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小珠落玉盘:多姿多彩的群众语言
2013-11-21兰凡
兰凡
“农忙忙田,农闲忙钱的生活很满足”“在家闲着没事做,出来做做钟点工,既赚了钱又赚了吃,还锻炼了身体,何乐而不为呢”“咯是我媳妇十年前的嫁妆,当时还刷了红漆,亮亮的,她蛮喜欢的。现在,新房有了专用卫生间,安装了热水器,还买了洗衣机,用不上咯”。这三句话来自基层的三名普通群众,是笔者走基层采访中记录下的。直白朴实的话语、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地展现了在党的惠民政策扶持下,当代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新闻报道中,类似的群众语言还有很多。巧妙运用这些基层群众的语言,可以增添新闻报道的活力,赋予新闻报道新的生命力。
群众语言其实就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说的话,记者采访中接触最多的就是群众语言。如何在新闻报道中灵活借助群众语言来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让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既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更是其职责。笔者是县级广电媒体的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经常和来自基层的群众打交道,听他们说话,和他们聊天,感觉特舒坦。
2013年年初,笔者在高安市八景镇采访,当地一名村民编出的“栽上蚕桑树,家家走富路”的顺口溜,反映了当地蚕桑喜获丰收后桑农内心的喜悦。另一名村民说的“种田不交钱,粮补到田园”则反映了在党的惠农政策下,农民得到实惠后的喜悦心情。现如今,农民种田不仅不用交公粮,还有种粮补贴,补贴直接发到农民的银行户头上,让农民心中笑开了花。一句句来自群众的语言,一篇篇采自基层的新闻报道,真实鲜活,折射出“走转改”活动取得的扎实成效,既密切了党群关系,又促进了社会和谐。
八景西南岭村的村民席四连和她的三个姐妹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她们农忙时在家收收种种,农闲时就在家门口当工人,对这样“农忙忙田,农闲忙钱”的生活很满足。席四连说;“现在村里的农民挣钱不光盯着田里山上,还盯着镇里办的工厂。现在天天和姐妹们在一起干活,心情舒畅了许多。月工资有1000 多元,还能照顾家庭,比在外打工强多了。”席四连的话不仅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也反映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给农民的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每年的春耕期间,高安市农村的助农“钟点工”十分走俏。助农一天可挣到30-35 元,雇主家还管饭,并且现金结账。助农“钟点工”的应运而生是因为这两年高安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经商或跑运输,留守在家的多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农忙季节需要雇人帮忙耕耙栽插,助农“钟点工”应运而生。助农“钟点工”既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有城镇下岗工人。下岗工人刘某告诉记者“在家闲着没事做,出来做做钟点工,既赚了钱,又赚了吃,还锻炼了身体,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实在的话语来自基层百姓,既新鲜又充满活力。不仅表达了城镇工人的心声,也反映了在农业水平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用工方式的新特点。
2013年3月,笔者在下乡采访时巧遇龙潭镇陈家村民陈勤乔迁新居。通过蔬菜水果等种养业富裕起来的陈勤,去年花了12 万元建了栋近300 平方米的三层小洋房。然而,在这栋新房门口,却有一件看似不协调的物品,墙角边摆放着一个落满灰尘的暗红色木制大脚盆。面对笔者的疑惑,陈勤指着房顶的太阳能热水器说:“有了这个,脚盆下岗了。我叫媳妇丢掉,她又不舍得,送人也没人要,只好先放这里。”他还说:“咯是我媳妇十年前的嫁妆,当时还刷了红漆,亮亮的。现在,新房有了专用卫生间,安装了热水器,还买了洗衣机,用不上咯。”陈勤说话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朴实的话语反映出现代农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脸上的笑容映射出如今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群众语言就好比新闻报道的精髓和灵魂,大珠小珠落玉盘。基层广电媒体的从业人员要在采访中多走、多看、多观察、多交流,多收集多运用多姿多彩的群众语言,让新闻报道更加鲜活生动,更加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