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和效率的几点建议

2013-11-26杜珍珍

学理论·中 2013年10期
关键词:直观教学哲学思想实验教学

杜珍珍

摘 要:在新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生物教师应该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渗透一些哲学思想;注意生物学实验的开展、课堂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将难点口诀化;让生物课堂变为开放性;注意课堂语言的运用等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关键词:哲学思想;模式多样化;实验教学;直观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292-02

一、渗透哲学思想

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思想在生物学中也有体现。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存在于世界上,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中就会有充分的认识。生物体的种类多种多样,形态各异,但都是有一些共同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来组成的。这就体现了生命的物质性。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有体现了物质的运动性,因为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又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运动着的,发生着变化,也就是构成生物体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换成术语就是生物体内的物质在不断发生着新旧物质的代谢。必修二学习的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在生物体的传宗接代中有一些变化但是又有一些规律可寻。遗传学中的三大定律:孟德尔提出的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提出的基因连锁互换定律,这三大定律的发现说明生命的变化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律。

二、注意生物学实验的开展

有些学校可能条件简陋不具备开设实验室的条件而忽略了生物学教学中实验的开设。殊不知,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通过实验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前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做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实验的操作,实验完毕后要让学生认真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每个实验都要求认真地写出实验报告。

三、课堂教学模式要多样化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也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的兴趣丧失,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该教学内容的方法。

比如在讲授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注意让学社观察教材上的结构模式图,做一些模型或做一些生物课件,把结构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更形象的了解细胞的结构,在大脑中形成对细胞整体的,全面的结构的构建,这就是用形象、直观的形式去表达生物学知识。在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中,可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模式。

1.什么叫植物的向性运动?在植物的生活中有哪些表现?

2.植物为何会表现为向性运动?达尔文向光性实验和温特实验的过程如何?说明了什么?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哪些?发挥作用有何特点?

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5.除了生长素还有哪些植物激素?

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教材回答问题,针对该教学内容的难点:向光性的实验和生长素作用的特点,可组织学生讨论,之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可采取对比的方式。比如细胞器的种类比较多,可采取列表对比的方式,从细胞器的名称、形态、数量、结构、特点、功能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列表对比。又如对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这两种方式的学习也可进行对比,从物质运输的方向、是否需要蛋白质、是否需要能量、典型的例子等方面进行对比。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可采取课堂演示实验的方法。教师在课前准备渗透作用的实验材料,课堂进行演示,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实验完毕之后,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合教材理解该现象,这节课就是实验引导的课程。第二节课让学生动手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这节内容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就可很好地掌握。

减数分裂过程的学习过程可对染色体的行为进行实物比拟。准备8支油笔,其中4支黄色的是相同的笔,另外4支蓝色的笔为相同的,先取两支黄色的和两支蓝色的笔作为一组,好比一个精原细胞中的四条染色体,这四条染色体的特点是具有了两对同源染色体,黄色的笔与黄色的笔为一对同源染色体,蓝色的笔与蓝色的笔为另一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数量为4条,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过程可把每支笔的笔帽上挂上一支和其颜色相同的另外一支笔,两支通过笔帽的挂钩连在一起,这时的笔可比拟为具有姐妹染色体单体的细胞,染色体数量仍然为4条,之后比拟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分离,把笔帽上挂有笔的同种颜色的笔分离,分别进入两个细胞,每个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为2条,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第1期,然后进入减数分裂的第2期,把两支挂在一起的笔分开表示姐妹染色体单体的分离,染色体数量由2变为4条,之后这4条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细胞,每个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2条。这样一进行比拟学生很形象的理解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类比的方法。

四、将难点口诀化

比如在学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我们可以把复杂、繁琐的知识归纳为简单的口诀:有丝分裂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Ⅰ。有丝分裂中细胞分裂期的四个阶段的特点可总结为:前期是膜仁消失现两体,中期是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是点裂数增均两极,末期是膜仁重现出新壁。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这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多举一些实例,便于学生理解,糖的代谢总结为一分二合三转变,脂肪的代谢总结为储分转,蛋白质的代谢总结为合转脱,这些口诀有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喜爱。这些做法都是教师的得意之作,记录其以供以后教学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教师的从教能力。

五、让生物课堂变为开放性

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传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学校教育不可能教给学生一辈子的知识,所以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变为知识的储存者和接受者,现代的科学技术更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那么我们的教育更应该是通过这有限知识的传授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时,让学生建立生物兴趣小组,定时组织一些生物课的活动,到田间、到野外、到森林去亲近大自然。现代社会是网络的时代,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网络,那么教师可推荐一些网站让学生经常了解科技动态,可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乐此不疲。我们的教材中还提供了一些课外阅读、研究性课题,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前沿等等,这些内容可作为提高学生兴趣的阅读资料。知识固然重要更应该注重对学生个性品质的教育。个性通常是指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动机、兴趣、意志、理想、信念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动内隐行为。个性特征不是在某一短时期内形成的,它是学生受家庭和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学校教育的熏陶以及在个人实践活动中逐渐塑造而形成的。如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不是迁就学生现有的、一时的兴趣,更不是一味学习的趣味性,正像杜威说的“裹上糖衣药片”。真正、持久、深刻的兴趣往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最终培养起来。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内容必须丰富有趣、逻辑性强,方法生动多样,促使学生持之以恒,最终尝到学习生物学所带来的果实,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进而激发他们较高水平的求知欲,并成为较为稳定、持久的学习动力。

六、注意课堂语言的运用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雄伟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课堂语言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而应是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讲演,从而要求我们善于用充满情趣,富有表情的语言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以增强表达的“可听性”和感染力,提高表达效果,师生达成共鸣与默契,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学习水在细胞中含量最多是引用曹雪芹说的女人是水做的,告诉学生,从生物学角度说不仅女人是水做的,男人也是水做的。

在教学中,注意收集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诗词和谚语。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温度对叶绿素的影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内分泌调节糖尿病,“闭目逾十旬,大江不止渴”。讲食物链是可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泥巴”。遗传和变异是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在学习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时,引用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引导学生分析草和豆之间的关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求知的动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教师快乐教学,学生快乐学习,让课堂时时拂过春风,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一如既往的努力,把生物课堂搞活,让学生爱上生物课,理解和探寻生命的本源,珍爱生命,让每个人的生命绽放出各自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主体性教学讲座.

[4]网络:http://www.papers8.cn.

(责任编辑:宋 佳)

猜你喜欢

直观教学哲学思想实验教学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论中国养生文化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高等数学中的哲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