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热点新闻不烂尾

2013-11-22张枫逸

声屏世界 2013年4期
关键词:烂尾热点新闻舆论监督

□张枫逸

2月份引起公众关注的一系列社会热点新闻,在过去了一个多月后有什么最新进展?新华社记者就此进行了追踪,发现连霍高速义昌大桥爆炸垮塌责任认定结果未出,案件尚在积压;辽宁东港集体丙肝感染事件,感染群众补偿要求尚无结果;上海“问题校服”事件,尚无任何新消息发布。(3月25日《新华网》)

当前,在一些热点事件中,舆论监督往往呈现“新闻后浪推前浪,前浪忘在沙滩上”的快餐式模式。于是,“热回应冷处理”被一些地方认定是应对热点事件的有效“偏方”。先用积极回应敷衍民意,然后玩起拖延战术,等到新的热点新闻出现,深陷舆论漩涡的当事人即可淡出焦点全身而退。

鉴于此,新华社从去年底陆续推出热点新闻再跟踪,每月定期对上个月的重大事件进行回访。应该说,媒体多杀几个“回马枪”,这种形式值得肯定。将公众视线重新拉回那些被遗忘的“旧闻”,推动舆论监督持续发力,有助于打消相关部门侥幸心理和投机幻想,倒逼其将调查处理落到实处。

不过,媒体跟踪报道并不是万能的。一方面,根据传播学规律,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慢慢降温,推出了回访式报道,怎奈已然时过境迁,传播效果和轰动效应大不如前。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已经练就了“鸵鸟神功”,可以装作看不见、听不到,让二次监督的拳头犹如打在空气上。比如新华社对于今年1月热点新闻跟踪后,除了陕西“房姐”龚爱爱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其余山西运城“房媳”、广东中山社区干部被揭为“亿元村官”等事件至今仍未圆满收尾,公众的追问迟迟没有得到回应和答复。

热点新闻不烂尾,不能只靠媒体的外部监督,更多的还是必须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调查问责及信息披露机制,以此确保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尽快水落石出,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猜你喜欢

烂尾热点新闻舆论监督
可怕的烂尾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热点新闻事件中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其传播效应
有多少影院可以推倒重来 改建“烂尾”工程,还给业主出色的影音效果
做精做深热点新闻,提升地方媒体影响力
“烂尾”政绩为啥没追责
2016年中考物理热点新闻延伸题
热点新闻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其对思政工作的启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