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证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路径及瓶颈:以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为例
2013-11-21李勇程前
李 勇 程 前
网络媒体的繁荣发展,特别是微博的出现,社会舆论开始由传统媒体一元主导到如今的多元共存,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危害也开始凸显。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将整个社会淹没在舆论洪流之中,面对真假莫辨的各种信息,公众无从招架。而网络上的各类传言,小则影响认知,大则扰乱社会,因此媒体上针对网络传言的“求证”应运而生。
在此背景下,央视财经频道今年4月底开播了大型互动求证节目《是真的吗》。该节目以“互动求真”为己任,旨在对网络流言进行专业验证与权威实验,为受众探求真相。节目开播后收视率稳居频道前列,获得持续好评。不过作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求证电视节目,《是真的吗》与早在纸媒上出现的“求证新闻”是否相同,以及该节目发展中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求证节目”与“求证新闻”的渊源和差异
实际上,自从现代新闻出现开始,新闻事业就天生具有了追求事实真相的功能,求证性的新闻在现代报业诞生之初便出现了。作为“求证新闻”,主要可以分为两种:“辟谣”和“揭露”。“辟谣”解释为:说明事实真相,驳斥谣言;而“揭露”则为:揭发隐蔽的事,使之暴露。事实上,当今的“求证新闻”不外乎是对某种流言、传闻或谣言,通过新闻采访的方式还原事实真相,驳斥其不实之处,同时也对隐匿于某些传言中的问题、罪恶用新闻调查的方式进行无情的揭露,并公之于众。如《焦点访谈》等调查类新闻节目,是求证新闻的最早形式。
到了网络时代,“用户自产内容”没有经过核实的通过微博、博客、社交网站、即时通讯、视频分享等传播渠道上传到网络空间。在这种方便了信息传播,但流言、谣言的产生却是零成本的媒体模式下,“求证新闻”显得如此的有必要。2011年1月2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推出全新栏目《求证》,旨在针对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对各类争议新闻、疑点事件进行探寻,力求通过严谨核实与深入调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回应关切,阻击谣传”“帮助公众辨真伪、明是非”。①在此之后,各地报纸纷纷设置调查求证类板块,推出自己的“求证新闻”。除了纸媒,一些电视媒体也开始开发“求证新闻”节目,如湖南卫视在2012年7月开播了《新闻大求真》,一些地方电视台也开播了求真求证类节目。
在互联网大发展和“求证新闻”大量出现的影响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于2013年4月推出了全新求证类电视节目《是真的吗》。该节目在其官网的《栏目介绍》中的介绍是,“节目首创网台联动的全新方式,携手电视观众与广大网友,通过各大新媒体共同互动求真,对网络流言进行专业验证与权威实验,为国人探求真相。”从这段介绍中可以看出,《是真的吗》传承了“求证新闻”节目的特点,即对互联网上流传的具有争议性的信息进行验证,还原事实真相。然而,该节目与“求证新闻”有很大不同,“每期节目由脱口秀、真相视频调查、现场真假实验、嘉宾猜真假游戏环节等构成,将新闻调查与综艺娱乐、脱口秀元素相结合,用最幽默的语言讲述最严肃的事件”。从这段介绍还可以看出,《是真的吗》就节目形式而言属于文艺节目,就播出内容来看生活服务类居多。因此,该节目不能被叫做“求证新闻”节目,而只能是“求证节目”。但是不可否认,《是真的吗》脱胎于“求证新闻”,同时又别具一格。
娱乐化节目呈现与严肃叙事模式的融合关系
在央视财经频道官网上,《是真的吗》栏目介绍中涉及到几个关键词:互动、脱口秀、游戏。显然,该节目是以娱乐节目的样式呈现。节目过程中,主持人黄西所讲的美式幽默段子,现场嘉宾猜真假的游戏以及主持人与现场嘉宾、观众的互动交流,采用的都是娱乐化的叙事模式,所以整个节目是一个典型的娱乐大众的电视节目。
然而,《是真的吗》又不单纯是一个娱乐节目。作为求证类电视节目,节目对网络传闻的求真求证过程必须严谨、真实,对传闻的调查过程必须负责,正如节目宗旨所言“用最幽默的语言讲述最严肃的事”。因此,在对传言调查的呈现,节目采用了严肃的新闻调查叙事模式,用新闻语言展现求证过程,确保调查过程的准确性和节目内容的高质量,也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调查节目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可信性。
通常情况下,节目娱乐性与严肃性是相互排斥对立的,娱乐化的结构很难将严肃性的内容融入其中,不过《是真的吗》节目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虽然到目前为止,《是真的吗》节目依然存在内容不够丰富、调查过程存瑕疵等问题,但是其将娱乐形式和严肃内容的结合,娱乐化节目呈现与严肃叙事手段的融合使该节目颇具创意。这种创新不仅能带动电视产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体现节目的社会价值。
