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抗病毒合剂联合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60例
2013-11-22程小宁韩选明黄培林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咸阳712000
程小宁 赵 萍 韩选明 黄培林 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咸阳712000)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所致,好发于夏秋季,主要侵犯1~7岁小儿,为临床常见疾病,同一患儿可反复多次发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咽部疼痛,影响吞咽[1]。既往经常采用静脉输液治疗,2010年4月~2012年10月我科应用中成药四季抗病毒合剂口服,并配合中药吴茱萸穴位贴敷双侧涌泉穴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20例患儿均系本院儿科住院及门诊就诊患儿。年龄最大10岁,最小1岁,平均年龄3岁10月。符合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中西医诊断标准。治疗组患儿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3岁11月。对照组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龄3岁8月。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均无其他器质性疾病。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炎琥宁。炎琥宁用量:10mg/(kg·d),1次/d。治疗组口服中成药四季抗病毒合剂(国药准字Z20027669),服用剂量:1~3岁5mL/次,3次/d;4~6岁患儿,7.5mL/次,3次/d;≥7岁,10mL/次,3次/d。配合应用中药吴茱萸磨粉,经白醋调匀后敷于双侧涌泉穴,并由透明贴膜固定10~12h。≤3岁患儿,吴茱萸3~4g/次,≥3岁患儿,吴茱萸8~10g/次。
两组结合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结果,酌情静滴或口服头孢及青霉素类抗炎药物,体温(≥38.5℃)者给予退热药物对症处理。均治疗5天后进行临床疗效总结,对比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 治愈:体温正常,疱疹消退,正常进食,无其他临床症状;有效:体温正常,疱疹明显减少或缩小2/3以上,无新出,无吞咽疼痛,基本可正常进食;无效:体温仍有波动,疱疹减少或缩小1/2以下,有新出疱疹,仍有咽痛,或继发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不良反应 出现药物过敏、腹泻(大便黄色稀水或稀糊状,≥4次/d,粪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呕吐、便秘等。
治疗结果 两组患儿经5天治疗,均有明显好转,具体疗效见下表1。
表1 2组总疗效比较表
经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表2 不良反应比较表(例%)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少数患儿出现腹泻,给予蒙脱石散口服后症状改善,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讨 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童常见病,病属祖国医学之“感冒”范畴。多由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热毒上攻结于咽喉所致。小儿正气不足,外邪易于侵入,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外感毒邪,入里化热,邪热灼伤肺胃,阴液耗伤,阳明火盛,熏蒸于口,结于咽喉而成。中医辨证运用疏风清热解毒,通腑泻火,清心泻热,滋阴降火疗法取得很好的疗效[2]。
四季抗病毒合剂由鱼腥草、桔梗、桑叶、连翘、荆芥、薄荷、紫苏叶、苦杏仁、菊花、甘草等药物组方。鱼腥草、桔梗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化痰止咳;荆芥、紫苏叶辛温透邪,发汗退热;连翘、菊花、桑叶、杏仁、芦根、薄荷疏散风热、利咽祛痰,具有广谱抗病毒、抗炎、消炎退热等功效,可以较好的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同时其服药剂量较少,儿童易于接受。
穴位贴敷疗法为中医外治法的一部分,是辨证用药,使之在病体的相应穴位进行吸收,进入体液,通过经脉气血输布在五脏六腑,进而发挥其药理作用。中医认为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穴,止于舌根,是人体位置最低的穴位,可引热下行,功擅主降[3]。中药吴茱萸入肝脾胃肾经,贴敷涌泉穴能引热下行,散寒止痛、降逆止呕、清热生肌等功效[4],可有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四季抗病毒合剂联合吴茱萸涌泉穴贴敷应用于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安全有效,减少了患儿静脉输液的痛苦。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
[2]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4.
[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5:169.
[4]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