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物流非生态困境探析
2013-11-23刘兰海博士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省吉林市132013
■ 刘兰海 博士(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13)
引言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同时也促使农村物流取得迅速发展。农村生产的大量粮食、蔬菜、水果、禽畜等副食品以各种物流形式流向城镇。农村物流的繁荣,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繁荣了农村的经济;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有害城市人群健康的非生态物流现象。同时,农村经济繁荣也促使城市流向农村的商品,品种增多,数量增加。在增进农民福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城市废弃物流向农村,污染农村环境,损害农村人群健康的非生态物流现象。现阶段,农村物流的非生态现象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严重威胁居民健康,也造成了城乡居民矛盾,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和谐因素。
中国农村的非生态物流现象
经过笔者在多个农村调查取证,发现中国农村普遍存在非生态物流现象。这种非生态物流现象以农村为核心,分为农村流向城市的非生态物流和城市流向农村的非生态物流两种方式。农村流向城市的非生态物流是以农村为起点的物流,而城市流向农村的非生态物流是以农村为终点的物流。两种物流方式构成农村和城市之间的非生态物流循环,导致环境污染和损害居民健康的后果。具体如图1所示。
(一)农村流向城市的非生态物流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彻底打破了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带来农村经济的繁荣,增加了农民收入。受市场经济理念的影响,收入最大化成为影响农民个体决策的首要因素。毫无疑问,从农村流向城市的粮食和农副产品构成了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对商品生产者个体农户而言,增加收入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增产,扩大物流量;二是增质,提高价格。在检测手段和监督手段缺乏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和农副产品质量进而提高价格的方法有很大局限性,舍弃质量成为增加收入的捷径,因而农村物流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粮食和农副产品市场上,出于对低成本的追逐,质量低劣乃至对人体有害的产品被生产出来,从农村大量流向城市。为了扩大产量,最大限度增加收入,农民种地大量施用超标化肥和农药,生产出的粮食和蔬菜对食用者健康有害,甚至有的农副产品农民自己都不食用而流向城市,农民则专门生产少量没有污染的粮食和蔬菜供自家食用。同样,农村流向城市的大量肉食鸡、牛、猪、鸡蛋等产品也因大量喂食有激素的饲料,而导致肉质、蛋质下降,甚至对人体有害。从农村流向城市的非生态物流,不仅向城市输入了污染的粮食、蔬菜、肉、蛋,危害城市人群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农村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土壤恶化,同样危害农村人群的健康。
(二)城市流向农村的非生态物流
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电子产品和汽车的更新换代。近年来,城市商贩开始回收废旧家电和报废汽车。这些废旧电子产品和报废的汽车不是流向工厂做回收处理,而是流向农村。从城市流向农村的废旧家电有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脑等,报废的汽车有摩托车、三轮车、小客车、小货车、出租车等很多种类。废旧家电流向农村,成为农村的污染源,废弃后造成土壤和水污染,同时也容易爆炸,引发安全事故。报废的车辆在农村上路行驶,导致农村交通事故频发。近期国家严厉打击的不合格校车案件,大都与从城市流向农村的废旧二手车有直接关系。从城市流向农村的废旧物品所形成的非生态物流,既污染了农村的环境,又给农村居民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
从城市流向农村的非生态物流还包括各种在城市销售困难的廉价劣质的商品。现阶段,中国农村的购买力还不如城市,所以在城市销售困难的廉价劣质商品可以在农村低价售出,甚至假冒伪劣的商品也可以在农村找到市场,这些本应销毁的商品从城市流向农村,对农村居民健康造成危害。
中国农村非生态物流存在原因分析
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非生态物流现象的成因,既有市场经济体制自身缺陷的因素,也有对农村物流监控机制缺失的因素。市场经济体制自身缺陷是根本原因,而对农村非生态物流的监控机制缺失是制度层面的原因。市场经济体制自身缺陷成为农村非生态物流现象始发的诱因,而物流监控机制缺失成为农村非生态物流现象泛滥的推手。具体如图2所示。
(一)市场经济体制缺陷
市场经济体制下,其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人们对于个人利益的关注和追求(武经纬、方盛,1978)。因此,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过多的注重个人利益而忽略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导致现阶段中国农村产生非生态物流现象。农村居民只关注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农村流向城市的非生态物流;城市商贩也只关注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城市流向农村的非生态物流。
图1 中国农村的非生态物流现象
(二)物流监控机制缺失
