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爪哇流的季节内变化*
2013-11-21董玉杰王辉武刘延亮王海员于卫东
董玉杰,王辉武,刘延亮,王海员,于卫东
(1.国家海洋局 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 青岛266061;2.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山东 青岛266061)
爪哇岛位于印度洋东南岸,它与同属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共同形成了热带印度洋的东边界。爪哇西南沿岸存在着一支显著而多变的海流,称为南爪哇流,该流系受印度洋复杂气候系统的影响,存在多种时间尺度变化[1-4]。
关于南爪哇流的时间变率,以往研究[1,4,6-7]认为季节变化和半年周期的变化占据主导地位。Wyrtki[1]认为南爪哇流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受季风系统控制。Quadfasel和Cresswell[4]指出南爪哇流的季节变化,不仅与季风和沿岸淡水通量有关,而且与海洋内部波动密切联系。南爪哇流存在的半年周期变化主要与赤道地区的强迫有关。春季和秋季的季风转换期,在赤道西风的驱动下,赤道印度洋表层出现向东的急流,称为wyrtki急流[5]。同时,赤道西风会激发赤道Kelvin波,Kelvin波东传到苏门答腊岛后,产生一支南传的沿岸Kelvin波,这也与南爪哇流半年周期的变化相联系[6-7]。
近年来,Iskandar[8-9]等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指出南爪哇流存在显著的季节内变化,其季节内变化主要与一支南传的沿岸Kelvin波相联系。事实上,热带印度洋是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的活跃区域[10-11],南爪哇流的季节内变化很可能与MJO 的动力强迫存在联系,这是本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在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印尼Java沿岸上升流潜标观测”支持下,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于2008-12在爪哇岛西南海域布放了一套深水锚定潜标系统。该潜标位于106°42′3″E,8°30′1.8″S,共获取了500多d的连续观测数据。本文将利用该观测资料,对南爪哇流的时间变率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其季节内变化与MJO 的内在联系。
1 数据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海流数据来自潜标观测,时间为2008-12-27-2010-05-10,共计500d。潜标上搭载了ADCP海流剖面仪1台(150K)、安达拉单点海流计1台(RCM11)、RBR 温盐深传感器4台(XR-420)和RBR 温深传感器2台(TDR-2050),获取了该地区的0~200m 海流剖面和0~450m 温盐剖面。ADCP资料经过标准化处理以后,垂直剖面共计17层,从水下8m 开始,每隔8m 一个,直到136m。而24m 以上由于风搅拌引起表层气泡,导致表层ADCP测流不准确,所以本文只分析了24~136m 的海流数据。
为了研究大气MJO 强迫,本文使用了表征MJO 过程中大气深对流强度的向外长波辐射[12](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简称OLR)和NCEP/NCAR 再分析海面风场[13]资料,空间分辨率为2.5°×2.5°。为了研究热带海洋对MJO 强迫的响应,本文使用了卫星高度计观测的海面高度异常资料(http://www.aviso.oceanobs.com/en/data/products/sea-surface-height-products/global/index.html),时间分辨率为7d,空间分辨率为0.25°×0.25°。
1.2 处理方法
对于沿岸海域来说,垂直于岸界的流动是很微弱的,主要以沿岸流动为主。为此,我们将潜标观测的流场分解为平行于岸界和垂直于岸界的两个分量。把平行于岸界的流场分量作为U 分量,并取沿岸界向东南为U 的正方向;把垂直于岸界的流场作为V 分量,并定义向岸的方向为其正方向。本研究以U 分量的变化特征代表南爪哇流的变化特征。
为了研究海洋Kelvin波对南爪哇流的影响,我们选取了沿赤道、苏门答腊岛及爪哇岛沿岸共计294个观察点的卫星高度计观测资料,来分析Kelvin波的传播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监测Kelvin波所选取的路径Fig.1 The selected routes for monitoring the Kelvin wave
爪哇沿岸流包含多时间尺度的变化,我们采用谱分析来诊断各种变化的强度分布。一般的功率谱值随频率变化是比较平滑的,特别是当时间序列较短时,往往会带来对真正谱估计的误差,且发生功率谱值的偏移现象。最大熵谱估计具有分辨率高,峰值偏离小的优点,可以克服上述缺点。本文采用最大熵谱估计对潜标流场进行谱分析。
在分析季节内变化时,我们对沿岸流场、海表高度异常、OLR 和海面纬向风资料均进行了40~100d带通滤波。
3 结果分析
3.1 南爪哇流的最大熵谱分析
为了能够在谱分析中显示我们感兴趣的周期,需要排除潮流的影响,在潜标资料的前期处理过程中,对潜标流场做了滤潮处理。图2显示了不同深度滤潮后流场的最大熵谱分析结果,所标注的都是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周期,没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周期没有进行标注。不同深度上流场,反映了大致相同的结果,4个主要谱峰分别为50,60,100和180d。其中,前三个谱峰属于季节内变化,第4个反映了半年周期的变化。50d和60d周期的变化在4个深度上都比较显著,这与典型的MJO 周期基本一致,说明它们很可能存在联系。100d周期的信号随深度迅速衰减,在128m 层基本消失。半年周期的信号在各个深度都比较显著,它随深度的衰减较慢,在128m 深度上它成为主要信号。
