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2013-11-23杜剑峰徐梅香
杜剑峰,郑 伟,徐梅香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北京 100191)
进入21世纪,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传播媒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媒介,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也就是媒介融合的概念。媒介融合催生了新闻素材的跨媒介采集,多样化的融合新闻大量涌现,新闻产品的加工方式与发布渠道更是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也从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方式转变为点对点、点对面和面对面的复杂传播方式[1]。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介的采编运作不再是“1报、1台、1站”各行其是,新闻的生产不再是由单一媒介独立作战进行的“作坊式”生产,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形成现代化意义上的跨媒介融合的生产[2]。新闻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流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无疑对新闻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新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势必促使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刻的变革。
1 媒介融合环境对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
在媒介融合发展进程中,多种媒介的重组整合、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以及受众参与新闻内容生产,促使新闻编辑业务发生巨大的变革。美国新闻学者德默认为媒介融合下的新闻生产,应包括交互推广、克隆发布、合作竞争、内容分享和完全融合5个阶段与5种不同的形式。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使西方各国纷纷开始进行新闻学专业教育的反思与改革。英国传播学者在考察了22个国家的新闻教育之后,提出了21世纪的传播人才应该具备的4个方面的要素和3种能力。4个方面的要素是指:广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和准确的判断;3种能力为:写作能力、传播能力和创造能力[3]。美国新闻学教授斯蒂芬奎因(Stephen Quinn)认为:“随着新闻来源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记者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生产与管理的工作。”2005年,美国8所著名高校启动了“未来新闻学教育计划”,提出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突破媒介界限,着眼于传播通才的培养,以适应复杂环境中的不同媒体需求。
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人才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具体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传统单一型记者向全能型记者转型,媒介融合时代的记者应该是能够进行跨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能够综合运用多媒体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件的表达;另一方面是由单纯信息生产者向知识生产与管理者转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记者除具有多种媒体技术操作应用的能力和跨媒介新闻内容制作并通过多种平台进行传播的能力外,更应该具备对海量信息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利用的能力。因此,媒介环境的改变使得跨媒介、多学科、高技能复合人才成为媒介人才的需求趋势。从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反馈信息来看,新闻传播业界最需要有思想、有深度、有广度的高级业务人才和高质量的经营管理人才,不仅要求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结构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不成比例,教育严重滞后于新闻实践,新闻传播院系的专业结构的调整落后于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已经成为当前困惑高校和业界的一个问题。
面对业界对新闻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改变,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大力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对国内外同类院校和相关媒体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传统的新闻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媒体格局和媒介生态的变化,除了改革新闻学理论教学内容外,还必须依据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人才的要求,对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甚至重构,适时地修订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
2 以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模块化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2.1 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
媒介融合时代要求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大新闻、大传播、全媒体的理念,毕业生在具备较高新闻传播理论素养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人文、社会、心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在熟练掌握新闻采写、新闻摄影摄像、后期编辑等基本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还必须熟悉各种不同媒体技术的特点,并能精通1~2门媒体技术。北京联合大学作为一所北京市属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首都传媒业界一线的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依据“厚基础、重应用、强技能、求创新、蕴文化”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项媒体技术与技能,更加彰显和突出综合实践能力。
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一方面是综合素养要求高,要培养具有坚定政治方向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是岗位职业技能要全面、适应能力强,要培养既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多种媒体技能的现代传媒人才[5]。
2.2 搭建实践能力递进型课程群
根据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特征,结合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学专业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搭建实践能力递进型课程群,如图1所示。实践该课程群不仅把采、写、编、评、摄、录、制、播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而且形成融合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融合体现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融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融合、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等方面。
2.3 “阶梯式”实践教学过程
新闻传播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人才培养需要的是“实战和实践”[6],通过从拟态到真实的新闻环境营造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从做中学”,将平时课程实验、假日实践、跨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贯穿起来,形成“阶梯式”实践教学过程,并以承接真实项目的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协调真实的媒体,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各种媒体技术和技能。
(1)课程实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实践教学是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有着其他教学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导致专业基础课程内容陈旧,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提高学生各种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必须从课程建设入手,在专业课程中合理设置实验环节,把实验引入理论课的课堂中,实施开放、实用、互动的教学,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告别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的状态,在实验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与教师积极探讨问题,增强理论知识,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实践技能。
图1 实践能力递进型课程群框图
