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2年全国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2013-11-26焦玉萌陶志勇王雪梅王小莉
焦玉萌 杨 光 谢 旻 方 强 陶志勇 王雪梅 王小莉
(1.蚌埠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安徽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安徽蚌埠 233030;2.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合肥 230061;3.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 210093)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经按蚊传播的寄生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950年之前全国疟疾流行非常严重,年发病人数超过3000万(高春玉等,2003),1951年起,政府开始下大力度控制疟疾的流行与暴发,经过多年努力,疟疾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发病人数显著减少。但是疟疾并没有被消除,在某些省市和地区疟疾发病仍较为严重。尤其是2006年出现的局部暴发,导致疟疾疫情的大幅回升,使得我们再次认识到疟疾防治工作不容忽视(李亚楠等,2013)。2006年卫生部印发《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要求2010年底,除云南边境地区和海南中南部山区的高传播地区各县(市、区) 外, 全国其他流行县(市、区) 均要控制疟疾流行。至2015年底,云南边境地区和海南中南部山区的高传播地区各县控制疟疾流行,全国其他流行县(市、区)均要基本消除疟疾。为进一步了解近几年疟疾发病情况,本文从2008年,也就是疟疾疫情暴发后的两年至2012年,收集全国各省市疟疾发病数据,对全国疟疾流行趋势和特点进行分析,现将结果作一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2008~2012年全国各省市及安徽省疟疾发病数、发病率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
1.2 研究方法
收集、整理2008~2012年全国各省市疟疾发病数、发病率,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统计全国各省市疟疾发病情况,疟疾年、月发病数、发病率进行Excel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008~2012年全国疟疾年发病人数、发病率、死亡数及死亡率
2008~2012年全国疟疾累计发病人数共54 384例。安徽、云南、河南三省属于疟疾高发区,5年累计发病人数依次为22 005、10 316、6 016例,分别占全国累计总发病人数的40.46%、18.97%、11.06%。2008~2012年全国疟疾发病数和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发病数为2 451例,仅为2008年发病数的9.3%。疟疾死亡病例较少,五年累计死亡数为91例,占5年累计疟疾发病数的0.17%。年均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为 10 876.8例和0.82/10万。
2.2 2008~2012年全国各省市疟疾发病地区排名
2008~2012年全国各省市中疟疾发病数一直稳居前10名的省市有安徽、云南、河南、湖北、江苏、山东和四川省。各省市疟疾发病大多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下降最为明显的是安徽省,安徽省疟疾发病数2008和2009年在全国各省市疟疾发病数统计中位居第1,2010年和2011年位居第2,2012年位居第9位。2008年发病人数为13 484例,占全国疟疾总发病数的51.16%。2012年仅为99例,占2012年全国疟疾总发病人数的4.04%。云南省发病数虽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3 640例降至2012年的636例,但下降幅度低于其他省市,5年间排名一直居高不下,2008和2009年位居全国各省市发病数第2位,2010~2012年稳居第1,2008~2012年年发病人数分别占全国年发病数的13.81%、19.37%、28.62%、29.21%、25.95%。发病数相对较为稳定的省市主要是山东和四川,5年间疟疾年发病数一直处于200例以下,且具有细微的波动性。
2.3 疟疾在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所占比例
疟疾属于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2008~2012年我国疟疾报告发病数在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小,在1%以内,但仍呈逐年下降趋势(图1)。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报告总数中,2008年疟疾发病数占36%,但2012年仅占3.80%,下降趋势较为明显(图1)。
图1 疟疾发病数在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和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总数中所占比例Fig.1 The proportion of malaria incidence in No.1 or No.2 and vecto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na
2.4 2008~2012年我国疟疾发病季节分布
2008~2012 年全国疟疾各月均有发病, 6月开始明显上升,7~10月份达高峰,呈现明显的季节性。5年内6~10月累计发病数占5年累计发病数的68.94%(图2)。
图2 2008~2012年全国疟疾发病季节分布Fig.2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malaria in China from 2008 to 2012
2.5 2008~2012年我国疟疾种类分型
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种类较多,寄生在人体的主要有4种,间日、恶性、三日和卵形疟原虫。我国以间日疟和恶性疟为主,间日疟五年累计发病数为40 181例,占五年总疟疾种类发病数的73.88%,恶性疟病例较少,五年累计发病数为6 099例,仅占总疟疾种类发病数的11.21%。但是恶性疟引发的病症较为严重,最终导致死亡的病例多是由于恶性疟引起。2008~2012年5年间全国疟疾累计死亡人数91人,因恶性疟死亡的人数达到82人,占总死亡人数的90.11%。恶性疟和间日疟在临床治疗中仍有一定的区别,误诊可能会延误病情,引起不必要的死亡,因此对于疟疾患者,及时鉴定疟原虫种类仍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6 2008~2011年我国疟疾发病人群分布
