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病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2013-11-21陈委娜李广伦刘竹珍
陈委娜,李广伦,刘竹珍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山东 青岛 266003)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往往以出血为突出表现,实体瘤以血栓形成较常见。然而研究显示,恶性血液病血栓形成的危险性与实体瘤相似甚至更高,且血栓常与出血并存,给临床判断带来一定困难,甚至忽视血栓的存在,贻误治疗,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和预后[1]。目前,国内外对血液病病人发生血栓的个案报道日益增多,但大规模的病例研究仍少见。本文通过对874例恶性血液病病人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探讨恶性血液病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血栓的及时发现与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4月—2012年3月,我科住院的急性白血病(AL)、多发性骨髓瘤(MM)、恶性淋巴瘤病人共874例,包括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9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ML)289例(其中不含AP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96例,分类不明AL者6例,MM者179例,霍奇金淋巴瘤(HL)1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92例,A ML合并NHL者1例,APL合并髓外浆细胞瘤1例,APL合并NHL者1例。男501例,女373例;年龄12~88岁,平均(48.82±17.21)岁。确诊并证实发生血栓者51例,占5.84%。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人血栓发生与血液病类型、血栓部位、血栓发生时间、治疗情况及预后的关系,并对所有病人根据有无血栓事件就性别、年龄、血液病类型、吸烟及合并症等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2 结 果
2.1 血栓形成与血液病种类的关系
2.1.1 AL 血栓发生率5.20%(25/481),包括M11例,M2a4例,APL 8例,M4Eo2例,M5b5例,ALL 2例,分类不明者3例,其中2例 M2a、2例M5b、1例分类不明者发生二次血栓,1例ALL病人同时发生下肢深静脉和肺栓塞。
2.1.2 MM 血栓发生率8.94%(16/179),包括Ig A型3例,Ig G型7例,轻链型3例,不分泌型3例,其中Ig G型有3例发生二次血栓,1例发生三次血栓。
2.1.3 NHL 血栓发生率4.17%(8/192),包括弥漫大B型2例,B系淋巴浆细胞样型1例,小B淋巴细胞型1例,不能分类的B细胞型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型1例,外周T细胞型1例,NK/T细胞型1例,其中1例黏膜相关弥漫大B细胞型和1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型均发生二次血栓。
2.1.4 合并两种血液恶性疾病 A ML-M2a型合并NHL蕈样真菌病者发生血栓1例,APL合并髓外浆细胞瘤者发生血栓1例,共占合并两种血液病病人的66.67%(2/3)。
2.2 血栓发生部位
本文有51例病人共发生血栓64例次,其中1例(1.59%)病人同时发生肺栓塞(PE)和下肢深静脉血栓。以脑栓塞和心肌梗死最常见,均占23.44%(15/64),余依次为下肢深静脉血栓21.88%(14/6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8.75%(12/64),PE 4.69%(3/64),深静脉置管栓塞3.13%(2/64),上肢静脉血栓、眼底动脉栓塞和下肢动脉栓塞各1.56%(1/64)。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血液病血栓形成部位分布(例次)
2.3 血栓发生时间
63例次血栓中,8例次发生于确诊血液病前至少5年,占12.70%;5例次发生于确诊前1~5年,占7.94%;7例次发生于确诊前1个月~1年内,占11.11%;17例次发生于确诊1个月内(包括确诊时发现),占26.98%;11例次发生于确诊2~6个月内,占17.46%;11例次发生于确诊7个月~2年,占17.46%;4例次发生于确诊2年以后,占6.35%。
2.4 治疗因素分析
2.4.1 化疗 本文共有29例次(46.03%)血栓发生于开始化疗后,其中化疗3个疗程以内发生10例次(34.48%),4~9个疗程9例次(31.03%),第10疗程5例次(17.24%),10个疗程以上者发生5例次(17.24%)。82.76%(24/29)的血栓于化疗10个疗程内发生。
2.4.2 其他可能促使血栓形成的药物 3例发生血栓时正在应用止血药物,包括酚磺乙胺、血凝酶、氨甲苯酸,其中2例同时应用至少一种细胞刺激因子,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白细胞介素-11(IL-11)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另有2例发生血栓时正在应用至少一种细胞刺激因子;16例发生血栓的MM病人中8例长期服用沙利度胺。
2.4.3 感染和深静脉置管 17例次发生血栓时存在感染,9例次有深静脉置管,另有1例次发生于透析期间。
2.5 预后
本文43例次血栓发生于血液病确诊后,其中8例次(18.60%)为导致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包括肺栓塞1例次,急性心肌梗死2例次,DIC 5例次。
2.6 血液病发生血栓危险因素
2.6.1 单因素分析 纳入血液病发生血栓危险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吸烟指数、合并症。结果显示,血栓发生与男性、≥50岁、APL、ALL、类型不明AL、MM、合并其他肿瘤、吸烟指数≥400、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静脉曲张有关(χ2=2.763~34.984,P<0.10)而与 A ML、HL、NHL、肾功能不全、乙型肝炎、3个月内有无手术创伤等均无关(P>0.10)。见表2。
