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工业题材作品对比看文学之反映社会功能
2013-11-22马丽娣
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将中国文学纳入世界文学对比行列只发生在中国国力渐显的上个世纪70年代,但缺乏对中国社会文化透彻了解的外国研究者在对比研究深度上难免欠缺甚至偏颇,而国内的比较文学研究者进行的某些中西文学作品的对比研究也大多集中在单纯的人物对比、写作手法对比、主题对比、文学阶级性的对比等,大多剥离了文学产生的社会语境。只有将中西文学比较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将文学的讨论映衬于社会发展进程,文学之于社会的意义才能被真实体现。尤其是通过将反映目前仍在进行中的中西重要社会发展阶段——工业社会发展阶段的工业题材作品来进行窗口排列、比较,能以他人为镜来观史知今、知己知彼,能增强中国文学在世界比较文学中的声音,发掘中国文学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意义,使文学更为直接有效的发挥文学反映和影响社会的意义。《嘉莉妹妹》和《德伯家的苔丝》这两部英美工业题材作品为我们展开了西方工业社会发展的广阔画卷,而包括我国重要工业题材作家胡小胡的长篇小说《太阳雪》和李铁的“女工系列”小说在内的一些重要工业题材作品同样展示了中国工业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社会现实,这些作品都起到了真实反映和潜在影响工业社会发展的功用。
《嘉莉妹妹》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工业化及大都市生活的第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德莱塞以自然主义手法描绘了主人公嘉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转型期的个人奋斗。受到工业化发展迅速的大城市的浮华诱惑,嘉莉离开农业化生活,来到大城市寻找幸福,通过出卖美貌、歌喉、贞操等成为走红一时的演员。但她所傍依的男人无一不想从她身上获取利益,亲情也被以金钱为砝码来衡量。工业化社会的物质性和利益至上主义包围、吞噬了农业化社会下的自然性、人性化。作品现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工业、城市、商业化空前加剧,金钱至上的物质、实用、功利主义成为主流城市“文明”,沐浴其中的人们身不由己地被裹挟着踉踉跄跄,左冲右突却冲撞不出工业社会环境下的无形巨网,被工业社会滚滚车轮拖曳前行的人们再也无暇顾及其作为自然人的真实自我与内心幸福,其道德和观念也变得非人性化,个人对自身也失去了评判的能力,只能依照社会和市场的标准来判断自我。但正如嘉莉在获得物质生活满足后却开始思考幸福在哪里一样,当工业社会的发展进度超过自然人的自然心理承受能力,人类又将如何发展,又会有怎样的文学大师来给予深刻的挖掘和表现,文学将继续发挥它反映社会的功用。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千古绝唱。农村姑娘苔丝为帮助家庭摆脱困境而无奈走出农业社会,成为步入工业化生产方式下的农业工人。不但机械的工作使她失去了心灵的宁静,残酷竞争下的工业化孕育出的丑恶人性也使她屡次陷入不幸。作品现实反映了其所处时代,当时的英国社会正处于由 “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农业文化与现代的工业文明发生激烈的冲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现代工业无情入侵,如果说农业文明引发的是人的自然属性, 而工业文明则以它强大的反作用力扭曲着农业文明下人的自然属性,将人类原本自然的心灵向着人的非自然属性方向产生冲击。
中国重要工业题材作家胡小胡的长篇小说《太阳雪》侧重对中国工业生活本身的呈现, 强调现代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的现实之中的历史性遽变,尤其强调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人物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生活态度、感情经历,以及人的命运、企业的命运。小说真实地反映出我国国有大型企业中的诸多场景,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现实揭示深沉而有力度。另一名中国重要工业题材作家李铁的“女工系列”小说多把背景置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转制,大批工人被迫下岗而使生活陷入困境。特别是那些普通女工的命运,都掌握在据有强权或话语权的男人手里,她们既要保持自己的人格与操守,又不能不屈服于强势的压迫,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历史阶段——工业化阶段下的女性,她们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矛盾与痛苦。
通过以上对中西方工业题材作品的排列对比,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文学,尤其是工业题材文学,都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人物所处工业社会的原貌,文学对社会的反映作用一览无余,殊途同归。
[1]都市——嘉莉难以抗拒的造化力量,[J].李鑫, 安徽文学2007年第5期.
[2]哈代笔下的工业革命与价值观的变迁,[J].陈文娟,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3]工业题材的视域和主体性问题,[J].贺绍俊,理论与创作,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