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电视文化传播中的“东盟现象”背景研究
2013-11-21李雨思
□文/李雨思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与东南亚各国逐渐实现关系正常化,21世纪开始,我国与东南亚联盟进行正式对话。长期以来,我国对周边国家秉持睦邻友好政策,采用各种文艺作品进行国家形象宣传。作品中撇除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重点突出人性的真善美,广为宣传中国人民勤劳善良、爱好和平的民族性,展开怀抱期待与周边国家进行平等交往,并且从物质上协助东南亚国家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自2000年起我国实行的文化外交“走出去”战略以来,广西电视媒体以各种方式向周边国家进行亲善交流,在交流中为今后的“东盟现象”诞生奠定基础,同时能为从广西走进东盟各国电视荧幕创造必要前提。
2002年11月,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第六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共同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同年广西电视台面向东盟的栏目《风起南方》开播,“东盟现象”在自贸区建设带动下不断发展。在形势和政策的鼓舞下,最近十年来中国面向东南亚进行电视传播中节目样式逐渐增多,除电视剧仍保持增幅之外,电视综艺节目等电视文艺作品也逐年加强,广西的电视荧幕里出现了《连线东盟》、《风情东南亚》晚会等专门面向东盟的节目,东盟元素也逐渐出现在新闻报道、专题栏目、综艺娱乐等多种电视节目类型里。在这种情况下,对“东盟现象”的产生背景做具体研究和分析,对广西电视节目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一、“东盟现象”的地理背景
东南亚各国与广西都是近邻,或者隔海相望、或者山水相连。陆路与海路间完善发达的交通路线为广西电视工作者在东盟各国实地进行取材、拍摄、采访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使得“东盟现象”在广西产生具备了地理优势。
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二世纪,东南亚地区发生民族迁徙浪潮,这次民族迁徙的浪潮是由亚洲东部的中国和中南半岛,向南洋群岛移动。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继续向东南亚地区的迁徙没有停止,形成了壮、傣、布依、苗等十六个少数民族跨境在三千五百多公里长的中国与东南亚接壤的两侧上而居。(《中华文化通志:第10典<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王介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页)据中国史籍记载,最迟在公元三世纪前后,中国就与东南亚国家开始了长期交往,至明朝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五年(1430)这二十五年间,郑和率领大船队多次出港,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苏丹、东帝汶、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曾多次停泊与访问,至今这些国家还有“郑和崇拜”的文化现象,流传的传说、话本、绘本版本众多且各具特色;今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北部湾就凭借其漫长的海岸钱、多处大型深水不冻港湾,逐渐成为中国大陆、中南半岛与东南亚诸岛国贸易人员往来的“一日区”,为广西与东盟各国开展文明交流奠定了前提。
二、“东盟现象”的文化背景
东南亚现有华人华侨2000多万,是世界华侨较集中、人数较多的地区之一。广西作为中国的第三大侨乡,大部分华侨即分布在此,广西的多个民族与中南半岛多个国家的多个民族还存在有民族史上的亲缘关系,使得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文化交流这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和长期沉淀的共融性,如壮语和泰语同属一个语支(侗台语族台语支)。语法基本相同,词汇尤其是基本词汇亦然,体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借助与东南亚的地缘相近,开展了大量投资、贸易文化科技交流,或者开展探亲、寻根之旅,华人华侨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来往中起到了不可分割的桥梁作用,为中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文化“软实力”。
约瑟夫·奈在《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中提出,软实力是相对于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等硬实力而言、能够促使他人改变立场的力量,“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达到了他想达到的目的,可能是因为别的国家想追随他,崇尚他的价值观,学习他的榜样,渴望达到他所达到的繁荣和开放程度。在这个意义上,在国际政治中制定纲领计划和吸引其他国家,与通过威胁使用军事力量和经济手段迫使他们改变立场一样重要。这种力量——能让其他人做你想让他做的事,我称之为软实力。它强调与人们合作而不是强迫人们服从你的意志。”(《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约瑟夫·奈著,郑志国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9页)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往中存在大量的“软实力”例证,东南亚华侨的“软实力”在文化方面尤其突出:现代柬埔寨语里夹杂着大量的潮州话词汇,近代泰国作家曾把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译成泰语,中国的武侠小说大大影响了越南武侠小说的创作和发展,老挝著名诗人宋西·德沙坎布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诗歌,越南出版社翻译过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东南亚华文传媒不仅在当地华人社会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在当地的主流社会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如泰国的《世界日报》、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等,这些华文媒体近年来普遍增加了对包括广西在内的中国各地的新闻报道,增加版面和报道的深度力度。还有一些是华侨华人的个人渠道、华文教育及华人精英的著述和演讲,推动着广西与东南亚经济文化交流。“他们比起其他地方的华侨,更多地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特色,如‘同乡会’‘同姓会’等,也更多的保留了中国传统‘和谐’的价值观和华商的经营发展模式。”(陈奕平:《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广东软实力:思路与建议》,载《华侨与华人》2010年1期)文化认同感增加了广西人民与东盟人民交流的深度,扩大了来往的广度,是“东盟现象”能够顺利推广的根本原因。
