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道憩室的CT诊断

2013-11-21马志勇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食物残渣腹膜炎高密度

马志勇

一直以来胃肠道憩室一般于X线钡剂检查、纤维内窥镜检查、剖腹探查或尸检的偶然发现,据文献报道最常见在X线钡剂检查时发现,但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多排CT的问世,CT也可准确的诊断出憩室的位置、大小及病理变化,这使得胃肠道憩室的检查方式有了新的方向。

1 资料

根据作者从事CT工作10余年的时间,特别是在本院开展64排螺旋CT近两年中,作者发现的25例胃肠道憩室患者,年龄45~90岁,平均年龄约55岁,其中女14人,男11人,憩室大小不等,其中直径为2 cm以上19例,多发憩室2例,大小多为2.0 cm以上。其中共有2例憩室CT当时未能诊断,经X线钡餐检查证实憩室直径约1.0 cm。本组结果显示螺旋CT能准确的诊断1.5 cm的憩室,但对1.0 cm的憩室显示不佳。

19例憩室中有15例可见高密度对比剂进入憩室内征象,结果显示CT对高密度对比剂进入憩室的表现较敏感,这可能与CT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有关,我们建议疑有十二指肠憩室病患行CT检查前服用高密度对比剂为佳,有助于显示少量高密度对比剂进入憩室的征象,我们采用的是1%泛影葡胺水溶液,我们较低浓度的高密度对比剂既可清晰显示管腔形态,又不易掩盖胆总管下段结石或憩室内结石。

十二指肠憩室CT表现为胰腺头部右后方半圆形含气体腔影,可见液平面,突出十二指肠腔外,与胰腺头部边缘锐利。部分憩室腔内可见食物残渣影,表现为憩室腔内网格状影。十二指肠憩室炎的螺旋CT表现为憩室内食物残渣潴留,憩室壁增厚、不规则,周边脂肪影模糊或与周边脏器粘连,分界不清。憩室增强后憩室壁轻中度强化,憩室界限显示更清晰。

图箭头所指为十二指肠降部憩室

2 讨论

胃肠道憩室的发病原因最常见是先天性的,胃肠道管壁发育不佳,造成管壁局限性向外膨出呈囊袋状改变,此类大多称为原发性憩室;次之由胃十二指肠溃疡所形成的瘢痕牵拉并且因胃肠道内固有的压力共同所引起的,该类可称之为继发性憩室。

本病多发生于50~80岁中老年人,男女性别之间差别不大。以前大多认为十二指肠憩室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本人认为憩室的大小与症状有一定关系,大多数入口较小,一旦食物残渣进入憩室又不易排出而潴留时,易引起炎症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可出现上腹部不适,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恶心、呕吐、打呃、腹胀、腹泻甚至呕血和黑便等消化道症状;或者憩室内虽无肠内容物潴留,但它也可能压迫邻近脏器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如压迫胰管或胆管时可以出现胰胆管梗阻、发热、黄疸、腹痛等症状;更有严重者导致穿孔,引起相关的腹膜炎症状。虽然十二指肠憩室仅次于结肠憩室居第2位,但十二指肠憩室的并发症较其他憩室多,如十二指肠憩室炎、不全梗阻、穿孔、慢性胆管炎、慢性胰腺炎、溃疡恶变、腹膜炎等。

3 总结

作者发现的25例憩室中,绝大多数是有64排螺旋CT发现,这足以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先进,像憩室这种隐性疾病更多的被发现,也使患者更早的进行治疗,避免了其并发症的发生,而多排螺旋CT更将替代胃肠造影,成为憩室检查的无痛、无创、精确的金标准。

猜你喜欢

食物残渣腹膜炎高密度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长时间泡碗等于培养细菌
“洗牙”
结核性腹膜炎与癌性腹膜炎的CT鉴别诊断分析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单中心腹膜透析相关性细菌性与真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