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当代中国商业大片的发展:以张艺谋作品为例

2013-11-22彭浩

电影评介 2013年3期
关键词:张艺谋商业文化

“‘大片’一词并非传统词汇,其概念源于1994年11月12日首部进口分账影片《亡命天涯》。自1995年起,中国开始采用利润分成的方式每年引进10部优秀外国影片,这也就是人们后来俗称的所谓‘大片’” [1]。伴随着电影市场不断对外开放,全球消费文化的冲击,以商业盈利为核心的大众消费文化在中国开始走向大银幕前。

这仿佛给了张艺谋一个蜕变的理由。“因为,进入下一世纪,消费文化占主流这谁都知道,你不要再曲高和寡了。再弄封建时代的那些东西也不行,必须结合消费文化的特点,结合观赏性和娱乐性的特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融入你要表达的思想含义,思想层面,或者,提高人的情感品味。你把这些柔和在一起,通过消费文化的渠道和操作方式,来反复地给观众提高,这样好的影片,它就能改变、改善、提高和洗涤我们这个民族那种精神品味的东西”。[2]

商业极致化下的文化缺失

如果说张艺谋以《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活着》开启了一个用民俗奇观叙事的时代,那么《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揭起了“大明星、大场面、大制作”的商业大片狂潮。

这些影片整体制作精良,画面丰盈饱满,风格都十分张扬,极尽视觉盛宴之能事。《英雄》中两位女子在胡杨林过招时飘逸的身姿势;《十面埋伏 》融合中国功夫的长袖舞;《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金灿灿的菊花都是美轮美奂。我们常常感叹好莱坞大片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霸权,终于,中国的商业大片在国内市场上与好莱坞大片抢夺观众,对于民族电影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张艺谋树立了一个榜样。

然而,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既包含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安全,也包含了民族价值观的安全。国产电影不能仅停留商业层面上,它还要承担更重的任务:用电影讲述我们的历史,传播我们的文化,诉说我们的故事。否则,我们在大银幕上就丧失话语权,侵染在美国文化里。这些影片票房成绩都不俗,但只能证明张艺谋对大众消费文化的敏锐把握,并没有达他自己所谓的“思想层面”。作为大师,在这些商业大片中,张艺谋没能承担起推动时代文化进步的功能。因此,三部大片,一方面让张艺谋成为当时中国导演票房榜第一人,另一方面也让他走到了艺术的对立面,而如同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大串烧《三枪拍案惊奇》,更是令张艺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

艺术追求上的理性回归

文艺片《山楂树之恋》,可以视作张艺谋对现实生活题材创作的一次回归。影片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开始做减法,褪了华丽色彩,专注一个纯情的爱情故事。尽管有点用力过猛,但相比起《英雄》以来几部影片的浮华于虚无,对二奶当道、小三为王的现实社会以及充斥着“长腿”和“大胸”的银幕,至少《山楂树之恋》还有些精神营养。

而《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这十年以来最有野心的一部片子,遗憾的是该片 “冲奥”未成不说,在票房上也是惨遭滑铁卢。但不能否认张艺谋试图对这段民族苦难进行强烈表达的创作冲动,是一种电影人自觉攀登精神高峰的文化担当。《金陵十三钗》中一个细节令笔者印象深刻。

影片在国军将士出场时,人物对白提及他们的身份— —教导大队。为什么这群士兵是教导大队,而不是以“我们团”类似笼统的提法?“教导大队”这个称谓是有其历史根据。在崔永元总监制的大型口述历史记录片《我的抗战》——《保卫南京》这集中,正是有一位当年“教导大队”的老兵,讲述了他们保卫南京的故事,其惨烈与悲壮,与《金陵十三钗》中戴教官他们的遭遇,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文之所以费笔墨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要去考证张艺谋创作的严谨,其原著中的国军军官本并不起眼,由于政治的原因,南京保卫战中,中国军人做出的努力和牺牲,长期被有意无意的淡化掉。而《金陵十三钗》再现了这些将士的热血与英勇。

但影片叙事形态在上过度化的商业包装,比如影片夸张的战斗场面,玉墨与假神父米勒的调情等,这些噱头都极大的消解了影片主题的严肃性,成为影片的硬伤。

商业与艺术的妥协

当然批评这一点,并不是认为电影不能有商业上考量,当下简单的争论“艺术至上”还是“商业至上”的问题已显得过于幼稚,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提出的那样,市场经济商品化逻辑将人类的一切精神财富都转化为“娱乐消费”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如果没有钱,就拍不成电影;如果赚不到钱,很可能以后就没有人愿意出资让你拍电影。这样语境下,商业和艺术自然成了一对分不开的孪生兄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电影也是如此。电影创作往往是导演自我表达与观众欣赏之间的一种妥协和平衡。

张艺谋这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视作是中国大片这些年一个缩影。从当初《十面埋伏》、《夜宴》、《无极》形式大于内容、冲着钱去大片,再到现在《白鹿原》、《一九四二》有着精神内涵的巨作。尽管两部片子都是赔本赚吆喝,但相信在中国电影人的不断努力下,类似于《让子弹飞》这样商业表现不俗又有艺术情怀的影片将会越来越多。

注释

①饶曙光《中国主流商业大片的文化使命和道德责任》,《中国电影报》,2007年3月8日。

②张会军《与张艺谋对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2月,第296页。

猜你喜欢

张艺谋商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商业前沿
谁远谁近?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