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青纪录片:内容及其意义

2013-11-21金震茅

声屏世界 2013年12期
关键词:知青纪录片草原

金震茅

知青的岁月是一条河,它流淌着纯真,流淌着激情,流淌着热血,流淌着一代人的青春。“知青”——一个共和国历史进程中最为特殊的青年群体,用迸发的激情燃烧着荒凉,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知青纪录片展现知青群体的历史,记录他们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经历。

追寻特定年代的特殊记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浪潮席卷下,1700 万以上的城镇知识青年走向农村和边疆。知青纪录片描绘了那个特殊年代千百万知青的生存状态,展现知青群体曲折的成长和坚韧的意志。知青纪录片在内容构成上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再现知青群体的青春岁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知青用满腔热血、壮志豪情谱写了一曲那个时代的青春之歌。五星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20 集纪录片《知青——生于五零年代》,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00 位经历丰富、有代表性的知青作为拍摄对象,讲述知青岁月,包括知青身份对他们后来生活的影响。该片以北大荒、西双版纳、陕北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知青群体为主要拍摄对象,表现了天南海北、广阔天地的知青运动,再现了“知青”这个特殊群体充满理想而又坚韧不拔的青春岁月。凤凰卫视播出的5集纪录片《中国知青民间记忆之北大荒青春纪事》讲述的北大荒,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上曾经纵横千里的荒原。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五十多万知青进驻到这片荒蛮之地。在十多年的历史片段中,他们留下了五十万个青春岁月,也留下了五十万个难以忘却的回忆。正如片中所说,“那时候可以说,这一片黑色的土地,构成了他们生命的底色。很多知青都回忆说,当时天刚亮的时候,他们就扛着锄头、拿着镰刀到地里来干活,到晚上七八点钟,天擦黑的时候才能够回去,所以已经累得爬不上床了。很多知青都没有再写日记的习惯,可正是在这一片土地上,他们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日记’”。

2.纪录特殊年代的典型人物。在中国,几乎每一个时期都会涌现出一批典型人物,他们如天上的星星一般闪烁,然后又如流星一般倏然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的纪录片《黄土地青春记忆》中介绍的孙立哲,是一位当年黄土地知青中的典型人物,风云一时又历尽坎坷。孙立哲自1968年从清华附中到陕北插队,在土窑洞里为农民做了上千例手术,成为全国知青先进典型。文革后他开始从商,从印名片、电脑图版制作开始,开发了具有世界水平的多体文种字库,在美国颇具影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公司已成为美国多种电脑图版技术领域最著名的公司之一。孙立哲等特殊的典型诞生于特殊的年代,作为一种政治符号被涂抹成各种不同的色彩,他们的经历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3.谱写一代知青的人生凯歌。知青们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挥洒在激情和时光里。3 集电视纪录片《柴春泽》以下乡知青柴春泽带领内蒙古赤峰原玉田皋公社广大干部群众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为主线,讲述了柴春泽扎根农村的奋斗历程和情感经历。文革结束,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知青们仍在经受着时代的考验,面临着新的生活抉择和考验,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知青们努力学习更新文化和科技知识,不断完善自己,证明自己,报效国家。他们用比常人更多的艰辛付出,展现了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和美好品格,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纪录片《黑土地:北大荒知青纪事》第5 集“回到城市的知青们”就生动地讲述了回城知青带着在北大荒艰难困苦中得来的韧劲,开始了比常人更多几分的努力,追求着心中的一份成功。知青中,拖家带口去上学,人到中年还在为一纸文凭努力,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奏响了一代知青的人生凯歌。

4.表达对第二故乡的真挚情感。经纬能够拉开距离,却阻挡不住知青们真挚的情感。距离再遥远,也阻隔不了知青们对那片热土的深深眷恋。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十万知青从北京、天津、南京和上海走向内蒙古边疆,深入草原,进驻荒漠,安身蒙古包。他们和农牧民打成一片,有的成了生产骨干、马背教师、赤脚医生、宣传员……内蒙古卫视拍摄的10 集纪录片 《曾经草原》就是反映当年知青生活、战斗场景和现况的一部纪实性纪录片,片中处处可见草原和知青多年来割舍不断的深情。每逢听到草原遭受雪灾或其他困难,包括牧民到北京办事、看病,知青们都伸出援手。曾经的知青以各种形式宣传草原,为第二故乡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天津知青孙丽云回城三十年后,全家三口人特意坐硬座火车重回草原,循着当年的路寻找以前的感觉。到了插队的地方,见到了以前房东大娘的背影就呼唤大娘,大娘还没转身就马上说出“是孙丽云回来了”。可见虽然分离了三十年,但彼此都在心中。

