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普通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现状
2013-11-27蒲西安莫儒强
蒲西安 莫儒强
高校是学校体育的最终环节,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他们形成正确的锻炼方法,以便于毕业后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等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增强,大学生对运动的认识有所改变。但由于我国教育模式、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识不到位,忽视体育锻炼,怕苦怕累,对体育课更是应付了事,完成任务拿学分,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充分发展。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和健身性的特点,其参与性和娱乐性极强 ,深受广大学生和体育爱好者的喜欢。四川省拥有90多所高校,是我国教育大省,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省份之一,也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1],我们完全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锻炼环境和锻炼平台。使学校体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多样,更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更富有挑战性和魅力,更加符合生命力旺盛、生性好动的青少年的口味,以满足其好奇、探究、体验和冒险心理。较好地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充分激发他们的运动动机,培养其运动兴趣,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四川省普通高校学生。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在四川教育网和四川民族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并初步拟定调查指标体系。
专家访谈法。根据拟定的指标体系,向50所本专科院校从事多年体育教学、训练的专家、教师、学者和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走访调查和征求意见。
问卷调查法。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954份,有效问卷2848份,占回收问卷的96.41%。其中,男生1738人,占调有效查人数的61.03%,女生1110人,占调有效查人数的38.97%;少数民族学生1041人,占有效调查人数的36.55%,汉族学生1807人,占调查人数的63.45%。对在职体育教师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
数理统计法。使用SPSS18.0软件和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包完成问卷的统计处理。
逻辑分析法。对调查中的各级指标进行整理和逻辑分析,结合省内实际,通过推理分析,对解决四川省普通高校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提出科学而合理的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四川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与分析
图1 四川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程度调查 (N=1259)
图2 不同性别和不同民族大学生对民族体育项目的喜欢程度统计 (N=1259)
运动动机是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往往以兴趣和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运动兴趣在运动动机中是最重要的成分,学生运动兴趣如何,对其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影响特别大[3]。从图1可以看出,通过调查统计得知,1259份有效问卷中,喜欢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学生共997人,占有效回收问卷的79.19%,而不喜欢的共130人,占有效回收问卷的10.33%,觉得无所谓共132人,占有效回收问卷的10.48%。说明普通高校大学生中,愿意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人较多,积极性也较高,而不喜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学生很少,为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体育意识,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思想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表2得知,喜欢民族体育项目的男生占男生有效问卷的79.69%,女生占女生有效问卷的78.41%,汉族占汉族有效问卷的85.86%,少数民族学生占少数民族有效问卷的84.57%;不喜欢民族体育项目的男生占男生有效问卷的9.9%,女生占女生有效问卷的11%,汉族占汉族有效问卷的6.8%,少数民族学生占少数民族有效问卷的5.43%;而表示无所谓的人群中,男生占男生有效问卷的10.42%,女生占女生有效问卷的10.59%,汉族占汉族有效问卷的7.34%,少数民族学生占少数民族有效问卷的10%。这说明,由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参与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深受广大学生的喜欢,它没有男女、性别、民族之分。当然,由于思想观念、活动能力和参与程度等因素,有少部分学生觉得参加与不参加都无所谓。还有极少部分学生本身不喜欢体育活动,也就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当然他们可能对所有的体育项目就都不感兴趣。同时,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正确认识。
(二)四川省普通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设置情况与分析
图3 四川普通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情况调查 (N=50)
根据图3统计得知,四川省普通高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总体上来说开展得较差。相对开展得较好的也只有珍珠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蹴球和民族体育舞蹈等5项,而开展情况在所调查的50所院校中项目开设率最高也只有46%,还不到一半;龙舟运动和抢花炮甚至没有一所学校开展;在各校所开设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开设比例稍微高一点的项目如:射弩、板鞋竞速、高脚竞速、蹴球、民族摔跤、打陀螺、珍珠球等均为四川省或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是由于一些地方院校要组队训练并代表地方参加省或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说明各高校对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还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认识程度。
(三)四川省普通高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设施设备建设情况与分析
