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类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及方法研究与实践*

2013-11-30郭南初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领域职业

郭南初

(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 江苏 苏州215104)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 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为了完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提供的全部课程的集合。 课程体系有学科体系和工作体系两类,当前职业教育中工作体系是主流。 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认为: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简单地说: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毕业生必须“学会工作”,即能够完成企业所要求的工作任务。 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学生有机会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完成一些难度不同的工作任务, 从而获得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并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 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过程。 高职教育为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应具有职业定向明显的课程体系模式, 以实现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地方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有偏差,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造成就业问题突出。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审视和检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沿袭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摆脱以往的学科课程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 那么,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能否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目标,还是应采用工作体系课程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的多元课程体系模式呢? 对此,苏州市职业大学程宜康教授提出了“技术化的任务课程”和“任务化的技术课程”专业课程体系策略与方法,笔者拟就此策略与方法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开展实践研究。

策略与问题

(一)技术化的任务课程

技术化的任务课程是嵌入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工作体系课程(知识是过程性的),它将工作任务作为技术知识的载体,并将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学习的逻辑主线。 为有效实现技术化的任务课程,必须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技术知识如何有效植入任务课程或项目课程;二是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如何做到异形同构。

(二)任务化的技术课程

任务化的技术课程是实践导向的技术基础性学科课程(知识是陈述性的),它将学科课程作为工作任务课程的载体,并将技术的学科体系作为课程学习的逻辑主线。 为有效实现任务化的技术课程,也必须解决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分散的任务如何为技术知识的理解服务;二是如何将技术基础性学科课程赋予技术的工作内涵。

(三)两种课程策略的比较

任务化的技术课程与技术化的任务课程的比较见表1。

表1 任务化的技术课程与技术化的任务课程比较表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技术知识的处理

如何将技术知识有效植入任务课程或项目课程?技术知识是关于改造物质客体,使之成为能够满足人所需的物质形式的知识,以规则形式出现,是认识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 就制造业而言,在实际进行设计、研发或产品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都可称之为技术知识,技术知识需要对技术有深入了解的人员才能有效吸收和利用。

技术知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技术知识是关于人们所要变革的对象的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的知识;技术知识是关于实现某种技术目的所要运用的原理、方法的知识;技术知识是关于实践中具体制造、操作或如何利用某种物质手段的知识。 技术知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 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使技术知识在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技术知识的传授不是定型化的单向传递过程,而是教学者在一定情境下,师生共同面对任务,借助一定中介的帮助,通过积极交流与对话的方式,促使师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实现动态地积累、转化、演变。 否则,就不能达到技术知识转移和积累的目的。

CDIO 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它的核心在于根据工程链相关环节的工程、岗位、职业、行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工程设计为导向,以项目训练为载体,来重新设置课程和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 采用CDIO 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将技术知识植入任务课程或项目课程中。

(二)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的同构

这里的学习领域是指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它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过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典型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等确定的教学单元。学习领域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学习领域的典型表现形式是项目教学。所谓工作领域就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学习领域不是通过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 连续的工作过程来学习。 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的关系如图1 所示。 多年的探索实践表明,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模式可有效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技术化的任务课程。

图1 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关系图

由图1 可以看出,从工作领域到学习领域就是把工作过程的任务进行分解、整理、归纳,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即将工作领域的能力、环境、过程及任务提炼出来转化为学习领域。 工作过程知识成为学习领域课程知识的主要内容, 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结构化、系统化设计是基于工作过程知识的排序,构建知识内容体系,然后细化到单元的序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解构和重构、与行动体系融合的关键环节。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建构,宏观上不仅要为学习者获得现时的职业技能做准备,还要考虑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和职业迁移能力。 因此,我校在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的构建中要更多地关注学习领域课程结构及学习单元的排序,要解决职业活动、学科知识、学习经验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分散的任务如何为技术知识的理解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知识应包含科学知识和职业技术知识两大部分,其中科学知识是基础支撑,职业技术知识是核心关键, 技术知识是职业教育最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 远德玉教授认为:“技术知识是关于改造自然的知识。 具体来说,技术知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技术知识是关于人们所要变革的对象的一般性质和特殊性质的知识; 技术知识是关于实现某种技术目的所要运用的原理、方法的知识;技术知识是关于实践中具体制造、操作或如何利用某种物质手段的知识”。 由图1可以看出, 工作任务或项目任务为技术知识的学习服务。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解技术知识,需要工作任务或项目任务的帮助。 遗憾的是,有助于技术知识理解的项目是十分分散的, 如何将分散的、 无序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任务有机联系起来为技术知识的理解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它的解决必将为技术知识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与我校在教学改革中实施的“导学制”不谋而合,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让分散的工作任务为技术知识的学习服务,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既体现了技术学习过程的本质,又符合培养合作型、创造型人才的要求。

(四)技术工作内涵在基础学科课程的体现

技术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不断吸收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管理、销售、使用、 服务乃至回收的制造全过程, 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一般来说,技术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面向生存的技术工作,即实现基本生存和生活的职业技术工作等;(2)面向发展的技术工作,即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现代技术产品及设施,进行技术决策,了解新技术的进展及发展趋势, 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等;(3)面向合作的技术工作,即从事必要的社会工作和团队合作的工作等。 而所谓基础学科课程,就是为技术课程打基础的前期课程。 那么,如何使技术工作内涵在基础学科课程中得以更好地体现呢?

基础学科课程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课堂教学。 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合作的缺陷,按多元智能理论,缺乏个性发展的空间。 为此,我校引入了项目导向学习的教学方法,它按照完整的行动模式,全面培养技术、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发展

实践探索

(一)技术知识的处理实践

我校在《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中进行了CDIO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结果表明,CDIO 教学模式可有效将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技术知识以任务课程或项目课程来教学。

课程做法:(1)全程以CDIO 为指导,采用项目教学, 以实际机械产品中的零件为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2)教学引入设计式作业;(3)学生制作模型,并根据模型画三视图(萝卜);(4)考核方面,由考试转为分阶段进行考核。 每一项目知识点介绍完后,向学生布置一项具体的测绘任务,让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探索预定目标表达方案的实现过程,在课堂上展开广泛的讨论,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教学环节实现了学生“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 教学内容根据机械制造工程链相关环节的工程、岗位、职业、行业对学生机械制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项目训练为载体,实现了将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技术知识有效植入实际项目的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 采用CDIO 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将技术知识植入任务课程或项目课程中。

(二)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的同构实践

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为目标,以职业生涯的需要为导向,课程的开发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 具体来说,学校通过对签约企业、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在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来确定合作式课程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决定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课程评价。 这样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实质上是以学校和企业为基地,以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为主体,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整合或新编的过程,旨在以满足企业需求、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出发点。

此外,基于“分散的任务如何为技术知识的理解服务”的问题,我校在实践中采用了“导学制”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获2011 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对 “技术工作内涵在基础学科课程的体现”问题,我校采取了“项目教学”的方法来实践。

结语

针对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面临的“技术化的任务课程”和“任务化的技术课程”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研究。 自2007 年以来,参与实践的学生获得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12 项,获得国家专利2 项,获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江苏省一等奖1 项,获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 项。 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显著提高,毕业生普遍受到企业欢迎,2009 年一次就业率超过97%;此教学模式及方法,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成果。

[1]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

[2]程宜康.高校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l0).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领域职业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业写作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