对农村非生态物流的监控分为法制监控和道德监控。由于农户和城市商贩人数众多且分散,法制监控成本高,难度大,因而现阶段主要依靠道德监控。道德监控依赖社会舆论和每个个体的自律。由于一直以来道德教育比较滞后,个体价值观和价值标准混乱,导致社会舆论监督弱化和道德自律淡化,道德监控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由于缺乏道德自律,个体引发农村非生态物流,而社会舆论监控的微弱和执法难度的巨大,共同导致了农村和城市的非生态困境。
图2 中国农村的非生态物流成因
中国农村非生态物流困境化解建议
针对中国农村非生态物流现象的成因,本文提出非生态物流困境化解措施。市场经济体制缺陷,要靠“贯彻生态物流理念、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去弥补;物流监控机制缺失,要靠“构建健全的农村生态物流系统”和“强化法律约束,健全制度监督”去完善。“贯彻生态物流理念、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是治本,而“构建健全的农村生态物流系统”和“强化法律约束,健全制度监督”两条措施是治标(杨伟坤等,2009)。
(一)贯彻生态物流理念并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农村非生态物流问题已经威胁到农村和城市人口的健康和安全,同时也加剧了城乡矛盾,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解决农村非生态物流问题,首先要贯彻生态物流的理念,全面提升人口素质。要让农村居民认识到,从农村流向城市的有害农产品,损害了城市人群的身心健康,这种非生态物流所带来的收入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同时,也要让城市居民认识到,从城市流向农村的废旧家电和废旧二手车以及假冒伪劣商品,污染了农村环境,而从污染的土地生产出的农产品最终还会流向城市。这种非生态物流的获利是暂时的,带来的危害却是长远的,无法弥补的。因此应该教育广大民众在市场经济中树立诚信观念,不能把经济收入作为唯一追逐的目标。只有全面提升人口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让生态物流和环境保护观念成为一种习惯和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真正解决非生态物流问题。
(二)构建健全的农村生态物流系统
中国农村的生产过于分散,不利于监管,因此要解决农村非生态物流问题,需要构建健全的农村生态物流系统。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纳入到生态物流系统中去。农村生态物流,以环境保护、降低资源消耗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护城市和农村人口身心健康为理念,强调全局和长远利益,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物流活动。发展农村生态物流,要利用城市成熟的专业化物流组织、物流设施和技术,通过管理创新,培育出专业的农村生态物流组织。农村生态物流系统的建立,包括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输企业、进出口公司、物流配送加工企业和大型食品连锁超市,实行“生产基地+农户”、“加工企业+农户”“运输企业+农户”和“配送中心+农户”等物流模式(占维,2008;刘成玉,2003)。农村生态物流系统也包括现代化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物流商品的生态信息存在时可以查询。健全的农村生态物流系统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培养了农民的生态理念,因此也能够起到对城市流向农村物流的监督作用,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废旧家电、废弃二手车,使城市流向农村的商品生态化、健康化。
(三)强化法律约束且健全制度监督
农村的非生态物流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危害了农村和城市人群的根本利益,应该从法律上制定详细的法律条文进行约束,坚决制止从农村流向城市和从城市流向农村的非生态物流,对产生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惩。同时,各级政府要健全制度监督,责成环境保护部门和食品安全部门联合制定监督管理制度,出台相应的技术标准,对农药化肥饲料等农用品从安全检测上严格把关。对城市流向农村的非生态物流,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公安部门、工商部门和交通部门联合执法,坚决杜绝废旧家电和废弃二手车流向农村。所有的执法举措由相关部门制定出相关制度进行明确,并常规化。同时,利用社会监督构成政府制度监督的一个有利补充,充分发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到农村生态物流系统中来,监督农村物流的各个环节,对农村非生态物流问题举报监督,提高政府部门执法效率,使各个物流环节符合生态性和环保性要求,保护自身的权益(刘成玉,2003)。
结论
农村非生态物流对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是有害的,无论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还是从城市流向农村,非生态物流以牺牲公众健康和长远利益为代价,只能带来暂时的经济利益。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非生态物流现象的成因,既有市场经济体制自身缺陷的因素,也有农村物流监控机制缺失的因素。要走出农村的非生态物流困境,需要贯彻生态理念,提升人口道德素质,构建现代化健全的农村生态物流系统,健全法律约束和制度监督,做到标本兼治。
1.武经纬,方盛.市场经济体制创新与理论困惑[M].人民出版社,1978
2.杨伟坤,崔海霞,卢秀茹.构建农村生态文明体系路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6)
3.占维.循环经济下的农村生态物流[J].中国商界,2008(12)
4.刘成玉.用产业化经营的形式推进农村生态保护[J].农村经济,2003(3)
5.徐新清,崔会保.我国生态物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