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广播主持人的应对

2013-11-21揭婷

声屏世界 2013年12期
关键词:类型化传统媒体主持人

揭婷

如今,许多广播频率朝着类型化广播方向发展。类型化广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每个频率的定位清晰,节目类型和框架固定,节目编排呈线性化、碎片化和类型化,广播主持人必须在一定频道定位主框架内主持节目。这个大节目框架整体风格统一,编排层次统一、内容结构统一,主持人如何在其中发挥个人特点,是广播主持人面对线性化节目体系的一个新课题。表面上看主持人说话的自由度降低了,展示个人魅力的平台缩小了,因此很多主持人感到不适应,有失落感。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节目体系对于主持人的要求更高了,它需要字字在点、句句到位。需要将话语风格与播出内容、音乐类型、节目节奏乃至频道定位融为一体。因此,主持人只有对频道的定位有深度的理解,对受众的需求有精准的把握,才能做到“求大同、存小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节目的语言表达更具有连贯性。

听广播的人往往被称为“受众”,这是个含有被动语境的词。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每个人都成为了“自媒体”。在传统媒体中,传者的主动性、能动性显而易见,但信息接受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和重要性往往在媒介的强势影响下显得很微弱。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受众角色慢慢受到关注,其主体地位为人们所重视。受众已经不再被动接受主持人传播的信息,他们对于媒体的作用是双向的,互为作用的,那种所谓的专家型、说教型的主持人状态已经不适合当下的受众。因此,面对新媒体传播环境带来的这种变化,广播节目主持人应该成为各方面的协调者,不仅要放下身段,更要以平等亲和的状态与受众分享、共享,节目主持人与受众之间要取长补短、互添精彩。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由于受众接受新闻的主动性大大加强,受众往往喜欢对新闻和时事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作为广播主持人,必须实现观念的转变,有时候在节目中甚至需要担当“听众”的角色。长期以来,广播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代表党和政府的声音。但是传播需要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既要政府自上而下的声音,又要有受众自下而上的反馈。因此,在节目中讲述的主体已经不再仅仅是主持人,还有被邀请的嘉宾或受众,主持人只确定话题及掌控节目走向。节目中,主持人需要认真完成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这是一个极具转型意义的变化。主持人作为倾听者,倾听来自嘉宾的声音,来自社会的声音,这种听者的姿态有别于以往的主持人“讲述者”的角色。

当然,主持人的“倾听”不同于受众的“倾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启发。启发嘉宾、受众讲述不同观点。能不能有思想的火花,这是引导的艺术,真正掌握了这门艺术,“主持”的概念才真正显现,主持人看似没有出现太多声音,其实驾驭了整个节目。另外。主持人在调动的同时,还需要“激活”。激发嘉宾和受众的参与情绪,主持人不单单是机械的串联,而是需要用智慧的方式、幽默的语言对于嘉宾和受众的观点进行分析判断。对于或赞成或批判的观点,主持人不能过于褒贬,而是去化解这些尴尬或被动。用大家都能接收的方式,激发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把他们融汇在节目中。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自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不过,目前制约中国自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人信用体系建立的不完善。媒体最基本的公信和责任作为自媒体无法得到完全保证,难以担此大任。而网络诚信、公信力同样成为自媒体难以匹敌传统媒体的硬伤。广播节目主持人在使用自媒体海量信息时,既要在节目中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又要甄别信息的真伪,要将信息挑选、重组,将广播的平台延伸,让节目互动的方式多元化,使广播与自媒体优化结合、相得益彰。

媒体在发展,生活在进步,每天可能都有不知名的事物闯进我们的视野。广播主持人在快节奏的媒体环境中要顺势而变,始终在受众的耳边缔造有新鲜活力的听觉世界。

猜你喜欢

类型化传统媒体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