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凯奇的预制钢琴及作品刍议
2013-11-27王文
王 文
约翰·凯奇 (John Cage,1912-1992)是美国著名的作曲家、哲学家及音乐作家。是美国先锋艺术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偶然音乐、电子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一、预制钢琴
预制钢琴 (Prepared Piano),又被称为 “加料钢琴”。顾名思义,就是将钢琴预先进行设置,在普通钢琴的琴弦之间加上其他材料,从而达到改变钢琴常规音色、产生泛音、改变音高等目的 (图1)。预制钢琴常见的设置材料有:金属体、木制品、纤维制品、橡胶制品以及塑料制品。通过对不同材质的运用,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比如安装上诸如螺钉、硬币、电线等金属体会产生出金属般复杂的震动音响。若安装上铅皮橡皮、绝缘电线会起到明显的制音效果,并使音量减弱。
预制钢琴作品的记谱一般采用传统记谱法,但是在每部作品前都有一张预制说明表 (图2),详细说明了预制的材料及规格,并对放置的具体位置及高度提出明确要求。演奏者应严格按照这张说明表来对钢琴进行设置,以获取作曲家预想的音色效果。
凯奇发明了预制钢琴,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其师,美国作曲大师亨利·考威尔 (Henry Cowell,1897-1965)的影响。在 《完好处理的预制钢琴》一书的序言中,凯奇谈到了他在思考如何改变钢琴音色时,想到的是考威尔的刮弦及拨弦技巧。众所周知,考威尔在钢琴扩展技巧发展领域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着突出的贡献。考威尔在早期创作中便发明了音块、刮弦及拨弦等扩展技巧。他的这些尝试启发了凯奇,进而促进了预制钢琴的出现。预制钢琴也可以说是钢琴扩展技巧的一种。
二、预制钢琴作品
在凯奇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了234部音乐作品。其预制钢琴创作开始于上世纪30年代末,共有20余部作品。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伴奏音乐,包括舞蹈及电影配乐;二是音乐会作品,包括独奏及重奏。第一首预制钢琴作品是为舞蹈配乐的作品—— 《酒神祭》(1938),当时还在美国西雅图柯尼什学校任教,并担任该校现代舞蹈团的钢琴伴奏的凯奇,受该团黑人舞蹈演员赛维拉·福特 (Syvila Fort)委托,为其非洲主题舞蹈 《酒神祭》创作音乐。根据该舞蹈作品的特点,凯奇认为在音乐中运用打击乐,将能更好地展现其非洲风格。然而,受场地的限制,只能由一台钢琴来代替预想的打击乐组。于是,具有创新性的凯奇便想到运用某种特殊方式或扩展技巧来改变钢琴的音色,使其接近打击乐效果。通过多次实验,凯奇发现将螺丝和小块毡放在琴弦中间,并将其固定在某一位置,这会完全改变钢琴的音色,同时在相邻两音处设置了不同材质的异物,所以得到的是一组小型打击乐队的效果。
图1 预制钢琴内部
图2 凯奇 《房间》的预制说明表
40年代初期凯奇创作了大量舞蹈配乐的预制钢琴伴奏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较为统一,其中以 《看似无忧虑的抛掷》(1943)和 《一种不专注的原由》(1944)为公认的现场演出效果最佳的作品。作为配乐类预制钢琴作品的巅峰之作 《为马塞尔·杜尚而作的音乐》(1947)是为超现实主义风格电影 《钱能买到的梦幻》而配。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于丹红在深入细致的分析该作品后谈到:“(其)材料的平整性被无声所划开,制造了一种拉紧的但仍是静态的音乐。它的无感情的冷静成为这部电影最好的伴奏。《为马塞尔·杜尚而作的音乐》或许是这一类预制钢琴作品的顶峰,大多数其他舞蹈作品缺乏它所具有的内聚力和静寂。”
图3 凯奇 《奏鸣曲与间奏曲》的预制说明表