(2)假日实践,专业兴趣与能力双提升。假日实践是指利用寒暑假,组织和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选题、周密策划、充分调研、分工协作、计划实施,教师带队和辅导,全程监控、随时了解学生假日实践的进程和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修正和解析。例如,2009年暑假期间,经西城区月坛街道立项,学生在对与共和国同龄人的人物采访的基础上编写和出版了《穿过幸福时差》(新华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以假日实践的方式和成果为共和国60周年献礼;2009年《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老人》专访DV短片荣获2009年首都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2011年12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北京联合大学“绿娃子”微博行动荣获2011年度首都高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北京日报》以“‘绿房子’募到20名大学生志愿者”为题报道了这一活动。
(3)专业实习,在新闻业务中全面检阅综合能力。专业实习包括跨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实习2部分。跨专业综合实践作为传统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适应跨媒体、融合新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综合实践也是对学生新闻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全面考察和检验。跨专业综合实践为训练专业技能和各项能力提供了虚拟战场和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是由美国的舆论学家李普曼提出来的,指的是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入物,是现实社会的缩影,为人们提供了相对简化的认知框架[7]。根据媒介形态,跨专业综合实践分为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等不同类型的媒体环境,根据选题的不同,分为法制新闻、经济新闻、文化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国际新闻、社会新闻等不同的实践项目,需要相关专业的学生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共同策划、采访、报道和发布。项目组学生也可以任选一个专题进行全媒体报道,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借助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对该项目进行深入采访和深度报道,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文字表达及视听表达的基本能力,并能够在与新闻学专业学生的跨专业实践中学习和初步掌握现代传媒技术。
在完成综合实践之后,学生分别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新媒体或企事业单位的文宣部门等单位进行广泛的毕业实习。学生经历了媒体一线工作的实际锻炼,发现了自身的长处及不足,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在综合实践、毕业实习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拟态环境的综合实践使学生进入社会这个复杂而变化迅速的现实环境进行毕业实习时,能立即适应新环境,轻松从容地应对遇到的各种压力和难题。
3 搭建多元化、融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
媒介融合的业态背景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多元化的新闻业务,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从平面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新媒体,要熟悉各种媒介形态的操作流程,掌握各种媒体的差异性。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就必须是多元化的,需要搭建多元化、融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机制[8]。
3.1 依托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强化新闻人才培养的文化底蕴
在强化实践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在实践项目中挖掘文化内涵,致力于实现文化性和新闻性统一,立意于历史的真实性,信息的审美性、传播的公正性,均紧密围绕对象和传播对象——“人”展开,将“基于人”、“广义为人”、“人和”的理念统一在采、写、编、评、摄、录、制、播的整个工作进程和技术操作中。依托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不仅为学生开设北京地域文化、人文、艺术和社会类选修课程,强化新闻人才培养的文化底蕴;还加强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化办公实务等教学实践,并为跨专业综合实践提供拟态环境的实践项目,使学生接受简单的、初步的、全面的、模拟仿真的专业实践训练。通过实践教学,除锻炼学生的专业观念和专业技能外,还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文字和新鲜人生的触碰;新闻图片、版面和现实的深度透视;新闻视频和文化映像的传播推动,树立通过媒体技术为社会服务的新闻观和责任意识,努力实现科学性、人文性和专业性的统一。
3.2 校内媒体建设与利用
充分利用校内媒体资源,如学校新闻网站、学生电视台、学生广播站、校院报刊等,成立学生新闻中心,创办系刊。系刊从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到组稿、编辑、排版,整个过程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系刊分为不同的内容板版块,成为学生锻炼和展示专业才能和能力的一个平台,成为院系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学生新闻中心还承担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简报》的专稿采写工作,锻炼了学生采写大型、专题稿件的能力。学生电视台和广播站的业务内容也主要由学生完成,并将学生在校内外媒体实践成果计入总学分中。
3.3 以“工作坊”的创制方式组织作业
“影像工作坊”属于一种工作室式的创制模式,主要为学校、企业、媒体及社会创作剧情短片、纪录片、专题片等各种类型的影像作品,充分发挥文化的地域性与时代性,旨在通过真题真做的实践形式,为媒介人才培养创造校内外实践环境,一方面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拓展,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促进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打造一支为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师生队伍,为学科发展做出努力,为学校提高社会声誉做出贡献。
3.4 以校企合作双赢模式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作为北京市属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与北京各类媒体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每年都派出大量的实习生前往不同媒体进行专业实习,近2年又与多家媒体签订了建立实习基地的协议,探索尝试多种合作模式,开发基地功能,实现实践教学基地的多类型和多层次的开发与建设[9]。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媒介资源,通过与媒体单位合作共建,签约和建立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各类影像制作,实现教学科研的社会服务功能,完成校内服务、公益服务、校企合作项目,探索产学研用新路径。比如为河北承德红源果业拍摄《红源:中国水果原醋专业制造商》宣传片。以《小果大事业》为题的红源果业形象片在“2011上海第五届中国国际饮料工业科技展”上海世博主题馆成功展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多次为大型国际会议提供全程摄录制服务,制作和播放论坛开幕式新闻片,刷新了学生即时采制、播放国际性会议视频新闻的历史。
3.5 以学科专业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红黄蓝”杯影像大赛、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竞赛单元、“启明星”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网页设计大赛等。指导教师及学生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通过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不仅获得了一些学科竞赛的名次,更重要的是逐渐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动手及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子[10]。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北京市属地方高校的新闻学专业,要始终坚持应用为本、服务北京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建构媒介融合的教学生态,让学生从传统的课堂走到纯粹的“媒体”,融入到媒体的工作环境中,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为北京地区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成为北京区域报道、媒介沟通、文化创意、社会人文建设的重要力量。
(References)
[1]刘昊.面向媒介融合的网络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新闻教育,2011(8):76-78.
[2]李红祥.媒介融合下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文教资料,2012(2):145-146.
[3]李皙,杨秀丽.广播电视新闻主持人素质要求初探[J].中国广播,2011(4):58-60.
[4]孙峤.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23-26.
[5]蔡雯.重新认识报纸版面的视觉传播力:由北京法制晚报的“两会”版面引发的思考[J].新闻记者,2011(4):31-34.
[6]曹爱民.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实践教学的变革[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1):140-143.
[7]郭赫男.传播视野中的“拟态环境”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7-12
[8]罗翔宇.媒介融合视阈下传媒专业实践教学的变革[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45-147.
[9]潘祥辉 孙志刚.务实创新:媒介融合时代美国新闻教育及其启示[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6):43-49.
[10]姜卫玲.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改革研究[J].新闻界,2011(4):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