三、“东盟现象”的经济背景
中国—东盟文化合作发展在我国“走出去”的战略部署中颇具成果,依靠着的正是中国与东盟各项经济合作计划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发展,直接催化了“东盟现象”的诞生,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在资讯、知识、服务、娱乐等各个方面的需求量伴随着经济发展而迅速扩大。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如期建成后,形成了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和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自由贸易区,该区作为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双方经贸高增长效应已开始显现。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降至0.1%,双方93%的产品贸易关税已降为零。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投资已涵盖到农业、制造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从旅游方面看,东盟十国均已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首站赴东盟旅游的人数从2003年的191万人增长至2009年的450万人。(马#:《中国和东盟互联互通的意义、成就及前景——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载《国际展望》2011年2期)现实证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双赢。
广西对东盟贸易呈现加速增长的势态尤为突出,伴随着南宁-新加坡陆路运输通道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桥头堡作用日益凸现。作为与东盟拥有接壤优势的省份,广西正在积极的争取占领东盟这一对外的窗口,在经济大力发展的情况下推动本地区的文化产业的整体开放,双方人员互访不断,组团演出、实景演出、电视电影拍摄和大型跨境采访活动层出不穷。可以说,“东盟现象”的诞生并非是某家电视台的创举,而是在国家政策的因势利导之下,省级电视台充分意识到面向东盟的电视文化大有文章可做,便积极发挥主观创造力为政策宣传服务、提升本台国际竞争力、扩容自身节目内涵的自发行为。“东盟现象”首先就具备了起步快速、投入及时的良性竞争特点,是政策有效指导作用的鲜明体现。
四、“东盟现象”的时势背景
2003年10月,国家宣布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五年间,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的区位优势也日益突出。为了大力繁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文化交流建设,共建高水平高层次的东南亚文化合作平台,东盟十国与中国在南宁共同签署《2005年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2006南宁宣言》、《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互动计划》,这是2000年至今我国实行“走出去”工程以来在东南亚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成果,得到文化部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东盟相关文化产业正沿着规划路线,在国际交流、文化会展、文化出口等方面大力发展,尤其在电视媒体领域进入了一个双方交流的全新篇章,电视交流已经成为不同文明展开对话、推动文化多元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在具有了面向东盟的优势地位后,广西对待自己的文化交流输出做出了比较清晰和清醒的定位,抓住地缘优势、人文优势、经济区位优势这几个方面,抓住国家战略发展时机,稳稳立足于国家“南下发展”的最前沿。“中国(特别是广西)与东盟各国的具有的那文化(稻作文化)、儒佛文化和华人文化,具有中国与东盟多国共具的文化认同理念,蕴藏了巨大的文化产业资源,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石。”(李建平:《文化认同理念与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发展》,载《2009年广西文化发展报告》,广西人民出版社,191页)
广西在文化背景、创作题材、市场基础、合作实践等电视文化运作上已颇有渊源,与东南亚国家间存在许多有利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广西与越南国家电视台合作拍摄的电视剧《诱人的沙糕》就得到越南国内的好评,反复播出影响极大;2010年在数字电视信号INTV播出的马兰西亚电视剧《小娘惹》(意为在马来西亚生活的华裔女性),虽然安排在深夜播出,但收视率依然看好。共有的华人文化使得中国与东南亚人民都能对宗族文化产生认同,中国南方与东南亚的稻作文化使人民对家园有共同的深沉依恋、对故乡有异常坚持的向往。这些相通的文化搭建了影视作品的认同平台,历史、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密切关系。
在地理、文化、经济、时势的支持下,“东盟现象”在广西电视文化传播中繁荣并不是偶然,具有了它的历史必然性。广西文化在东盟舞台上频频亮相,主动以品牌形象参加东盟各国的电视文化活动,从而扩展广西与周边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东盟现象”显示出广西利用区位优势、借助文化传统,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双方的交流合作,致力于区域性的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成为广西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