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历史文脉在武汉地铁表皮设计中的应用

2013-11-26张梦茜苏凌云

关键词:中山公园文脉表皮

龚 乾 张梦茜 苏凌云

武汉市正由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全国中心城市。按武汉地铁规划,武汉市66%的人口在600米的步行范围内,就能找到地铁站。“60分钟穿城,30分钟到达中心城区”。若干年后,城市轨道交通在主城区承担的客流将达55%以上。(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6806.htm)

虽然我国地铁事业在很多城市都如火如荼的发展,但地铁出入口与通风口的表皮设计存在着雷同化、单一化、平面化等问题。设计呈现出内容单一、缺乏长远规划、缺少科技含量、忽视人的心理与艺术需求,割裂历史文脉传承的现象。我们往往对于地铁表皮在城市环境中所起到对于城市形象的作用认识模糊,对于地铁表皮艺术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整体设计流于一般表象。以我国某城市去年建成的地铁入口为例(图1),从其设计中依稀可以找到关中地区建筑的特征,但就其钢架铝扣板表皮的造型而言,地域深层次文脉的表现、艺术介入的程度,以及通过地铁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则显得有些不足;深层次的历史文脉元素也并未得到合理、科学的利用。种种问题需要对设计进一步改善。

一、相关概念的解析

(一)历史文脉的概念

文脉(Context)一词源于语言学范畴,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它是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美国人类学艾尔弗内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柯亨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克拉柯亨把“文脉”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的式样系统。”(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93985.htm)

(二)表皮的概念

所谓表皮,可以理解为一种“装饰”,能够表现精神。数字化技术与信息浪潮的冲击使得“读字文化”逐渐让位于“看图文化”。表皮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成为部分设计师专门研究的领域。设计师可以运用数学工具设计任意几何形态的表皮,不受重力、功能和结构等要素的制约。哲学家斯卓(Avrum Stroll,1921-)认为表皮是两种物质的交界面,没有体量,不属于相邻物体的任何一方,它是独立实体,是物体最外层。(参见:http://wenku.baidu.com/view/ceb5c30df12d2af90242e64a.html)

(三)地铁与地域精神

图5、中山公园地铁站入口效果图

地铁是一种都会地区地下与地面上的高密度交通运输系统,地铁的出入口与通风口承载着多种功能。首先,地铁出入口表皮需要有明确的信息导视性,告知路过的人此处是接入地铁系统的通道入口,这是地铁入口表皮应具备的信息功能性要求。其次,地铁出入口还应具有地域文化特征,需要展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特点,最大限度地构建高品质的价值化取向和人性化特质。设计师应该充分尊重当地的历史文脉,顺应原有的地域特征,提炼与把握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从现代的工艺、材质中汲取活力,使文脉成为地铁的造型生命。最后,地铁表皮应该具有自己的场所精神,注重人、历史文脉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观者具有自发的意识诱导,让他们在无形中体会场所精神符号意义。

二、历史文脉在武汉地铁表皮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笔者参与湖北美术学院文化发展公司、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所进行的武汉地铁四个站点的出入口、风亭的表皮设计。笔者对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遗存、自然人文景观资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要素,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以艺术介入城市主题的创新。

(一)中山公园站

中山公园始建于1914年,前身为一私家花园,名曰“西园”,1927年收归国有,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汉口中山公园”。(图2)

中山公园的园林生态环境良好,我们以树叶作为设计元素,(图3)融合了中国剪纸这一民间艺术手法,创造出大方且具有流线动感的镂空造型。(图4)在这种镂空图案的设计中,笔者将地铁外形设计入口处设计成具有包容性的形态,以表达“包裹”和“接纳”的思想;将流线形式、民间艺术、文脉地域特征与现代材质巧妙结合,为中山公园这一城市坐标注入新的活力。(图5)

从功能上分析,镂空的形状也使地铁入口变得通透明亮,给人们出入地铁带来便利。张扬的由大到小的造型变化,让入口处富于特色,体现中山公园站环境生态之美、并蕴含着当地历史文脉与场所精神。

(二)街道口站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街道口是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商圈,周围商场,大厦居多。我们对该站点的风亭进行了表皮设计,基本的设计元素是常见的灰砖。灰砖错落而又秩序感的堆砌,象征着武汉城市的正在一步步的建设中变得越来越发达,给人以动感和节奏感。古朴而具有历史感的方砖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地铁通风的需求,也通过自身不同的排列穿插形式融入了地域性特征,体现出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图6)设计把城市的代表——霓虹灯——结合在地铁的风亭处,美妙的灯光和这座时尚、动感的城市结合在一起,让地铁的风亭不仅承载了地铁设施的通风功能,也成为一道跳跃的风景。

