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3-11-28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非公有制民营企业企业

罗 成

一、山东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省非公有制经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保持了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明显增强,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力量和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总体发展呈平稳增长态势。在经历了改革开放至2000年的高速增长后,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一直呈持续平稳增长态势。据工商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总量达355.2万户,占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的96.6%;增加值达24676.85亿元,占全省GDP的54.7%。自2005年到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4.93%,增幅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2.22个百分点,呈平稳增长态势。

其中,全省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352.7万户,同比增长8.5%,占非公经济的99.27%,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5.9%,比重持续上升;注册资本(金)21237.3亿元,同比增长21.2%,占市场主体总量的51.3%,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注册资本(金)比重首次超过五成,对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0%,经济发展中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明显。

(二)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根据省工商联对2011年度328家上规模(营业收入3亿元以上)民营企业调查,上规模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企业数量占全省上规模民营企业总数的81.60%,资产总额约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资产总和的10倍,营业收入和缴税总额分别对应为8倍和14.75倍,处于主导地位。同时,第二产业仍是外商投资企业最主要的投资领域,2012年上半年新登记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外方认缴分别占全省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的58.44%、59.29%和59.45%,第二产业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占主导地位。近年来,在鼓励引导服务业、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政策支持下,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布局不断优化。2011年,我省一、二、三产业实有个体私营企业户数比例为1.5:14.3:84.2,第三产业的占比高、增速快。第三产业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在新登记数量上占主导,表现出了强劲发展势头。2012年上半年,全省第三产业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566户,远超第二产业的269户,占全省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总户数的65.97%。第一产业也逆势增长,上半年全省新登记第一产业外商投资企业户数23户,同比增长4.55%。

(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据统计,2005—2008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63.2%,拉动全省经济增长8.9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5.5%,拉动GDP增长7.8个百分点。分产业看,2005—2008年,我省一、二、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40.3%和21.9%,其中,工业非公有制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2%,是非公有制经济中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2011年,全省上规模民营企业各项经营指标大幅增长,增幅最大的是户均出口额和户均税后净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113.03%和68.22%;户均纳税额较上年增长44.48%;上规模企业户均员工比2010年增加了13.1%,员工人数在1万人以上的企业达13家,比2010年增加了4家,吸纳社会劳动力的能力增强。

(四)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在人力资源方面,2011年在参与调研的328家上规模民营企业中,有19.11%的企业其本科以上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30%,较上年提高。在品牌建设方面,2011年上规模民营企业中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有76家,比2010年增加17家;有贴牌收入的41家,比2010年减少19家,企业品牌建设重视程度提高。在技术创新方面,2011年在参与调研的328家企业中有133家设立了技术中心、实验室,其中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8个行业重点实验室,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的有42家。2011年,关键技术来源于自主研发的占71.78%,比2010年增加8.33个百分点;来源于模仿的比例为3.37%,比上年下降1.33个百分点,创新能力增强。

(五)外商投资比重继续扩大。2012年上半年,全省新登记来源于亚洲的外商投资法人企业410户,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外方认缴分别占全省的81.03%、79.58%和82.12%;新登记外商独资企业614户,中外合资企业206户,中外合作企业16户,分别占全省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71.56%、24.01%和1.86%,外商独资企业户数依旧占据绝对多数。同时,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外方认缴占注册资本的88.35%,同比上升了1.79个百分点,显示出外国投资者在我省的投资信心更加坚定。

二、山东省非公有制经济与其他省份间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从一个经济欠发达省变为经济大省,这与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密不可分。但我省非公经济相对于其他省市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差距。

