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

2013-11-21罗瑛

电影评介 2013年10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影视价值观

□文/罗瑛

经济发展、时代变革后的今天,大学生们依然在校园里完成他们的学业,他们的大学生涯同过去一样还是远离着工厂和农场,但是随着社会空间的多元增长,他们离不开商业的城市,传媒的大众化,以及消费主义的急速扩张。“单个‘社会’的一致性因此遭到破坏,正如全球性的社会关心正在改变传统的时空观念一样。社会学分析被迫走向全球化,以研究人员、数据、影像和资本的流动怎样塑造新的社会形态。这种由新媒介所强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融合,正是后现代社会的标志。”(《后现代性》,大卫·莱昂著,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5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媒介铺天盖地渗透着社会交往,也覆盖了大学校园。

影视传媒在强大的技术和传播优势下,以其民主、宽容、亲切平等的姿态融入人们的生活,尤其通过网络传播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们。每年中国大陆都要生产几百部电影电视剧,铺天盖地地抢夺大众眼球。如果加上美国片、韩国片、香港片、台湾片等其他国家或地区引进的影视片,可以说,影视已经占据了人们视觉娱乐文化的主要地位。而流行影视经过观众大浪淘沙而逐渐普及,不但引起大众广泛兴趣,还会使一部分本来不感兴趣的观众被动地参与。无论网络、杂志、报刊或者其它可供阅读的媒介,都会将流行带到广大人群中。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新潮又固定的群体,集体性居住于学校宿舍中,各种流行文化从中最为快速地进行传播。

流行影视首先是商业社会中的一种工业生产,以消费和娱乐为目的。消费和娱乐对象是大众,在不断地复制、普及和传播过程中,流行影视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消费和娱乐,其同时是社会缩影的展示,是需求和欲望的呈现,是理想与现实的表达。大学生处在消费与娱乐的包围之中,大部分同学在课余时间都会通过网络或其它方式来缓解学业或就业压力。据笔者统计,67%以上的学生会留意最近上映或播放的影视剧,而剩下33%的学生则会在影视片已经广泛流行后,受朋友或同学的影响了解到是什么在流行。影视集图文声视于一体,在轻松和娱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将其中的意识形态、思想品行、伦理道德、价值观……等一系列属于大学生德育范畴的内容,传播到学生的心中,从而影响他们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生活观、劳动观等的塑造和培育。

一、流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培养有崇高理想和正确信念的人,才会有社会的良好公民,也才会使一个公民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以理想信念为精神支柱和成功动力。理想信念的缺失,意味着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坚定的目标和方向。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是为社会承担责任的开始。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源于学校和家庭教育,更多的依赖于社会大环境的教育。意识形态化的教育不一定最受学生欢迎,但潜藏于社会传媒中的教育却离学生最近。

影视与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有着天然的联系,许多影视作品的前身便是文学作品。好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世世代代地吸引着人,感染着人,熏陶着人。好的影视片也一样,会在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和印象。影视作品的形象、语言、声音都是直观的,无需经过再思考和再想象的加工,也因此更有视听冲击力和表达感染力。同样,易复制性和易传播性,使得影视文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迅速的在受众中引起反响。

主流意识形态导向的影视,是对大众进行宣扬主流价值观的普通方式,其中包含着国家、民族、政治等宏大叙事元素,虽然题材有限,但整个社会从中接受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远比娱乐性要多。随着社会价值多元和社会发展,人们对于各种思想的宽容度逐渐提高,在各种漂浮着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信念之中,还潜藏着稳定的价值观和思想倾向,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善与恶,是与非,都能在大部分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体现出来。但随着文学与影视的大众化、传媒化、市场化,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被解构,精英意识越来越淡薄,国家、民族概念日益隐退,以宣泄和释放为目的之娱乐全民时代的来临,导致包括影视在内的文艺作品日趋庸俗、媚俗,远离崇高和庄重。大学生作为影视文化传播的一个稳定且巨大的群体,深处在网络、影视等传媒的包围中,很难能保持着高度的思想自觉和价值观自觉性。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影视,通常宣扬资本主义的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仅限于高科技及发达经济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而中国价值观则一直以实现群体利益为基础的目标引导,同时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这些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价值观调研数据显示,每一代正在进入成年期的青年都比上一代更倾向于注重后唯物主义的而非唯物主义的价值观。……后工业时代的经济持续繁荣特征是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它促使(或允许)个人不再那样多地关心经济保障、国家安全等唯物主义目标,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后唯物主义目标的关注上。”(《教育社会学》,丹尼尔·U·莱文、瑞依娜·F·莱文著,郭峰、黄雯、郭菲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51页)后唯物主义关注的是个人的满足感、幸福感,以及对政治和公众领导不信任相关的玩世不恭等等。中国影视在模仿西方大片时,也逐渐淡化了国家意识,淡化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想和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正受到来自不同文化方向的冲击和削弱。

二、流行影视文化与大学生道德品质塑造

中国传统的良好道德品质是指儒家所要求的仁义孝悌礼智信上的修养,在今天则是个体心智、思想情感和社会公德内外呼应的和谐,能够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同时促进个体和社会共同发展的一种人格模式。在西方,理论上多倾向于以美德为内在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种东西的美好德性都是既使这个东西处于良好的状态中,又使这个东西的运行工作做得很好。那么如果人有了美好的道德品质,就是自身处于完善状态,在社会中能发挥最有利的作用,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达到和谐有益的目的。