与传统认识上的南爪哇流半年周期的变化占主导有所不同,本文的观测显示季节内变化信号显著强于半年周期变化,尤其是在海洋上层。本文只是研究南爪哇流的季节内变化,并探讨它与MJO 的内在联系。南爪哇流的半年周期变化,本文不做阐述。
图2 不同深度流场的最大熵谱分析Fig.2 Maximum entropy spectral analyses of current fields at different depth
3.2 南爪哇流的季节内变化
MJO 是热带地区行星尺度的深对流扰动系统,按照对流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对流活跃阶段和抑制阶段,具有30~60d的典型周期,并有很强的季节性。MJO 在冬季时较强,主要活跃于赤道及以南区域,以向东传播为主。在夏季时MJO 强度较弱,且在季风区存在北传现象。伴随着大气对流的演化过程,海面风场也存在显著的季节内变化,尤其是纬向风。在MJO 对流活跃(抑制)阶段,海面风场具有显著的西(东)风异常。MJO 风场的动力强迫可以激发赤道Kelvin波[14-15],它向东传播至东边界后,部分能量会以边界Kelvin波的形式向南传播,由此引起南爪哇流的季节内变化。基于以上想法,我们将进一步诊断南爪哇流的季节内变化与MJO 的联系。
考虑到MJO 的季节性,它对赤道海区的动力强迫在冬季时最为显著,我们仅对观测资料所包括的2009~2010年冬季的MJO 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图3给出了40~100d带通滤波的OLR 和海面纬向风沿赤道的传播,海表高度异常沿图1所选路径的传播以及爪哇沿岸流场的演化过程。图3c横坐标路径的定义如下,将图1所选294个点中赤道最西边的点作为第一个点,并把第一个点的横坐标定义为1,后面点的横坐标为其上一点横坐标的数值加s,以次类推,s的定义为,如果图1所选点中某一点与其上一点在同一纬线或经线上,则s等于1,否则s等于
图3 南爪哇流的季节内变化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联系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South Java Current and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OLR 是表征大气深对流的变量,负(正)OLR 异常代表了MJO 对流的活跃(抑制)阶段。图3a显示了两次较为显著的MJO 过程,其对流活跃阶段分别发生在2009 年11 月上旬和12 月下旬,振荡中心位于60°~90°E的东印度洋,对流抑制阶段则紧随其后。与大气对流的演化过程相对应,图3b(正值为西风异常,负值为东风异常)显示地海面纬向风在MJO 对流活跃(抑制)阶段呈现出显著的西(东)风异常,二者基本呈现同时相关。
海表风场的动力扰动通过激发赤道Kelvin波影响海洋次表层,Kelvin波沿赤道波导以及东边界传播,从而会对南爪哇流产生影响。图3c(岸代表沿岸第一个点,标代表潜标位置)以海表高度异常表征了Kelvin波的传播过程。与MJO 西风异常相对应,海表高度异常体现出正异常,并沿赤道以及东边界传播。当其传播至爪哇沿岸时,潜标观测的沿岸流具有显著正异常(图3d)。海表高度异常沿赤道向东传播的速度大约为2m/s,这与观测的赤道Kelvin波的传播速度基本一致[16]。也就是说,赤道MJO 西风异常激发了下沉(暖)的Kelvin波,该Kelvin波沿赤道以及东边界传播至爪哇沿岸,从而引起南爪哇流的季节内变化。与赤道MJO 东风异常相对应,涌升(冷)的Kelvin波沿赤道以及东边界到达爪哇沿岸时,爪哇沿岸流具有明显负异常。
图3显示了南爪哇流的季节内变化与MJO 的内在联系。简言之,MJO 引起的赤道风场异常激发出赤道Kelvin波,Kelvin波沿赤道传播至东边界后,部分能量以边界Kelvin波的形式沿苏门答腊和爪哇沿岸继续传播,边界Kelvin波通过调整温跃层深度而使南爪哇流产生相应的季节内变化。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爪哇沿岸流的季节内变化信号在40~70m 深度时最强,并随深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弱。
4 结 语
传统认识上,南爪哇流的季节变化明显,以半年周期的变化占据主导地位,反映了上层海洋对于季风强迫的响应。本文利用潜标观测的南爪哇流资料,通过最大熵谱分析,发现南爪哇流存在显著的季节内变化,其信号甚至超过半年周期的变化,这与以往的认识有所差异。
南爪哇流的季节内变化与MJO 密切联系。MJO 引起的赤道纬向风异常可以激发赤道Kelvin波,该波动沿赤道传播至东边界后,部分能量以沿岸Kelvin波的形式沿苏门答腊和爪哇沿岸继续传播,南爪哇流的季节内变化正是与这类沿岸Kelvin波的到来相联系。
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对南爪哇流时间变化特征的认识,但也存在一些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最大熵谱分析显示上层海流存在100d左右的典型周期,超出了MJO 通常的30~60d周期范围,近来的研究表明这是印度洋海盆的一种共振模态[17],实际观测与模式结果的对比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
[1] WYRTKI K.Physical ocean oceanography of the Southeast Asian water in scientific results of maritime investigation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Gulf of Thailand 1959-1961[J].NAGA Report,1961,2:195.