5.反映刻骨铭心的乡村爱情。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这首歌曲唱出了许多知青当年刻骨铭心的乡村爱情故事。上海电视台拍摄于1998年的纪录片《寻梦当年》,片中知青刘家奇曾在江西那片红土地上有过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他的“小芳”叫田螺,是一位勤劳、朴实、善解人意的乡村姑娘。在知青返城的大潮中,田螺姑娘知道已留不住城里小伙子的心了。临走前,她帮他收拾好行李,他在她家吃了最后一顿饭。刘家奇和一同回城的知青坐上拖拉机时,田螺姑娘哭得很伤心。对刘家奇和田螺姑娘来说,那一段爱情是刻骨铭心的。上海电视台拍摄的另外一部反映上海知青命运的纪录片《难言黑土情》,同样讲述了知青戴建国与当地姑娘小凤的凄美爱情故事。戴建国17 岁到黑龙江,知青返城时,戴建国还没有结婚,他本可以跟着返城大军一起回到故乡上海,但是他却留了下来,并有了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妻子小凤。后来上海的老父亲病重,为照看父亲,戴建国携家返沪。戴建国与小凤之间的动人爱情,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弘扬难能可贵的“知青精神”

知青的岁月是一首歌,是一首时代的交响曲,它穿过历史,越过时空,回荡在碧水蓝天,回荡在广袤的大地,回荡在一代人的心灵深处。知青纪录片的意义就在于深刻揭示了广大知识青年用青春、热血和汗水,铸就了难能可贵的“知青精神”。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 在广大知青身上,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纪录片《曾经草原》第9集“网聚爱心”,主要讲述了以承明为首的上海知青的草原往事和互相关心、抱团取暖的故事。承明在知青中乃至全国都很有名,他和自己身上的绝症作不屈斗争,奉献大爱于贫困山区失学孩童,捐建了多所希望小学,感动了他工作所在地——深圳,感动了知青战友们。他点燃的爱心火炬给不少处于困境中的知青带来了温暖和希望。纪录片《曾经草原》介绍了当年的上海知青,为了草原的兴旺,内蒙古的崛起,仍在不知疲倦的奔波,其中的上海知青胡庚泉、沈炜敏等都是这样的热心人。他们有的为了解决草原的沙化,自费从美国引进固沙剂做试验;有的传递信息,为内蒙古招商引资。知青们用感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弹奏出了一曲动人的大爱强音。

2.追赶时代的创业力量。知青纪录片充分表现了广大知青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争当创业的时代先锋,创造出新的辉煌业绩,成为追赶时代的创业力量。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拍摄的2 集纪录片《老知青的新天地》讲述了一个年届六十的上海老知青徐桔桔的故事。为了43年前插队落户的乡村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2012年初,徐桔桔与北京女知青贾爱春一起,重返第二故乡黑龙江逊克县山河村,创办起山河村种植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们不仅改变了山河村的村容村貌,而且调整了种植结构,在大旱之年夺得了丰收。以土地入股的村民在2012年年终,欢天喜地领取了丰收的红利。再如2 集纪录片《北京知青1998》介绍了曾经在山西省大宁县插队的北京知青刘琪泉、程炜,重新回到大宁县,为当地居民搞扶贫工作。他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小尾寒羊、绒山羊的养殖,使大宁县的金疙瘩村和榆村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青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新创业,丰富了知青精神的内涵。

3.不畏劳苦的坚韧品质。知青纪录片展示了广大知青不畏劳苦的坚韧品质。如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上海故事》栏目播出的纪录片《北大荒的上海知青》介绍了上海首批奔赴黑龙江军垦农场的知青们养军马的故事。从来没有与马打过交道的知青们学会了骑马、牧马,他们克服了北疆的严寒和生活的磨难,通过自身的刻苦学习和付出,最终成了当地出色的牧马人。深圳华影瑞禾传媒拍摄的纪录片《吊罗山的知青们》是一部反映当年海南吊罗山知青点的知青们生活的纪录片,纪录了知青们真实、淳朴的生活。该片以表现当年知青在艰苦条件下的工作生活和喜怒哀乐为主线,透过这个去探寻知青们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提炼出支撑当年知青们扎根林区、不畏艰苦、勇于奉献的精神力量,这也是知青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岁月如歌。经历了上山下乡的艰苦磨砺,知青们在农村时的辛苦和艰难化作了回城后人生打拼的一种动力,使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各行各业中脱颖而出。知青纪录片体现了广大知青直面困难、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在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正如纪录片《曾经草原》中知青们说的那样:回城后坚韧不拔的拼博精神来自于当年在草原艰苦环境下的锻炼。上山下乡的经历在每个知青的生命中,都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知青纪录片不仅让今天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辈的成长历程,而且也直接地传播和弘扬了难能可贵的“知青精神”。

猜你喜欢

知青纪录片草原
讲解《草原图》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难忘知青岁月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可可托海的草原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