图4 四川省普通高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设施设备建设情况调查 (N=50)
根据图4统计得知,四川省普通高校整体上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场地、器材建设的投入力度较差,愿意投入的学校不多,不愿意投入的学校也不多,而多数学校都只愿意少量投入建设。愿意投入场地建设的学校14所,仅占28%;愿意用于器材购置投入的学校12所,仅占24%;愿意场地、器材同步建设的学校13所,仅占26%;不愿意投入场地建设的学校10所,占20%;不愿意投入购置器材的学校11所,占22%;场地、器材都不愿意投入的学校8所,占8%;愿意少量投入场地建设的学校26所,占52%;愿意少量投入器材购置的学校27所,占54%;愿意场地、器材均少量投入的学校29所,占58%。形成以上数据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一是观念不同,对民族体育的认识不到位;二是由于目前民族体育器材的费用太高,消耗量大。
(四)四川省普通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师资情况与分析
图5 四川省普通高校从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师资情况调查 (N=300)
根据图5统统计得知,四川省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师资建设严重滞后,民族体育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学历结构还可以,但职称结构失衡,学校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高级人才极少,也是造成学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调查中发现,从事民族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本科毕业生共199人,占师资有效调查问卷的66.33%。其中,民族体育专业毕业的12人仅占4%,而非民族体育专业毕业的187人,占有效调查问卷的62.33%;研究生毕业共101人,占师资有效调查人数的33.67%,其中,民族体育专业毕业的2人,仅占有效调查问卷的0.67%,而非民族体育专业毕业的99人,占有效调查问卷的33%;教授共8人,占师资有效调查问卷的2.67%,其中,民族体育专业毕业的2人,仅占有效调查问卷的0.67%,而非民族体育专业毕业的6人,占有效调查问卷的2%;副教授共16人,占师资有效调查人数的5.33%,其中,民族体育专业毕业的4人,仅占有效调查问卷的1.33%,而非民族体育专业毕业的12人,占有效调查问卷的4%;讲师共173人,占师资有效调查人数的57.67%,其中,民族体育专业毕业的11人,仅占有效调查问卷的3.67%,而非民族体育专业毕业的162人,占有效调查问卷的54%;助教共103人,占师资有效调查人数的43.33%,其中,民族体育专业毕业的10人,仅占有效调查问卷的3.33%,而非民族体育专业毕业的93人,占有效调查问卷的31.67%。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四川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较浓。
2.各高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情况不理想,很多项目均没有开展。
3.四川省普通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师资严重不足。
4.四川大多数高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投入力度不够。
(二)建议
第一,充分利用民族体育项目的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参与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特点,尽量多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活动项目上尽量满足广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浓厚兴趣和爱好要求,丰富活动内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开创更多体育活动平台,更好地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全民健身意识服务[1]。以便较好地贯彻落实我国 《全民健身条例》以及阳光体育在高校的实施和开展。同时,使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第二,加强四川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的培训步伐,拓宽培训渠道,尽快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特别是基础理论水平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和技能。一是从我国其他高校引进专业人才;二是省内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培养专业人才;三是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的学习、培训和研讨;四是加强省内有条件和条件较好的学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开办力度。
第三,充分利用目前四川省现有的运动会。影响力比较大的有每四年一届的四川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和每四年一届的国家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各学校之间、各地市之间的运动会还有待加强,多增加民族体育项目内容,以赛代训,以训代练,广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影响力,拓宽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第四,相关部门和领导应加强对民族体育的重视,并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加大对民族体育的建设力度,加强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保障体育经费的正常使用,建立和完善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制度,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运动的行列,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第五,加强四川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将更多的符合四川高校实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公共体育教学内容,重视学习与锻炼、健康与健身的协调统一,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制定符合四川高校发展实际的教学指导纲要,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认识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并积极地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训练和比赛之中。
[1]胡小明主编.民族体育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p12-14、p65
[2]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p26-35
[3]仇军.中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函数方程推导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