“妓女”义,在某一特定时期出现并使用,随后便消失了。这是因为词义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来适应交际的需要。

综上所述,“姑娘”一词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其中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有汉语词汇系统演变规律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要想学习现代汉语和方言中的词汇,有必要探究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并对这个词汇进行历时性的关注。汉语不是凝滞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孤立的。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上的任何一点变化都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研究语言不能脱离社会这个语言环境。

[1]孙玉臻.释姑舅[J].内蒙古大学学报,1978(20).

[2]季丽莉.这“姑娘”与那“姑娘”从哪里来——对《红楼梦》中“姑娘”称呼语的语源学考察和用法辨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2).

[3]刘瑞明.《元曲释词》第二册失误评述[J].古汉语研究,1994(3).

[4]毕小红.“姑娘”称谓语的语义演变及对称谓缺环的弥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27(3):108.

[5]刘毓庆.“小姐”考[J].中国语文,2003(5).

[6]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615.

[7]李虹.《红楼梦》中“姑娘”一词的语义演变及其功能分析[J].社科纵横,2011(1).

ClassNo.:H13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DiscussionofOriginoftheChineseWord“Gu’niang”

Xu Yanlei

(College of Humanities,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China)

The Chinese word "Gu’niang" is a very common word in ancient literature and modern Chinese which is used frequently. The semanticsystem of "Gu’niang" is very rich. This paper mad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system of the Chinese word "gu" ,"niang" and "guniang" in the literatur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origin and context of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guniang" from the etymology. The semantic system of “guniang” had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complex, generalization, extended. It reflected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changes of the semantic system of the Chinese vocabulary.

Chinese words “Gu” and “Niang ”;extend in meaning;origin and development

徐艳磊,在读硕士,宁夏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

1672-6758(2013)04-0134-3

H139

A

猜你喜欢

姑母义项词义
担凉水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最后的快乐时光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因果
我的四姑母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字意与词义
Enhanced Precision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