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甜蜜本南瓜瓤挥发性成分分析
2013-11-27李昌勤张橡楠康文艺
李昌勤,张橡楠,卢 引,康文艺*
(1.河南大学 中药研究所,河南 开封475004;2.河南医药技师学院,河南 开封475003)
葫芦科南瓜属植物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又名麦瓜、番南瓜、倭瓜等,其味甘,性平,归肺、脾、胃经[1]。含有糖类、醇类、酸类、苷类、脂类、碱类等化合物[2-3]。具有解毒、保护肝肾功能、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保护视力等功能[4-8]。
南瓜作为药食两用蔬菜,栽培品种多,研究也非常活跃。课题组在对南瓜不同品种研究中,对超甜蜜本栽培品种进行了系列研究,采用 HS-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对超甜蜜本南瓜瓤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南瓜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超甜蜜本南瓜种子(山西科达丰种业有限公司生产)于2011年5月播种于河南大学中药研究所药用植物园,2011年9月收获南瓜果实后得到瓤。经河南大学中药研究所李昌勤副教授鉴定为葫芦科南瓜属植物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标本保存于河南大学中药研究所。
美国安捷伦公司GC6890NGC/5975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美国Supelco公司手动固相微萃取(SPME)装置,萃取头为65μm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DVB);C5~C26正构烷烃(Alfa Aesar)。
1.2 方法
1.2.1 SPME取样 使用前将SPME的萃取纤维头在气相色谱250℃下老化10min。取超甜蜜本南瓜的干燥瓤7mg置5mL的样品瓶中,65μm PDMS-DVB萃取纤维头50℃下顶空萃取30min,取出后立即插入色谱仪进样口 (温度250℃)脱附1min。
1.2.2 GC-MS分析条件 ①色谱条件:HP-5MS石英弹性毛细管柱(0.25μm×250μm,30.0m);载气为高纯氦气(99.999%);流速1.0mL/min;进样口温度250℃;色谱柱初始温度50℃(保持2.0min),以8℃/min升温至120℃(保持2min),最后以4℃/min升温至220℃(保持5min);分流进样,分流比为10∶1。②质谱条件:电离源为EI,电离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为230℃;四极杆温度150℃;传输线温度为280℃;电子倍增器电压1 588V。质量扫描范围m/z30~400,谱图检索采用RTLPEST 3.L和NIST05.L进行检索。③保留指数测定:按照文献[9]进行KI(Kovats保留指数)计算。
2 结果
按上述条件对超甜蜜本南瓜瓤进行分离鉴定,由化学工作站给出的数据绘制总离子流图,见图1。图谱中对应的化合物及相对百分含量列于表1。
图1 超甜蜜本南瓜瓤挥发性成分的总离子流图
表1 超甜蜜本南瓜瓤的挥发性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
续表1
3 讨论与分析
HS-SPME/GC-MS法从超甜蜜本南瓜瓤中鉴定了31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9.28%(见表1)。其含有的成分主要为酯类,占总成分的58.64%,其次为酮类(11.53%),还含有少量的醛、烷等。棕榈酸乙酯(22.68%)和亚麻酸乙酯(15.57%)含量最高。酯类化合物主要为饱和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酯类。有研究表明饱和脂肪酸有抗癌的药理活性[10],而不饱和脂肪酸是人类的必需脂肪酸,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可以降低血脂、胆固醇和血压,抗血栓、动脉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等[11]。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15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 597.
[2]王岱杰,杜琪珍,王晓,等.南瓜化学成分的研究[J].食品与药品,2010,12(1):36-38.
[3]张凡华.低分子量南瓜多糖的提取、纯化、结构及抗氧化功能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7.
[4]任永新.浅谈南瓜的保健功能及药理作用[J].食品工程,2007,2(6):10-12.
[5]张芳,蒋作明,章恩明.南瓜的功能特性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0,21(6):62-64.
[6]张拥军,李鸿梅,姚惠源.南瓜多糖的分离分析与降糖性质研究[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3,3(15):238-241.
[7]孔庆胜,王彦英,蒋滢.南瓜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降血脂作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0,21(3):130-132.
[8]王鹏,王春玲,张占伟,等.南瓜须镇痛抗炎药理作用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8):567.
[9]石磊,王金梅,康文艺.HS-SPME/GC-MS分析2种木兰属植物的挥发性成分[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2):1 429-1 433.
[10]陈银基,鞠兴荣,周光宏.饱和脂肪酸分类与生理功能[J].中国油脂,2008,33(3):35-39.
[11]姬志强,姜晓芳,郭曙光,等.阔鳞鳞毛蕨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8(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