调查性求证过程中的伦理关系与话语权失衡
新闻伦理是新闻从业者应该明了的职业知识,“新闻传媒需要明晰自身的职业定位,厘清职业边界、确立职业的理念,熟悉基本的工作规范。”②它以确保新闻真实准确及时传播的道德体系为主干内容,也包含了各个社会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个性化或变动性内容,是一个多层次的职业道德体系。③与调查性新闻报道一样,求证节目也必须遵循新闻传媒的相关伦理准则。
7月20日播出的《是真的吗》节目对“快餐店冰块细菌含量会比马桶水还多”的传闻进行了求证调查,然而这一调查却在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议。此前,英国《每日邮报》做过类似报道,据此,《是真的吗》真相调查小组也将肯德基、麦当劳、真功夫等几家快餐店的冰块细菌含量进行了取样调查。经过权威实验发现,所取样本冰块菌落总数超过国家标准。节目播出后受到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但同时有专业人士提出异议,认为节目组调查不专业,采样过程不严谨,因此调查结果也不能算准确,有严重误导观众之嫌。
面对质疑,节目组并未正面回应,显示出掌握话语权的优越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调查快餐企业屈于央视有天然的权威,不敢针锋相对回应调查,而只能委曲求全发表声明妥协处理;二是当公众对调查结论发出质疑时,节目组既没有针对质疑给出合理的解释,更不对调查过程进行反思,只在官方微博上进行了轻描淡写的回应,这与公众质疑要求相去甚远。
节目编排模式化与栏目可持续发展间的博弈
《是真的吗》从开播到现在经过数月的发展,节目已经逐渐成型。主持人黄西的美式脱口秀贯穿整个节目,为节目增添了很多乐趣。节目的编排基本格局为“开场秀+视频调查+现场试验+我相信+有说法”,每期基本相同。这种杂志化的节目编排,脱口秀、调查视频、现场试验相互穿插,结构紧凑凝练,内容有序地组合在一起,有利于观看体验。但是这个节目要想长期保持较高的收视率,获得可持续发展,有些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作为节目的主导者,主持人黄西虽然在幽默搞笑方面功底深厚,也为节目增色不少,但他却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优秀主持人。因此,在节目中,黄西表现出主持模式的固化、串联词的趋同化、肢体语言僵硬、普通话发音不标准等问题,影响传播效果。如每期节目结尾部分《黄西·有话说》板块中,黄西都是以相同的话语开始“有些网友在网上问我一些问题,我的态度是:绝不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每期节目使用相同言辞,容易导致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失去新鲜感。还有,作为一档调查求证类节目,在调查得出真假结果后内容戛然而止,如果主持人能像西方脱口秀节目一样针对问题做出适当的评论,那么这个节目就不仅是提供事实,同时也能提供观点,引导观众认识问题,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目前这方面是有欠缺的。
其次,《是真的吗》在内容方面也有缺憾。一是节目内容定位方面相对保守,仅仅是将网络传言作为自己的调查对象。这使得《是真的吗》专注一些生活化问题,缺少社会影响力。二是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有猎奇倾向。以7月27日播出的视频调查“南京地铁新街口站是否有26 个出入口”为例。通过调查发现,新街口站总共有24 个出入口,但是在调查视频中人们也可以看到,因为有完善的出入口标识,数量众多的出入口并没有给当地群众出行造成不便,也没有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因此,这个调查的目的除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别无其他,这种内容选择上的猎奇倾向应引起警惕。
作为新开发节目,《是真的吗》虽然还有不足,但它是一个好节目。与全国各大卫视屏幕上活跃的娱乐节目不同,该节目内容具有“三贴近”特性和重要的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当前的信息化社会,需要具有求证精神和公共服务精神的电视节目,来对应网络世界中的各种流言,并给予证实或澄清,给公众带来快乐和服务。
注释:
①《求证〈开栏的话〉》,《人民日报》第四版,2011年1月27日。
②陈力丹,王辰瑶,季为民著:《艰难的新闻自律——我国新闻职业规范的田野观察/深度访谈/理论分析》,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序言第2 页。
③王贺新:《新闻伦理、 职业道德与规范研究的知识地图》,《新闻大学》,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