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助产士结构与需求现况调查
2013-11-23马常兰王正值
施 凤,马常兰,王正值
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人类赖以繁衍生息的一种本能行为,自然分娩是主要的分娩方式。近30年来,我国剖宫产率快速增长,目前多数医院在40%~50%,甚至70%~80%,明显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5%~15%的范围[1]。超高的剖宫产率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重视,分析其原因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但其中助产士的数量与服务质量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助产士在围生医学保健工作中主要负责正常产妇接产,协助产科医师处理难产并负责计划生育、围生期保健和妇婴卫生的宣教及技术指导[2]。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江苏省内部分地区助产士的结构与需求现况,我们特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对助产士现况的了解,加大助产专业教学改革,培养优秀的助产士,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能够更好地为母婴服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1月—2012年4月在全省范围内选择设有产房的47所二级、三级医院(均为本校的合作单位)进行调查 ,其中包括3 2所三级医院、1 5所 二级医院,分布于2 0个市县。
1.2 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结合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和专家访谈,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包括产科床位数、年分娩数及助产士的年龄、学历、职称、数量、近3年的需求量以及知识结构需求等内容。问卷通过邮寄、邮件等方式寄送给经培训的调查专员,由选定的被调查单位产房护士长填写,并由调查专员寄回。数据录入后经SPSS16.0统计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2.1 调查完成情况 调查的47所医院中,38所医院按期寄回调查问卷,整理问卷,有效问卷34份,有效率为72.34% ,其中三级医院25所,二级医院9所。
2.2 产科床位数、年分娩量、助产士与年分娩量比及助产士年龄、学历、职称构成比 34所医院助产士总人数为463人,年分娩总数72 640人,产科床位数1 525张,助产士与产科床位数比为1∶3.29;助产士人员充足的5所(14.71%),不足的29所(85.29%)。助产士年龄:<20岁5人(1.08%),20岁~29岁164人(35.42%),30岁~39岁125人(27.00%),40岁~49岁148人(31.97%),≥50岁21人(4.53%);学历(最终学历):博士1人(0.22%),硕士5人(1.08%),本科153人(33.04%),高职高专128人(27.65%),中专176人(38.01%)。
2.3 近3年助产士招聘情况 34所医院近3年共招聘助产士254人,平均每年每所医院招聘2.5人,其中学历要求主要为高职高专和本科,详见表1。
表1 2010年—2012年34所医院助产士招聘情况 人(%)
3 讨论
3.1 助产人员需求状况 国际助产专业的服务理念强调妊娠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崇尚自然分娩,倡导“助产士主导模式”。瑞典、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建立了一系列助产服务模式,助产士为孕产妇提供产前、产时、产后连续的护理保健,并逐渐推广一些个性化服务[3],孕产妇均有良好的妊娠及分娩结局,降低了剖宫产率及会阴切开率[4],尤其是社会因素引起的剖宫产率。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展“助产士导乐陪产”分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剖宫产率,产妇满意度高。但是由于助产士人员紧张,导致该项目不能持续开展。据报道,大多数助产士处于过度疲劳状态,职业倦怠率高,与助产士的数量不足显著相关[5]。本调查显示,85%以上的医院认为助产士紧缺与之相吻合。我国现有助产士与产妇比例为1∶4 000,国外助产士与产妇的比例达到1∶1 000,我国助产专业现有人数远不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产妇与助产士之比,且我国人口基数多,适龄产妇数量庞大,助产士市场需求量大。WHO呼吁:增加专业助产人员保护母婴,2015年要实现将产妇死亡减少2/3的千年发展目标,发展中国家受过训练的助产人员就必须增加35万人[6]。可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助产专业教育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从34所医院近3年招聘情况看,助产专业专科和本科学历占绝大多数,本科学历要求逐渐增加,而高职高专比例逐渐减少,中专层次学历已淘汰。调查显示,助产专业本科毕业生非常稀缺,大多数是在普通护理专业(专科或本科)毕业工作后经“传-帮-带”定向培养起来,助产知识与技能基础弱,培养周期长;或者第一学历为助产专业或方向中专或专科学历,长时间在产房工作,经继续教育如自学考试或远程教育等方式获得本科及更高学历,目前紧缺的是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助产士。既往研究显示,国内助产士与床位比为1∶8~1∶10,本调查显示助产士与产科床位比明显高于该值,可能与本调查的34所二级、三级医院都是本校的教学医院,在入选时都要求医院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助产士学历构成以中专、高职高专及本科学历为主,分析其原因:中专学历的助产士多数为老一辈,目前年龄为45岁~55岁,而高职高专及本科学历者多为近几年招聘的助产士,较年轻,学习能力强,工作后多数通过继续教育取得护理专业的更高学历。