[2] SPRINTALL J,CHONG J,SYAMSUDIN F,et al.Dynamics of the South Java Current in the Indo-Australian basin[J].Geophys.Res.lett.,1999,26(16):2493-2496.
[3] SPRINTALL J,GORDON A L,MURTUGUDDE R,et al.A semiannual Indian Ocean forced Kelvin wave observed in the Indonesian seas in May 1997[J].J.Geophys.Res.Oceans(1978-2012),2000,105(C7):17217-17230.
[4] QUADFASEL D R,GRESSWELL G.A note on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South Java Current[J].J.Geophys.Res.Oceans(1978-2012),1992,97(C3):3685-3688.
[5] WYRTKI K.An equatorial jet in the Indian Ocean[J].Science,1973,181(4096):262-264.
[6] CLARKE A J,LIU X.Observations and dynamics of semi-annual and annual sea levels near the ea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boundary[J].J.Phys.Oceanogr.,1993,23(2):386-399.
[7] CLARKE A J,LIU X.Interannual sea level in the northern and eastern Indian Ocean[J].J.Phys.Oceanogr.,1994,24(6):1224-1235.
[8] ISKANDAR I,TOZUKA T,SASAKI H,et al.Intraseasonal variations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currents off Java as simulated in a highresolution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J].J.Geophys.Res.Oceans(1978-2012),2006,111,C12015,doi:10.1029/2006JC003486.
[9] ISKANDAR I,MARDIANSYAH W,MASUMOTO Y,et al.Intraseasonal Kelvin waves along the southern coast of Sumatra and Java[J].J.Geophys.Res.,2005,110,C04013,doi:10.1029/2004JC002508.
[10] MADDEN R A,JULIAN P R.Detection of a 40-50day oscillation in the zonal wind in the tropical pacific[J].Atmos.Sci.,1971,28(5):702-708.
[11] MADDEN R A,JULIAN P R.Description of Global-scale Circulation Cells in the Tropics with a 40-50day period[J].Atmos.Sci.,1972,29(6):1109-1123.
[12] LIEBMANN B,SMITH C A.Description of a complete(interpolated)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dataset[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1996,77:1275-1277.
[13] KALNAY B,KANAMITSU M,KISTLER R,et al.The NCEP/NCAR 40-year reanalysis project[J].Bull.Amer.Met.Soc.,1996,77(3):437-470.
[14] MATTHEWS A J,SINGHRUCK P,HEYWOOD K J.Deep ocean impact of a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observed by Argo floats[J].Science,2007,318(5857):1765-1769.
[15] WEBBER B G M,MATTHEWS A J,HEYWOOD K J.A dynamical ocean feedback mechanism for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J].Quart.J.Roy.Meteorol.Soc.,2010,136(648):740-754.
[16] ROUNDY P E,GEORGE N K.Observ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oceanic Kelvin waves and atmospheric forcing[J].J.Climate,2006,19(20):5253-5272.
[17] WEI Q H,JULIAN P M,YUKIO M,et al.Basin resonances in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J].J.Phys.Oceanogr.,2011,41(6):1252-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