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业务路在何方?“两微”之下话短信
2013-11-30魏武挥
特约撰稿人 | 梁既白特约撰稿人 | 魏武挥
短信业务路在何方?“两微”之下话短信
特约撰稿人 | 梁既白特约撰稿人 | 魏武挥
随着2012年国内通信市场各项业务和财务指标的陆续公布,这个十多年来一直欣欣向荣的巨大市场就好像一个热闹的舞台一般,有些角色一亮相便博得满堂喝彩,有些角色匆匆而过宛如昙花一现,有些角色却不可避免的江河日下逐渐退出舞台——短信业务就是后者。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短信业务的增长幅度仅为2.1%,是短信业务面市以来最低的年度增长幅度;此外,2011年此数据为6.4%、
2010年为6.8%,这也意味着短信业务增长的速度不仅明显减缓、落后于移动通信用户增长,而且2012年数据(2.1%)和2011年数据(6.4%)之间的巨大断层更是触目惊心。其主要原因是来自移动互联网业务对短信彩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日益明显,以微信、微博等应用和服务为例,在用户体验、便利性、整体使用价值都明显优于短彩信业务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需求肯定向这些新业务进行释放。
那么,今后短信业务究竟应何去何从?笔者以为主要有三个方向。
有效区隔、走专业化途径
短信和无线数据传输业务存在的目的同样都是为了满足信息传输,主要区别就在于承载信息量的大小。因此,要从客户使用的角度对不同的业务和服务加以区隔,例如新业务、新应用应提供无线数据传输和Wi-Fi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而在信息传输量需求不大但专业性、稳定性、可靠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可以采用短信业务来承载。例如远程无线计量业务、简单位置信息业务、简单CRM和互动服务、应急指挥通信等方面,短信业务依旧有生存的空间。
相互补充、走合作化途径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3G/4G网络的建设,短信业务的信息承载能力有限、业务形式单一、用户体验不佳等问题逐渐的暴露出来。但新业务的优势明显并不等于原有业务会很快被完全替代,就如固话业务不因为移动语音业务的蓬勃发展而被完全取代一样。短信业务和无线数据传输业务可以实现有效互补,同样为用户通信保障做出贡献。例如,在某特种车辆位置监控系统服务中,位置信息的上报和监控管理指令的下发就采用无线数据传输和短信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在部分地区无线数据传输不稳定或连接建立难度大的情况下能够确保信息传递。
顺应规律、盘活剩余价值
每项产品都有自己的产品生命周期规律,短信业务在1G时代经历了导入期、在2G时代经历了成长期和成熟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退期。一旦产品进入衰退期,通信运营商就必须从两方面考虑如何盘活产品的剩余价值:一方面是产品本身的剩余价值,或专注专业市场、或作为其他业务的有效补充、或实现业务职能的转型,例如与通信运营商的自有业务或电子渠道服务相结合等方式,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是使用该产品的客户价值,任何使用业务的顾客都是通信运营商可贵的财富,通过提供更加优质的同类业务或更高级业务,对短信业务进行替换并让原有客户迁移到新业务上来,避免因为业务萎缩而造成的客户流失,从目前微信等业务对传统短彩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来看,这一点是通信运营商必须尽快研究并解决的。
短信作为一种通信工具,从传播角度而言,起到两个作用:点对面的大众传播职能(比如营销群发短信、手机报)和点对点人际传播职能。大众传播职能大部分情况下用于商用,人际传播职能则基本属于老百姓自行使用。
在微博微信等数字工具兴起后,短信的地位受到冲击。比如拜年时,大量用户使用微博微信的方式进行拜年,与短信不同,这对运营商而言并不能产生利益。有说法短信即将被淘汰,但无论是商用,还是一般人使用,短信被淘汰或者说被小众,可能还很遥远。
在人际传播职能方面的,微博来替代短信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它主体是一个媒体,虽然是社会化媒体,但社交目前来看不是最主要的。在手机上利用微博私信来进行沟通,操作很麻烦,远不如短信省事。拜年这是一个非典型性应用(其实它是一种个人角度上不太常见的大规模群发),日常生活,微博私信对短信的冲击很小。
冲击主要来自微信。这是一个基本以手机使用为主的客户端,操作也很简便,加之又是免费,对短信冲击不小。但微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使得短信依然有用武之地:确认机制。
在没有得到对方许可的情况下,张三是不能向李四推送微信的。微信直接连着用户的朋友圈这个类似微博的功能,有些用户的确卸掉了这个功能,有些用户还会去设置他人观看自己朋友圈的权限,但总是麻烦的。基于不想让一般性的所谓朋友太过窥探到自己认为还算私密的东西,这个许可并非是来了就一定同意的。
于是这在人际传播上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我能询问到一个人的手机号,向其短信咨询一些事,但我很难询问到一个人的微信号,或者即使询问到了也很难获得对方的许可成为他所谓的“朋友”。短信在陌生人、比较生疏的“朋友”中依然有其用武之地。
职场上就有很多比较生疏的“朋友”,双方的关系是基于生意的,谈不上有太多友情在——当然,我不排除有些职场来往最终真成了朋友——他们之间的联络,短信的负担远比微信小。虽然短信看上去是要花点费用的,但它有情感的负担。
拜年这个非典型性的情境同样如此,大规模的拜年,也有很多职场文化在:提示你我是想着你的,有微信连接的发微信,没有的就只好发短信了。
微信被定义为熟人社交、私密社群,但人际传播,总有陌生人、半生不熟的、似熟非熟的,而且还有更重要的是,以前某种原因熟了后来不熟了,这些情境都是客观存在的。短信这个工具在这种情境下,可能比微信更适合,故而需求依然存在。可能频率没有以前那么高了,但要说就此终结或者小众化应用,在可见的未来里,是不太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