(三)积玉桥站

积玉桥位于武汉中山路与和平大道及解放路的结合处,泛指武昌解放路北端以东之中山路南北两侧地带。笔者进行调研和查阅武汉志等资料发现,积玉桥一带原来有座桥,每年夏季湖水上涨时,附近的居民就在桥孔处捕鱼捞虾,所捕之鱼多为鲫鱼,遂称此桥为“鲫鱼桥”,并泛指附近地区。后来这里成为运送铸造铜元材料的车辆至铜元局的必经之地,便取堆金积玉之意,将“鲫鱼桥”谐音雅化为“积玉桥”。积玉桥作为区片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36578.htm)

从地域文化的各种要素中提炼出一种形意,并应用新的手段来表达,是这里设计构思的重点。最后,积玉桥站点表皮设计提取了跳跃的鲫鱼、地铁的交错、河流的流淌等作为设计元素,进过数次的提炼与简化形成了如图7所示的效果。我们希望营造出光与影交错叠加、若隐若现的韵味,通过流畅的线条、白色的表皮与黑色透明的钢化玻璃相结合,营造别样的视觉感受。

(四)名都花园站

名都花园站位于虎泉街——雄楚大街路口东侧,华中师大一附中门前。车站总长241.3米,结构埋深大于3米,主线标准段面开挖宽度18.86米,开挖深度16.3米。车站共设置4个出入口,2组风亭、风道。主体结构采用明挖法施工。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http://baike.baidu.com.cn/view/4058425.htm)

名都花园站地处教育、科技交汇之处,地铁站设计应体现新兴开发区的特质。设计元素选择了钻石作为元素,简洁而稳定,寓意着工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钻石般的三角面则传达着这样一种理念:我们的生活随着资讯互动、流通与整合,迈入新纪元。(图8)值得一提的是,三角形切面容易产生锐角,会对行车和行人造成安全隐患,于是靠近马路的锐角部分被去除,从而最大化地整合了安全、功能与艺术的多重设计要求。

三、结论

首先,我们进行了深入仔细的调研,对于潜藏在都市之中的地域文化与特色进行定向定性分析,通过对功能、材料、构造的深入了解分析,改变元素构成之间的组合关系,另辟蹊径,寻找到具有历史文脉的视觉符号。

第二步则是将调研分析后得到的元素,结合设计项目进行符号化的应用。如中山公园站所提取的叶脉符号,即代表了该地域的生态文脉特征。符号应该立足本土,体现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我们不能简单地堆砌符号,而必须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地域传统文化,适应时代不断发展的要求。

元素形态符号的来源可能是多样的,除了“形态”、“质地”、“色彩”、“风格”、“精神”等要素外,还有另一些关键词,比如“仿生”、“自相似”、“非欧几何”、“非线性复杂形体”等等。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前瞻性理论中得到启示,是设计者需要仔细考虑的内容。

对历史文脉元素形态符号化处理的关键,是将该符号应用到具体设计当中。应用的方式首先应该考虑功能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应用的范围有点、线、面、体等多种要素,这些元素的搭配组合构成了设计的无数种可能性,设计者需要拥有宏观的掌控能力。符号的运用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的运用往往将符号图形直接运用在造型上,继而形成直截了当的视觉语汇;隐性的运用则往往通过隐喻等相对含蓄的手法进行信息的传达,观者往往在不经意间获得感知。

总之,设计师需要更多的对地域文化、人文精神进行深层次的调研考察与理解,对符合历史文脉的设计主题元素进行适度且巧妙的提取,通过显性或隐性的运用手法,运用具有时代技术与材料的介质,达到文化、艺术、功能多方位多层次的整合,创作出更好的设计作品。

[1]曹世潮.历史、景观、民俗和文化价值如何实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潘召南.设计新思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图6、街道口站效果图及光效设计

图7、积玉桥站入口出及风亭效果图

图8、名都花园站点风亭设计方案

猜你喜欢

中山公园文脉表皮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建筑表皮中超薄基材的应用分析
美丽的中山公园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
青岛中山公园植物景观现状评价与分析
中山公园
表皮生长因子对HaCaT细胞miR-21/PCD4的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