农民是疟疾发病的主要人群,4年累计发病数(32 557例)占全国疟疾发病数(51 933例)的62.69%。另外,学生、民工、工人和散居儿童也是较为重要的发病群体,4年累计发病数分别为5 341、5 209、2 306和1 614例,依次占全国疟疾发病数的10.28%、10.03%、4.44%和3.11%。疟疾发病与年龄、性别有一定的关系,图3显示男性发病数高于女性,分别占4年全国累发病例的67.92%和32.08%。疟疾发病相对较少的年龄段在70岁以后。发病数最高的年龄段在30~50岁,占4年全国累发病病例的38.20%(图3)。
图3 2008~2011年我国按年龄分布疟疾累计发病数Fig.3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malaria in age distribution from 2008-2011
3 讨论
疟疾是一种全球性虫媒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Hawkesetal., 2007)。我国疟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较为严重,70年代后,疟疾发病数开始大幅降低(Tang, 2000;车河龙和林栋, 2010),除了2006年出现的局部暴发流行之后(周水森等,2007),至2012年全国疟疾已经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
文中疟疾数据分析,2008~2012年,全国疟疾发病数整体处于逐年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较为明显。2006年卫生部印发的《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中,要求对全国疟疾进行常规和暴发疫情监测以及个案调查,及时上报疫情。并加强蚊媒调查、防蚊灭蚊以及发热病人血检,以防遗漏。规范疟疾患者及传播休止期病人根治率,并下大力度宣传疟疾防治知识以及医务人员的防疟技术培训等。从2008年的26 358 病例降至2012年的2 451例可以看出,疟疾防治工作已经收到了较好的成效。疟疾发病主要集中在个别省市,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为安徽省、云南省和河南省,属于疟疾高发区,且有的地区发病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三省5年累计发病人数占全国总发病人数的70.49%。其中仅安徽省5年累计发病人数就占据全国发病人数的40.46%。但是安徽省年发病人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13 484例降至2012年的99例,疟疾防治效果显著。云南省疟疾发病属于平稳下降趋势,但是占全国年发病数的比例却几乎逐年增加,这可能与安徽省疟疾发病数明显下降有关,导致下降趋势平稳的云南省5年间一直稳居全国疟疾发病数的1~2位。
疟疾每年的高发期约在6~10月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种现象主要与传播媒介按蚊有关。按蚊是疟原虫的终宿主,是疟疾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按蚊的活动季节也多在6~9月份,而按蚊的活跃程度与温度和雨量有关,这些因素可直接影响到按蚊的数量和吸血活动。全球气温升高,按蚊的活动期现在甚至已延长至10或11月份(Rogersetal., 2000; 贾尚春等, 2004),这无疑增加了人感染疟原虫的机会。疟疾是由按蚊传播的虫媒传染病,2008年在全国自然疫源地和虫媒传染病报告总数中占据36.13%的比例,近几年随着疟疾发病数的减少,比例也开始减少至2012年的3.08%。但是蚊的繁殖速度以及活动期的延长,媒介按蚊的防治仍需引起重视。
疟疾的流行除与传染源、传播媒介有关外,还与易感人群、社会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卫生水平和人类的社会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人群分布看,农民在疟疾发病人数中比重较大,5年累发病例占全国总发病人数的62.69%,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主要与卫生条件和生活习惯有关。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而蚊虫的数量多少与卫生环境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环境恶劣的地区,按蚊更易大量滋生,按蚊数量的增加客观上增加了疟疾传播的可能性与速度,最终导致患者(传染源)增多,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农民的生活习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加之对疟疾的认识程度不够,夏天蚊虫最多的时候,也可能不进行一般的物理和化学防制,因此增加了蚊虫叮咬人的机率,导致农民成为疟疾主要发病人群。除此之外,学生、民工、儿童等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民工发病情况类似于农民群体,在外打工,生活环境难以保障,卫生条件和卫生意识有所欠缺,从而更易感染,导致发病人数比较多。学生、儿童属于易感人群。除此之外,学生虽然生活、学习在学校里,但是各方面条件以及自我防护意识可能还不是特别全面,而且学习以外,特别是寒、暑假时间比较充裕,学生大多会选择出去旅游,虽开阔了眼界,但同时也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儿童对于疟疾几乎无任何免疫力,在流行区成人因受到疟疾的反复多次感染可使得机体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称为带虫免疫,因此当地成人发病率一般低于儿童。疟疾发病与职业有关,与年龄、性别也有一定的关系,文中分析可以看出,男性疟疾发病数显著高于女性,约是女性的两倍。疟疾高发年龄层在30~50岁之间,这个阶段的人群正是在外打拼的时候,是社交活动最为广泛,与外界接触机会最多的时候,特别是男性在这一点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2008~2012年5年间全国疟疾疫情虽呈下降趋势,但是疟疾并没有消除,当前和今后疟疾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松懈。疟疾防治主要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开展休止期治疗、传染源清除、传播期扩大治疗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朱东山等,2007)。疟疾传染源就是疟疾患者,且疟疾具有复发和再燃的特性,病情会出现反复,因此,存在潜在的疟疾发病者。疟疾因经按蚊叮咬传播,使得疟疾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因此一定要加强患者和带虫者的治疗,一旦松懈,可能会引起疫情回升。另外人群的防护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是疟疾流行区,利用物理或化学等措施进行防蚊灭蚊。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加强健康教育,并进行预防性服药,防止增加新发病例。除此之外,输入性病例、流动人口的增加以及疟原虫的抗药性等问题,均可影响疟疾发病。因此仍需引起我们对疟疾的高度认识,为2015年我国达到基本消除疟疾的目标,密切关注疟疾发病情况,加强疟疾宣传力度,及时掌握疟疾流行特点,防止疟疾再度出现暴发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