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STS”教育——以“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教学设计为例
2013-11-24张素华
张素华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江苏 射阳 224300)
“STS”教育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作用,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所起的作用,把当今时代与科技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纳入教育之中,包括科技的应用问题、科技发展动向问题等.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下面以“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为例来加以说明.
1 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
“传感器”这一章讲述传感器的相关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及,我们的身边已经大量使用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例如电视机遥控器中使用着光学传感器;电饭锅、电冰箱中使用着温度传感器等等.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这一节是定性研究一些原理性基础知识,不要求做定量计算.做好本节教学的关键是多举实例和多做实验,很多初看起来不容易的原理,动手一做就明白了.学生以前学习物理更多侧重概念、规律、解题,刚接触这一节内容会有畏难情绪,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教好这1节的内容,能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也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渗透“STS”教育.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感器,知道非电学量转化为电学量的技术意义;认识一些制作传感器的元器件并知道它们的性能,知道这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初步形成传感器的概念、感受传感技术在信息时代的作用与意义;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传感器在生活、生产、科技领域的种种益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加强物理与STS的联系;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设计实验、探究敏感元件的特性.
4 教学过程设计
4.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美国“勇气号”火星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04年1月4日12时35分成功登陆火星的图片;播放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的视频.
设计思路:播放这两个对学生很有震撼力的片段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传感器的巨大作用,也能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巨大成就,同时也感受到中国和发达国家在航天技术上的差距,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4.2 什么是传感器
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小盒子的侧面露出一个小灯泡,盒外没有开关,当把磁铁放到盒子上面,灯泡就会发光,把磁铁移开,灯泡熄灭.(请一位学生上台操作)
图1
图2
教师:盒子里有怎样的装置,才能实现这样的控制?
师生探究:打开盒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盒内的电路图(如图2)、了解元件“干簧管”的结构.
学生解释:当磁体靠近干簧管时,2个由软磁性材料制成的簧片因磁化而相互吸引,电路导通,干簧管起到了开关的作用.
教师归纳:“干簧管”是一个能感受磁场的传感器.
演示实验:声光控开关控制楼梯灯的通断(如图3).
图3
①在普通光的条件下,让一学生对着声控开关喊一声,灯不亮;
② 把光控开关用黑纸包裹,再让学生对着声控开关喊一声,灯亮.
教师归纳:声控开关和光控开关分别是能感受声音和光的传感器.
师生总结:现代技术中,传感器是指这样一类元件,它能够感受诸如力、温度、光、声、化学成分等非电学量,并能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电压、电流等电学量,或转换为电路的通断.我们把这一类元件叫做传感器.它的优点是:把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以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测量、传输、处理和控制了.
教师提问: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什么?投影展示(如图4).
图4
设计思路:通过探究、观察一些现象和常见事例,使学生初步形成传感器的概念.演示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中最具特色的学科教学语言的表达形式,教师精心选择、巧妙设计的课堂演示实验,甚至是把生活用品作为实验器材,并让学生一起参与操作、探究、讨论,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也就是在物理课堂中渗透“STS”教育的体现.
4.3 认识一些制作传感器的元器件
4.3.1 光敏电阻
(1)探究光敏电阻的特性.
①将光敏电阻与多用电表的欧姆挡按图5所示连成电路(将实验器材放在实物展台上,便于所有学生参与读数).
图5
②将光敏电阻受光面置于有光线照射的地方,电表置于倍率为100的欧姆挡,观察多用电表的读数.让学生上来,用手电筒、黑纸片使光敏电阻受到的光线出现较亮、稍暗、黑暗3种情况,观察几种情况下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化,并把相应的阻值填入自己设计的表1中.
表1
③ 在相同条件下,将光敏电阻换成刮去漆层的普通电阻进行对比实验.
学生总结:光敏电阻的导电性能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大大增强.
教师归纳:光敏电阻能够把光照强弱这个光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
(2)简单介绍.
光敏电阻在光照射下电阻变化的原因.(和学生一起看书“科学漫步”栏目,学生有所领会即可)
3 小组交流.
列举光敏电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楼梯开关、路灯开关、遥控器、火灾报警器等等.
设计思路:让学生以实验操作的方式将光敏电阻与普通电阻进行对比研究,显示光敏电阻对光照的高度敏感性.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物理学的某些结论,既可提高学生对物理、对科技的兴趣,又能克服注入式教学方式的枯燥.由学生交流得出光敏电阻在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应用,更加能激发学生学好物理,回报社会的动力.
4.3.2 金属热电阻和热敏电阻
(1)探究热敏电阻的特性.
提出问题:热敏电阻的导电性能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按照图6所示的电路将热敏电阻接入电路,将多用电表选择开关置于欧姆挡,选择适当的倍率,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用多用电表测量不同温度下的电阻.
实验步骤:(两位学生上来操作,欧姆表放在实物展台上,所有学生参与读数)
① 按图6电路图连接电路;
② 取半杯热水,将热敏电阻及温度计放入水中;
③ 同时测量并记录水温和电阻值,记入表2;
④ 逐渐倒入少许冷水,改变杯中的水温,再同时测量水温和电阻值,填入表2.
图6
表2
学生得出结论: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阻值随温度的变化非常明显.
(2)探究金属热电阻的特性.
提出问题:金属导体的导电性能与温度有关吗?关系如何?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用类似上面的实验方案操作.(如图7,从旧日光灯管内取来的钨丝,实验现象很不明显,有学生提出用打火机加热,现象明显.)
学生得出结论:温度升高,金属导体的电阻值增大.
教师归纳:金属热电阻和半导体热敏电阻都可以制作温度传感器.它们都能把温度这个热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金属热电阻的化学稳定性好,测量范围大,但灵敏度较差.
(3)小组交流.
列举温度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电钣锅、电熨斗、恒温箱、日光灯启动器、火灾报警器等等.
图7
设计思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再通过小组合作做实验,自己得出结论,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并为自己能发现知识而倍受鼓舞.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有意识介绍同功能的多种传感器,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途径.在让学生列举传感器的各种应用事例的同时,使学生对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体会,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4.3.3 霍尔元件
(1)引导学生一起看书,了解霍尔元件的工作原理.
(3)引导学生推导,教师点评.
(4)介绍实例.
霍尔元件是利用霍尔效应制成的新型磁敏元件,被广泛应用于录、放音机和录、放像机等电路中.
设计思路:学生在《物理》选修3-1的“课题研究”中对霍尔效应略有了解,本节在此基础上介绍霍尔元件.霍尔元件的理论学生觉得有点高深,霍尔元件的应用又似乎离学生的生活有点儿远,但这个环节处理好了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5 布置作业
(1)如图8所示为光敏电阻自动计数器的示意图,其中R1为光敏电阻,R2为定值电阻.此光电计数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
(A)当有光照射R1时,信号处理系统获得高电压.
(B)当有光照射R1时,信号处理系统获得低电压.
(C)信号处理系统每获得一次低电压就计数一次.
(D)信号处理系统每获得一次高电压就计数一次.
图8
(2)实验设计: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火警报警器.可供选择的器材如下:热敏电阻、学生电源、继电器、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开关、导线.(如有需要可以自行添加所需器材)
6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技术性较强,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又很密切,这正是在课堂上渗透“STS”教育的绝好机会.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设计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尽可能多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领会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是我们物理教师的责任.整个教学过程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这正是当今素质教育所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