(一)企业规模偏小。从总量来看,截至2011年底,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5%,低于浙江、江苏,居全国第三位。但呈散而乱的特征,规模相对较小化,而广东、江苏、浙江的多数大企业都属于非公有制经济,且已形成规模化,我省缺乏像江苏沙钢集团、苏宁电器集团、浙江娃哈哈集团、广东华为集团等足以影响一方的“巨无霸”级龙头企业。2012年全国民营企业数量前500强,江苏有110家,浙江有142家,而我省仅有43家,且排名在前100位的江苏有25家,浙江有18家,而我省只有13家,我省民营经济总体实力较弱。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我省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呈现倒金字塔的结构特征,主导产业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广东主导产业主要是医药、电子、通讯设备、计算机等高技术制造业;浙江产业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特征,其主导产业主要有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影视、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江苏非公有制经济二、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较高。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传统行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空间结构方面,我省非公有制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广东高度集中于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浙江民营企业地区分布比较均衡,并且形成民营企业群落。如绍兴的轻纺民营企业群落、义乌的小商品民营企业群落、海宁的皮革制品民营企业群落、乐清的低压电器民营企业群落、永康的小五金民营企业群落、桐庐的制笔民营企业群落、富阳的制伞民营企业群落等。

另外,我省民营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依靠低成本制胜,如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实力最强的纺织民营企业,从事棉纺织制造;江苏阳光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毛纺生产企业和高档服装生产基地;浙江雅戈尔集团则从事品牌服装设计。它们都处于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小。

(三)品牌少、产出效益不高。从品牌来看,我省非公有制企业品牌产品少,没有一个世界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仅有76个;广东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总数和产品总数分别占全国的3/6和3/7,位居全国首位,中国名牌产品有80多个,也居全国首位;浙江省世界名牌产品有9个,中国名牌产品逾三成来自民营企业;江苏有江阴阳光世界名牌产品,中国名牌100多,苏州常州无锡扬州前四强。我省品牌产品与兄弟省份差距很大,需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

从产出效益来看,2011年我省非公有制企业四项指标创全国第一,即销售产值总量第一、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第一、利润总量第一、税金总量第一。但与广东、浙江、江苏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差距很大,分别是广东的65%,浙江的104%,江苏的80%, 尽管我省吸纳就业总人数超过了浙江,可是从我省和浙江的人口比例来看,我省吸纳就业率仍旧比浙江低很多。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巨大潜力,可通过大量吸纳就业,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四)政策不完善、落实不到位。我省和兄弟省关于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提出的意见都是根据旧36条(2005)、新36条(2010)和国发(2012)14号文件提出的。广东关于支持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意见主要包括信贷渠道、政银会企合作、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商会服务、信息化、税费优惠、企业素质提高、上市梯度教育、产融对接打造民营企业、组织领导几个方面。浙江关于支持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可以概括为优化行业结构、企业向专而精发展、提高企业整体素质、鼓励科技型企业发展,如电子、生物技术等;集约低碳式发展、创业服务,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人才激励、企业信用建设、财税支持、金融支持、组织服务几个方面。江苏可以概括为市场准入、创业投资、减免费用、加大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建设、创业服务等几个方面。我省关于支持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可以概括为:支持企业由粗放型向专而精发展、集群发展,财政支持、信贷支持、融资渠道拓宽、风险补偿奖励机制、创业培训、技术创新、集约集聚发展、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省还缺乏优化行业结构、发展科技型企业、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人才激励、成果转化、商会服务、产融对接打造民营企业等政策。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江苏政策并不比我省多,但却发展比我省快,说明我省很多的政策并未真正落实。

(五)组织结构不合理。我省非公有制企业对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制度缺乏正确认识,组织意识模糊,组织结构相对僵化不合理,组织制度仍然保留创业及发展初期的组织结构形式,一般采用以层级制为核心特征的组织制度,没有随着企业发展规模扩大和时代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结构,使得企业内部失去了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相比之下,浙江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迅速,公司制已成为浙江的主要组织形式,有限责任公司约占浙江民营企业总数的3/4以上,已成为一种最主要的民企组织形式,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我省非公有制企业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依靠自身优势在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上规模民营企业中控股权在家族的比例达到71.99%;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关系的复杂,传统家族式管理已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家族式管理体制制约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塑造。相反先进省份利用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科学的现代化管理,企业管理机制运行健康,企业发展充满活力。

(六)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看,我省民营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主要问题就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创新平台建设不够,科技投入力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完善,科技人才缺乏。2011年我省工商联对上规模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情况调研数据显示,我省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是资源类瓶颈,即人才资源的短缺和研发资金投入不足(详见表1)。