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虽不代表其一生的道德素养程度,却是人的一生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塑造阶段。在大学这个充满成长叛逆和激情过剩的阶段,他们不像中小学那样能够忍受说教,也不像上一代那样深受意识形态典范道德的影响。资讯极度发达,海量信息无处不在,使他们越来越远离传统经典文艺作品,却越来越亲近影视网络。但当代影视早已走下脱俗的神坛,奔向媚俗的大道。“当代电影的后现代特征从整体上可以描述为,深度模式的削平、作品含义的不确定性、精神分裂性、无可奈何的失落感等,在具体表现中,主要有消解崇高性,表述结构的零散化、故事的决定论色彩,表述方式的游戏化,对欲望的宽容五个方面。这些特点,就像一种精神或思想的酵母一样在不断地浸透到当代电影作品之中,并不断地蔓延和发酵。”(《当代电影美学体系》,王志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03页)在这类作品中,道德追问渐渐丧失,代之而起的是承认各种各样价值观、道德观存在的合法和合理性,各种各样的道德价值观念之间无所谓对错,观众按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

好的影视作品和好的文学艺术作品一样,无论多么荒诞多么戏剧化,都应当关注人的心灵、价值、道德信仰及对生活的正确信念,寻找人在社会中不断反思和不断进步的意义,并且把道德看作人性提升和完善的必要。好的作品教会人们诚信、勇敢和责任,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教会人们热爱家庭热爱国家和民族。一些影视作品却因一味追求陌生化效果,题材越来越冷僻古怪,思想也越来越狭窄,没有道德尺度或道德判断丧失,对私人领域的侵犯甚至都不看作缺乏社会尊重,而仅为满足观众猎奇好玩心理。

大学生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尚未经历社会中各种道德价值观的高低利弊,他们会误以为影视作品就是社会的翻版,影视作品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立场、社会态度和社会意识。好莱坞影视片,香港影视片,韩国流行片……包括大陆作品,充满着香车美女,华服美酒,纸醉金迷或者暴力、阴暗的场景,太多作品中宣扬自我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张扬欲望,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缺乏道德基础。魔幻、玄幻和穿越作品的流行,造就一股似神非人的潮流,角色的所作所为均可以超脱一切社会道德规范,不再告诉观众,通过什么方式满足欲望才是正当的,什么是安身立命之本,不再关注人的心灵、道德、信仰与生活的意义,展现的只是无节制的狂欢。这样的作品,容易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道德信念缺乏信心,面对道德冲突充满无力感,也无法进行自我教育去解决道德问题和道德困惑。

三、流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劳动观、生活观的影响

有不少影评人认为,当代影视作品的许多内容展示了我们时代的精神贫困,但这种精神贫困决不是影视作品造成的,而是社会造成的,是社会体制转型、经济变革和全球经济文化不断冲突不断相互影响造成的。如果说道德危机和心理焦虑是当今人们承认的普遍现象,那么生活观的审美缺失和劳动观误导,也正渐渐入侵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里。

有些影视之所以迅速流行,与其契合了人们的广泛心理和生活状态有关,有些影视的流行,则是满足了人们在道德伦理和审美上的精神需求,使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获得一些慰藉,一些温暖,或者能够感到挫败的鼓励,承担的勇气,从而坚定正确的生活观和劳动观。而有些影视的流行,则是引导人们追寻新奇古怪,颠覆传统,逆转审美趣味,挑战人们视觉感受,并通过高科技手段,使人们的心理和知觉体验达到无以复加的极限。在这当中,欲望、拜金、暴力、血腥、恐惧、另类生活、扭曲的人性无不被夸大到难以言喻的境地。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是接触所有影视传媒的先锋,他们被迷惑得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什么是美好的生活?通过何种劳动方式来获得美好生活?这不仅仅是教育者要思考的问题,这同时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反思和有所导向的问题。社会的发展使得个体化和全球化不断增长,人们期望能够自主和自我实现自己的生活,可是,“如今,生活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物质世界的生活,没有什么榜样去参照。每个人都要独立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形势处理不当所带来的损失。”(《教育人类学》,克里斯托夫·武尔夫著,张志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164页)对生活方式或劳动方式的干涉,往往会导致对个体选择自由的侵犯,于是个体对生活和劳动方式的选择和追求,社会宽容地让其归于私人领域。大学生是即将走上社会的劳动者,他们对劳动的认知和对生活观的认知,决定着他们的方向。

影视传媒的确宣扬美的生活,但是在今天,更宣扬一种纯粹属于外表美的生活,美容、整容业如此发达,一张毫无瑕疵的脸和一具完美的身材在明星们疯狂的追求下,延伸到普通人的追求中,内在的善和健康的生活反而成为次要。由金钱和资本控制着的影视传媒,还专门针对大学生进行各种选秀活动。一夜成名的明星们,风光无限地拥有普通人遥不可及的财富,生活在鲜花与聚光灯下,或者灰姑娘嫁个有钱人,就能一劳永逸地生活,这样的故事总在偶像剧中不断上演。于是大学生们不再埋头象牙塔中的勤耕奋读,不少学生从单纯追星到热衷于一夜成名,最后到不惜一切嫁或娶个有钱人,这绝不是劳动生活观念审美退化的一小步。辛勤劳动不再是美德,少劳动多获得的愿望,已然成为一种风气。大学生求职难,毕业后生活不如意,不能说与这样的劳动观和生活观没有关系。

流行影视文化只是当代流行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大学生们日常接触最多的,其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只是社会环境在大学生德育上折射出来的一部分。德育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工作,高校德育工作者在面临大学生德育问题时,必须先提高自身道德自律,保持自身理想信念和审美能力的正确方向,才能辨别出什么是与国家民族发展相和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什么是与社会进步相一致的生活观和劳动观,从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引导学生,指引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影视价值观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我的价值观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