3.2 我国助产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国际助产专业教育已发展成为独立的高等专业教育,WHO推出了《专业护士及助产士起点教育全球标准》[7],旨在确立教育标准,保证教育质量,主张以科学证据为基础培养能力,促进渐进教育及终生学习,从而使卫生服务机构可雇佣到能提供优质有效卫生服务、有竞争力的护士及助产士。我国助产士高等教育发展时间短,专业教育起步于中专教育,近10年来才陆续发展助产专业的高等教育。卫生部出台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我国助产领域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全国各地的护理院校开始陆续设立助产领域相关专业课程。然而助产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育尚未受到医学教育界的足够重视,现行卫生类本科教育专业目录中尚未设置助产专业,而在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目录分类中,助产仍从属于护理专业,仅为专业方向,无专业体系,我国也非国际助产士联盟会员[8],这与国际助产士联盟提倡的各国助产专业应独立立法的建议及北欧等国独立管理助产专业的体系有很大的差距。德国、英国、新西兰、瑞典、芬兰等助产士大多数具有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学历,有的已达博士研究生水平。为了提高助产护理工作质量,一些医院采取对产房护士进行助产专业的培训,来满足产妇及其家属对妊娠与分娩过程中的高需求。我国目前助产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规范不同层次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课程开发与整合,明确人才培养模式[6]。据调查:截止2010年12月底,国内有78所学校开设助产专科教育,3所本科院校开设助产教育,但每年助产专业/方向毕业生不足5 000人[9];截止2012年12月我国共有99所高职院校、3所本科院校开展助产专业教学,基本隶属于护理学院,每年培养助产士7 000人~8 000人,但尚无研究生层次教育;江苏省内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康职业学院4所高职院校开设护理(助产方向)专科层次教育,近3年平均每年该专业方向毕业生数约300人;徐州医学院护理学院设有护理(助产方向)本科层次教育,每年毕业生约60人;近3年助产专业/方向专科层次教育发展较快,而本科教育增长速度较缓。
3.3 展望 作为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助产专业国际化交流逐渐增强。目前助产士社会需求量大、质量要求高,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助产专业教学质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结合本校助产专业的建设规划,总结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继续加强建设:①课程改革。依据临床助产士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设置和开发助产专业课程,如妇产科护理学、助产技术、妇婴保健学等,并加强课程整合,减轻学生在校课程重复内容的学习;增加人文、社会等课程比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修养[10]。②强化工学结合。开发新的工学结合模式,促进学生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转化,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助能力。③助产士需要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保持可持续发展,减少职业倦怠[11]。只有提高助产士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才能有效降低母婴死亡率,提高满意度,真正实现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目标。目前,亟须开辟、拓宽中国的助产专业特色领域,借鉴国外先进的助产教育体系、服务理念和模式,从助产士的教育培训、职业能力拓展、职责规范等多角度出发,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级助产教育服务新模式,使助产士在整个围生期为低危孕产妇提供连续性照护和健康促进的角色得以充分体现,这对倡导分娩重新回归自然、促进母婴健康具有深远意义。
[1]文彬,张玉凤,武俊青.剖宫产术研究进展[J].生殖与避孕,2010,30(10):705-709.
[2]简雅娟,赵平,甘西西.助产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832-834.
[3]Morrow J,Mclachlan H,Forster D,etal.Redesigning postnatal care:Exploring the views and experiences of midwives[J].Midwifery,2013,29:159-166.
[4]Wu LC,Lie D,Malhotra R,etal.What factors influence midwives’decision to perform or avoid episiotomies?A focus group study[J].Midwifery,2012,11:17-24.
[5]Jordan K,Fenwick J,Slavin V,etal.Level of burnout in a small population of Australian midwives[J].Women and Birth,2013,1:116-121.
[6]张明娥.高职助产专业现状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2,3:82-83.
[7]臧渝梨,吴瑛.专业护士起点教育全球标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54-1056.
[8]郭桂芳,孙宏,朱玉秀.我国助产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0,7(7):291-293.
[9]魏碧蓉.我国高等医学助产专业教育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13-14.
[10]Carolan M.‘A good midwife stands out’:3rd year midwifery students’views[J].Midwifery,2013,29:115-121.
[11]Rollans M,Schmied V,Kemp L,etal.‘We just ask some questionsy’the process of antenatal psychosocial assessment by midwives[J].Midwifery,2013,8:27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