表1 2011年度我省上规模民营企业科研投入情况

由表可知,我省上规模民营企业当中,近96%的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不到10%,62%以上的企业研发人员占员工人数比重不足10%。事实上,相比国有企业,我省民营企业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就连颇具活力的一些民营企业也不被大学生看好。民营企业获得人才难,紧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引进人才更是困难;因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的人才又难以留住。缺乏稳定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是创新能力提高的重大障碍。我省在科技研发创新和开发新产品及成果应用等方面,与先进省份相比有很大差距,如广东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致力于支持中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创新产业化基地,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发展;浙江重视科技投入和成果应用与转换,全省民营企业投入技改资金和新产品开发资金超过1100亿元,开发新产品7200多个。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纷纷建立了科研所、技术开发中心、产品设计院。

(七)对外开放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市场主体总量、利用外资渠道及投向和海外市场开拓三个方面。

1.外商投资主体规模偏小。据工商部门统计,至2011年底,在沿海发达省份中,我省外商投资企业户数、投资总额远低于广东和江苏,与浙江省基本持平,企业户数居全国第六,投资总额居全国第五,规模偏小。其中,投资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外商投资企业,江苏为2251户,广东为1624户,我省仅为549户(详见表2)。

表2 四省非公经济外商主体规模比较(单位:户,亿元)

至2012年上半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化影响,四省市外商投资企业数均出现下降,我省降幅最大,为9.34%,远高于江苏的5.47%,广东的0.51%、浙江的1.37%。新登记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投资总额下降,为2008年以来第一次,与广东、浙江持平,但与江苏的差距拉大。江苏的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最高,分别是广东的2.8倍、我省的2.9倍、浙江的3.3倍;注册资本分别是广东的2.7倍、我省的3.4倍、浙江的3.5倍(详见表3)。

表3 2012年上半年四省非公经济新登记法人企业规模比较(单位:户,亿元)

2.外商投资来源多元化程度和资金投向层次较低。目前,亚洲是四省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地,但来源结构差别明显。2012年末我省外商投资八成来源于亚洲,其他三省则相对分散,更趋多元化。在外商资金投向方面,四省外商投资企业多集中在产业链的加工环节,加工贸易仍占对外贸易的较大比重,不同的是我省产业发展层次相对较低。一是在我省的外商投资企业多从事劳动、土地等资源密集型行业,能耗较高。如化工、造纸、食品、建材等行业,高技术类的新兴产业较少。而广东、江苏和浙江主要是高新技术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能耗也较少。二是我省外商投资企业多从事产业链的加工环节,地区总部、区域性中心、投资中心、研发中心投资相对较少。而广东、江苏和浙江利用外资投向更多地是处于产业链的中高端,总部经济、区域性中心、投资中心和研发中心等,产业附加值、盈利水平和综合效益明显强于我省。

3.民营企业海外出口和经营以及走出去相对迟缓。受自身产业发展基础等多种因素影响,我省民营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开拓起步较晚。相比之下,广东民营企业外向度高;江苏民营企业境外产业集群已颇具规模;浙江99%的境外投资是由民营企业实施的,境外投资全国第一。在海外出口和经营市场方面,我省主要在亚洲,而江苏、广东和浙江,除了亚洲开展较好以外,欧洲和美国等发达的市场开展得也比较好。据对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调查,2011年末,我省民营企业针对亚洲市场出口和经营的家数占总盘子的60%以上,而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2012年1—5月,江苏和浙江民营企业针对欧盟和美国市场的出口比例仍能占到大约40%左右;广东由于地缘关系,以香港为主,占36%。

三、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政府部门应不断解放思想,深化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战略意义的认识。扭转“重国轻私”的传统观念,消除社会偏见,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形成正确认识,真正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升到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应不断提升思想素质,树立创新和持续发展意识,注重规划发展,重视科技进步,形成自身的企业特色和产品特色,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多种方式使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人员素质得到提升,建立先进的管理机制和企业制度;构建现代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形成特色的企业品牌和经营理念。