40年代中期开始,凯奇的预制钢琴作品日趋成熟,第一部为预制钢琴而作的音乐会作品是《爱神》组曲中的一首,这首作品仅在开头和结尾处运用了预制钢琴。这一类音乐会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奏鸣曲与间奏曲》(1948)。由于40年代开始,凯奇对东方的哲学、美学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奏鸣曲与间奏曲》的最初构想便来源于印度美学。凯奇试图表达印度传统文化中的九种永恒的情感,其中代表白色的是性爱、勇敢、愉快与惊讶;代表黑色的是憎恶、愤怒、恐惧与悲伤;以及代表无色的宁静,这同时也是前八种情感的倾向与归宿。凯奇的创作理念许多都是来自打击乐,采用的基本音乐组织不是基于音高,而是基于节奏时值。这首 《奏鸣曲与间奏曲》同样是建立在他设计好的节奏模式之上的。整部作品虽然也基于打击乐的创作理念,但是相较于凯奇的其他打击乐作品而言,该作品更显宁静、深刻。这部作品由16首奏鸣曲与4首间奏曲构成,奏鸣曲以4首为一组,中间穿插了间奏曲。在第二组奏鸣曲后连续演奏两首间奏曲,使整部作品形成了一个前后对称的结构。从预制说明表中我们能够看出,这部作品所预制的音共有45个 (图3)。整部作品演出时间为70分钟,但是预制的工作则需要至少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可见预制的细致与复杂。
凯奇的最后一首预制钢琴作品是为预制钢琴与室内交响乐队而作的 《预制钢琴协奏曲》(1951),这部作品同样基于一个严谨的节奏模式:3+2+4+4+2+3+3,同时还突出的运用了无声,有的无声片段长达十秒。他认为音乐应该是从声音和无声的时间长度这个最根本的基础上去找到结构。不难看出,凯奇的这一创作理念最早是受安东·韦伯恩 (Anton Webern,1883-1945)的影响。凯奇与韦伯恩同样,曾师从阿诺尔德·勋伯格 (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韦伯恩在其具有代表性的点描主义音乐中,首次将无声视为一种音响,占据了与有声同等的地位。这一理念也为凯奇后来 《4′33″》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在 《预制钢琴协奏曲》中,独立的单音、和弦及其他音响被设置于一个矩形图中,音乐材料则在这个几何图中进行组合。该作品由三个乐章构成,预制的工序也是非常复杂。其中可以移动的塑料片产生了许多微分音的效果。
结语
纵观凯奇的一生,他的创作一直处于不断更新之中。他勇于尝试、敢于创新,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实验性探索。在他创作的每个阶段都有具有很强轰动效应的举动,所以在当时的西方音乐评论界中,关于凯奇的评价也是各不相同,有赞扬,有怀疑,甚至还有鄙视。直至他晚年,才逐渐得到全面的肯定。
凯奇的音乐作品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不乏自由的风格。其逻辑性在于他对节奏模式的设置与运用,有些作品的些节奏设计甚至更像是数学计算。其自由性则主要体现在他对新音色的追求上。他早期提倡用噪音制造音乐,这也说明了他在音高运用上的自由。将普通钢琴改装为预制钢琴,使钢琴成为一台小型打击乐的合成器,通过改变震动频率得到泛音,这些手法都是凯奇不拘泥于音高束缚的具体表现。
凯奇的预制钢琴音乐创作虽然仅持续了十余年时间,但仍然引起了一些作曲家的关注,后来还出现了图钉钢琴 (哈里森)以及在琴弦中间放上石头 (卡赫尔)等效仿的实例。这也启发了作曲家探索钢琴之外其他乐器的新演奏法,同时也为寻求乐器新音色起到了积极地作用。成为20世纪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刘佳.约翰·凯奇与其 “预制”钢琴杰作 《奏鸣曲与间奏曲》[J].音乐天地,2007年第9期,p63-64
[2]于丹红.从预制钢琴到 《4′33″》[J].音乐艺术,2000年第1期,p54-64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 [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
[4]周晋民.预配钢琴简述 [J].黄钟,1988年第3期,p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