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
2013-11-27彭小峰
彭小峰
在高中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课的变革也在探索中前进,语文课的争论之声此起彼伏,在莫衷一是的议论声中,却众口一词地认为当前语文课是在痛苦中行走,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冲击下,“语文味”越来越淡,这一学科已经处在非常危险的边缘。
那什么是“语文味”呢?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个中三味正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也是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
由此可见,高中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的教学境界,是给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具有趣味、情味和韵味。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其中愉悦的体验过程是根本,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创作欲是目的。我想,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寻觅那份正在失落的“语文味”。
一、在情景的预设中去创造语文味
“预设”体现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那么语文的预设就可以注重语文味的体现。从导语的设置到文本的解读,从字词的赏析到课外的拓展,无一不可设计成“语文味”的精彩篇章。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为此可以预设个性解读,尤其是可以预设文本的情感点,对文章的“动情点”要进行细致深入地挖掘,促使学生情感的迸发,从而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我在上《再别康桥》时,预设了“母校情结”的写作,其中有个同学写道:“九月的秋风徐徐地吹来/桂花如往常一样悄然地打出了花苞/我,嗅着桂花的香味回到了母校……跨出校门的那一瞬/熟悉的下课铃声响起/从教室里涌出的人潮/跑向四处/我回首傻傻地笑着/发黄的记忆正翻开了崭新的一章。”刚刚踏入高中的学子,对母校的那份儿想念和对新生活的憧憬交织在一起,一份诗意的母校情结书写着浓浓的“语文味”。
二、在课堂的生成中去寻找语文味
高中语文的课堂应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生活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其见解往往具有创新之处。因此,在上课时一定要善于引导和倾听,运用知识的联动生成问题,问题的驱动点亮智慧,方法的指点适可而止,从而抓住那些“生成”中展现师生互动的火花,深挖细掘,演绎出“语文味”来。依然是在上《再别康桥》时,学生质疑提出作者为何将“那河畔的金柳”写成“是夕阳中的新娘”时,我就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来思考,小组讨论完成。其中第三组的刘彩同学用了一段抒情性的语句作了回答:“波光摇曳的康桥,随风飘拂的弱柳轻摇,一如新娘的万缕青丝,娇美的人儿呀,我美丽的新娘,我们刚刚新婚燕尔,却立即仿佛刚刚新婚就要跟新娘离别一样,而夕阳西下又给这样的离别平添了一份忧伤。”正是在课堂的随机生成中,我抓住了这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景物进行解读,给学生一个机会,演绎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在生活的交流中去激起语文味
有人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的学习,更是在生活中培育学习的兴趣,对语文具有高度的敏感度,随时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因为生活中的语文更能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这也符合“大语文观”。为此,我在班上建立了一个QQ群,将班级中爱上网的同学吸收进来,随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在一次和学生的交流中,我向张芳同学打听去后山的路径。她开始给了我一个路径,说得比较清楚,但我有心再让她感悟生活中的语文,就说道: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告诉我吗?她又采用了说明文加图解的方式给我发了过来;我继续逼问,她居然告诉了我一个有趣的方法:“直接坐个车子告诉他去香山丽景后山,包带到还不会迷路。”第二天,她找我说:“老师,昨天我才明白怎么学语文,那就是在生活中去学习,而且是那么的有趣!”这就是“语文味”,语文的趣味,也正是语文的魅力所在。
四、在文本的赏析中去唤起语文味
赏析课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在赏析课文中强化审美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多元赏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活动能力。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语文味”。我曾听了江北区黄老师的《荆轲刺秦王》,就深深地体会到了浓浓的“语文味”。黄老师用换字法解读题目,从而纲举目张,以“刺”、“白”、“歌”等几个字就将易水诀别的悲壮场面读解出来,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将这几个字作了读解,最后老师给予了解读。整个过程既显示出了教者的深厚功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的情味与韵味得以彰显,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五、在作业的批改中去践行语文味
最后,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批改作业、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随时都要谨记用“语文味”去影响学生。如果教师的文采飞扬、语言妙趣横生,学生就会钦佩甚至仿效;如果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用“语文”对话,就能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耳濡目染,并进而将“语文味”进行到底。记得有位同学在周记中写道:“刚刚踏入高中校园一个月,我就感受到了那非人般的高中生活,炼狱般的军训,如山般的作业,更可怕的是那些强大的竞争对手,让我从心底升起一股寒气,潜意识里我就打起了退堂鼓……”我在篇末批注到:“同学,只要在心中种植起一片信念,翻过去,就会是一片晴空。相信你站在实验中学的起跑线上,只要策马扬鞭,就一定会为自己赢得美好的未来!”第二周,这位同学就以一首小诗作了回答,其中他引用了汪国真的那句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一份浓浓的诗意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总之,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充分交流,让学生不断揣摩体味文本语言的妙处,去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进而内化文本语言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语文味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对文本深层把握,个性解读,加上丰厚的生命体验,雄浑的文化积淀,才能在语文的教学中驾驭自如,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
责编/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