表2 血液病发生血栓的单因素分析(例)
2.6.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相关因素为自变量,以血栓的发生为因变量,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后,男性、≥50岁、APL、分类不明AL、MM、合并其他肿瘤、糖尿病、冠心病、静脉曲张是独立的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血栓形成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血栓形成为恶性肿瘤病人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及预后[2]。本研究874例恶性血液病病人中,5.84%发生血栓,这一结果可能更高,因部分病人中途放弃治疗而未能记录。其中APL和MM病人血栓发生率最高,分别为8.89%和8.94%。血栓发生部位以脑栓塞和心肌梗死最常见。18.60%的血栓形成直接导致病人死亡。
应警惕血栓形成可能为恶性肿瘤的先兆,血栓可发生于肿瘤确诊前数年至确诊后数年。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恶性肿瘤病人的血栓发生率在肿瘤诊断后的最初几个月最高,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3]。本研究中12.70%的血栓发生于确诊血液病前至少5年,7.94%发生于确诊前1~5年,之后出现一个高峰,即确诊前1年~确诊后2年内(73.02%),其中确诊6个月内发生率最高(44.44%)。由于恶性血液病特别是AL自然病程很短,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认为发病前1年以上的血栓发生与血液病有关。
恶性肿瘤与血栓的关系密切而复杂。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病人常伴有高凝状态,也称血栓前状态,它是由各种病理因素引起的机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凝血、纤溶以及体内抗凝系统等功能失调所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有利于血栓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龄、高吸烟指数、冠心病、合并其他肿瘤、APL、分类不明AL、MM是恶性血液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由于血栓与血液系统密不可分,恶性血液病病人的血栓形成具有其特殊性。①白血病细胞胞体大、变形性差,易出现白细胞淤滞综合征,阻塞微血管,甚至进一步阻塞动静脉。研究证明,APL病人外周血白细胞高低是有无DIC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4]。APL细胞胞浆内含量丰富的溶酶体颗粒有强烈的促凝作用,易导致DIC。本研究中APL病人共发生血栓8例次,均表现为DIC,占所有DIC者的66.67%。②MM产生大量M蛋白,可导致高黏滞血症。沙利度胺可使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有促进 MM 病人血栓形成的危险[5]。本研究中MM血栓发生率8.94%,以轻链型最高(15.79%),其次为Ig G型(10.45%)。7例Ig G型病人中3例发生二次血栓,1例发生三次血栓,进一步证实高凝状态的存在。发生血栓的MM病人中半数曾长期服用沙利度胺,表明沙利度胺可能参与了血栓形成,有待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③淋巴瘤多于病情进展、全身严重感染时发生血栓。淋巴瘤侵犯骨髓后,形成淋巴瘤细胞白血病,具有与AL相似的血栓形成特征。④化疗周期较长,化疗药物对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更为持久。本研究中有46.03%的病人血栓发生于开始化疗后,其中化疗3个疗程内发生者占34.48%,显示了化疗对血栓的促进作用。因应用止血药物和细胞刺激因子、感染、深静脉置管等几乎发生于所有化疗病人,未进行危险因素分析。APL、分类不明AL和MM较除外APL的A ML、ALL、淋巴瘤更易发生血栓,分析可能与疾病本身特点和治疗方案不同有关。
目前,对具有血栓高危因素的实体瘤病人进行预防性抗凝已达成共识,而恶性血液病病人常伴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其预防性抗凝尚缺乏大规模前瞻性对照试验的支持。临床医生应重视恶性血液病的血栓前状态,警惕具有危险因素的血液病发生血栓的可能性,综合考虑,权衡利弊,及时给予恰当的血栓预防措施,减少血栓形成。
[1]FALANGA A,MARCHETTI M.Venous thr o mboembolis m in the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J].J Clin Oncol,2009,27:4848-4857.
[2]RODRIGUES C A,FERRAROTTO R,KALIL F R,et al.Venous thromboe mbolis m and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J].J Thromb Thro mbolysis,2010,30(1):67-78.
[3]CHE W H K,WU M T,HARVEY D,et al.Incidence of venous thro mboembolis m and its effect on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common cancers[J].Arch Inter n Med,2006,166(4):458-464.
[4]刘静,汪洪毅.全反式维甲酸对APL病人凝血和纤溶指标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11,26(2):111-113,118.
[5]WANG L,HU J P,YE W D.Preliminary inquiry of thalidomide on thrombosis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tumors[J].Chinese J Thr omb Hemost,2010,16: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