(二)加强引导。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从传统产业逐渐渗透到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尽快实现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由外来加工向拥有核心技术、从贴牌向创牌、由本土化向国际化的转型。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非公经济结构实现优化升级。鼓励大型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联合重组,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综合竞争力强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帮助有实力的大型民营企业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境外投资,开展产业和技术领域并购,获取战略性资源,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今年以来国家各部委密集出台了42项落实“新36条”的实施细则,极大地放宽了民间资本的准入领域,但铁路、能源、电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一般都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虽然没有了政策上的准入限制,但依然存在经济上的准入门槛,对于这些领域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对于已经具有实力进入的领域,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特别要细化交通、能源、水利、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和商贸流通等民间资本关注的市场准入领域,努力提升政府服务质量,畅通政策和信息引导渠道,提高民间投资的便利性。对各类投资主体提出的建设项目和政府性资金申请,在审核内容、审核标准、审核程序、审核规则等方面要一视同仁。

(四)降低非公企业税负。虽然我省较好地贯彻执行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但是非公经济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享受政策难、缴费负担重、隐形收费多、减费力度小等问题。财税政策的着力点应从“特惠制”转向“普惠制”,减少各级政府部门的专项支持计划与政策,代之以更加全面的“有增有减,总体下降”的结构性减税政策,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一要切实落实好现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目前实行的年应纳所得额低于6万元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应加大对企业的宣传辅导力度,帮助企业及时准确了解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内容及办税程序,降低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成本和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成本。对实行按率核定征收所得税的企业要根据盈利水平,在年度终了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二要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建议国家对新设立初期符合条件的查账征收的企业,实行“前2年所得税全免,以后年度全部减半”政策;对核定征收的企业,也应实行“减半”政策,以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积极支持企业发展。三要清理不合理收费。应尽快启动新一轮清理涉企收费工作,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经营服务性收费、中介机构收费等进行清理规范,严格控制新出台行政事业性涉企收费项目,现有收费标准一般不得提高,大力整治向企业摊派、索要赞助、强制企业参加评比并收取费用、重复鉴定检验等行为,切实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五)提高财政支持效率。目前看,我省扶持非公经济的财政资金分散在各相关主管部门,存在资金总量小、管理头绪多、成本高等特点。结合我省实际,一要整合资金投放渠道。目前财政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资金有很多项,涉及财政、发改、科技、农业、商务、中小办等诸多部门单位,资金类别虽多但发力点分散,应把各种支持企业发展的资金进行统一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作用。二要增加资金管理透明度。建立健全财政引导资金评审机制,对财政资金的投入规模、形式进行评估论证。将财政支持资金管理纳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建立非公企业使用财政资金信息库,增加财政资金管理的透明度。三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财政支持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对企业使用财政资金情况及企业新增销售收入、利润、税金等经济效益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评结果作为非公企业以后年度申报资格和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切实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目前我省非公经济发展中,融资问题是制约非公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存在着渠道单一、融资难、融资贵、贴现率高以及催贷、抽贷、压贷现象。要想更好的推动非公经济发展,一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明确金融扶持重点。每年由省中小企业办筛选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作为扶持对象,组织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予以重点扶持。简化贷款流程。省内各银行机构应将企业贷款审批权限适度下放给市、县级分支机构,对非公企业贷款申请优先受理、简化流程、加快审批。降低融资成本。应严格控制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鼓励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不上浮或者少上浮,并不得与企业存款挂钩,不得强制贷款企业购买金融产品、办理担保、变相收取手续费等费用。二要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平台加快发展。推荐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展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活动,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以股权融资和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支持实力较强的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外资入股等方式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公司。积极引进和鼓励组建民营风险投资公司、私募基金等投资机构,投资我省企业。鼓励非公企业在齐鲁股权交易平台进行直接融资,方便风险投资退出。有条件的市或县(市、区)级财政可以出资专门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入股民营风险投资公司扶持其发展。三要加快设立省非公企业发展基金。目前,省级正在研究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应进一步加快基金运作步伐,坚持政策性与市场化相结合,以创业投资机构、产业投资基金和融资担保等社会中介机构为参股扶持重点,更多运用间接手段,充分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重点支持各类处于初创期的高成长性、科技创新型、劳动密集型企业。

猜你喜欢

非公有制民营企业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启示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
加强完善非公有制企业的股票融资市场——2011年非公有制上市企业综述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 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和服务社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