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第五代导演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2013-11-21王雯

电影评介 2013年10期
关键词:陈凯歌张艺谋艺术

□文/王雯

一、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初期发展与成就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第五代导演是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在年少时期,这批青年导演曾经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里,他们有的下过乡,有的曾经当过兵,或多或少都经受了“文革”十年浩劫的痛苦磨难,那是他们人生经验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接受专业知识训练,毕业后带着敢于创新的激情迈向了中国影坛。

中国第五代的导演们在影片中更多的探索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心理结构,电影拍摄手法更加敢于创新。由于这种思考是从历史的远处审视我们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创痛,其镜头影像就表现第五代导演他们为一种对于生活的远距离审视,一种客观冷静的艺术呈现,一种纪实中寓含表意、象征的艺术审美。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西方思潮的融入特别敏锐,在每一部影片中挖掘新的题材,从不同角度进行叙述。在选择题材、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镜头技巧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虽然第五代导演的人数不多,却给中国电影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值得骄傲的阶段。

中国第五代导演以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吴子牛、李少红、周晓文为代表。其中的作品:《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等影片运用的电影语言给人印象深刻,预示着中国新电影的开始,更令人自豪的是影片《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影片夺得了世界电影节的奖杯,其中《红高梁》获得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而《霸王别姬》则获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同时一些电影也连续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奖提名。

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时代的造就。第五代导演站在改革开放的端口,自然而然的会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融做出理性的判断,他们更注重于文化反思,面对中西文化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他们的影片也跟着思维主体在相应的变化。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二、第五代电影人的兴起

第五代电影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注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他们镜头下总有一些已经遗失的或走向没落的国粹,他们将这种无法衡量的的财富展现在世人面前,对电影的民族化做出了巨大地贡献。比如京腔、信天游、皮影戏、颠轿。(《中国电影史》,倪骏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167页)民俗的语言是一笔用不尽的财富。可见利用好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同时也是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第五代导演对电影的主观理解与较复杂的叙述,流露出对电影艺术的深层情结。

第五代导演们引领的被人熟知的民俗风,一些人称之为“新浪潮运动”,不过我们知道到达顶峰也就意味着开始下坡,任何事物在达到顶峰的时刻都会走下坡路,电影也是这样,第五代导演们在把新浪潮运动推向顶峰的一刻,也预示着第五代导演们电影的结束。(《中国第五代电影》,刘树生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2-3页)我们知道第五代导演中的执旗性人物陈凯歌、张艺谋,他们一直在主流意识与市场保持着联系,所以拍摄的影片随之变得世俗起来。在市场票房需求与大众欣赏需要多样化的同时,他们也不得不逐渐让步。

三、第五代导演的转变与电影市场商业化

通俗上来说电影就是一种娱乐商品。陈凯歌在美国经历了一年多的时光,最后他不得不承认了电影业的现实,放弃自己的初衷而作出让步。他拍摄的《霸王别姬》是他向票房迈进的一部电影。(《向你敞开心扉,影坛名人访谈录》,罗雪莹著,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288页)此部影片是香港作家李碧华所编剧的。影片讲述了程喋衣、段小楼等京剧演艺家一生的生活印记和演艺生涯。影片邀请了在大陆及港台地区同样都十分受欢迎的明星张国荣和巩俐。对于这一部影片,陈凯歌无奈地表示“我有许多导演朋友他们自身的修养和才华远远超出了所执导的影片,因为电影作为大众娱乐商品,观众需要的只是某个水准的东西,我们只能在商品化的边角谈一些所谓的艺术……”这句话表明陈凯歌本人经历了巨大的电影认识转折,也反映了中国第五代导演们创作的转折。

进入90年代末,第五代导演们好似在挣扎着,其中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荆轲刺秦王》、《我的父亲母亲》,或许还有稍许第五代影片的痕迹,但进入21世纪之后,第五代导演们所拍摄的影片几乎大部分是为迎合好莱坞与西方主流媒体而拍摄的商业大片了。我们知道从《英雄》到《十面埋伏》,从《无极》到《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影片全是依靠高科技支撑的影片,我们便体会到第五代导演们对艺术的追求已降到极点。(陈鹏:《国产大片能否拯救中国电影》,载《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12期,60页)这种趋势单从商业利润上看,第五代导演们无疑是成功的。但与他们的初衷相比,却又显得那样的单薄无力。

渐渐的电影好像变成只流行于视觉的消费品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影片不再是艺术品,而是仅仅具有着商业性的消费品。我们知道过去的谢晋模式达到顶端之后,同样也遭到了评判者的批判,而张艺谋的影片的颠覆并不是从说教到艺术这么简单,他是将影片中的艺术道路带上了娱乐道路,这是一条不可回头的道路。近几年从我国的电影市场就不难发现,我们的国家的国产影片逐渐的超越进口大片,占据着我国电影文化市场的主要位置,但人们不难发现,能够排在影片档期的电影80%都是娱乐片,只有20%的影片,甚至不到这一比例的影片都是一些文艺片。娱乐电影的档期一般都是一周甚至半个月到一个月,而文艺片只有可怜的三五天甚至只有两天,文艺片则只有较少的电影观众去购票欣赏。在这样一个以金钱衡量价值的时代,有哪些人能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不图名利只为梦想呢?而张艺谋这样看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曾经的他带给了国人太多的感动和泪水,而如今的形式不禁让人感到遗憾与叹息。

此外,第五代导演力图使本土文化和好莱坞等商业巨片接轨,所以在影片拍摄时,影片从内容到形式都模仿西方电影。随着电影文化融合的加深,对观众影响越来越大,高科技的电影场面吸引人们的眼球,本土化形式的电影更加不受观众的追捧。

四、第五代导演对电影发展的重要影响

虽然,第五代导演们从文化的引领者到影片的世俗化让人叹息,却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近期的喜剧电影《人在囧途》到《人再囧途之泰囧》再到《西游·降魔篇》,这些喜剧影片的票房在不断地刷新中国电影的票房记录,或许世俗的也未必不是好的,就像一位评论家说的:“无论如何,艺术没有理由绕开世俗,相反,艺术应当毫无反抗地混迹于世俗环境,还是在世俗环境中显示出卓尔不群的性格。”(塞尔日·罗西克:《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载《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12期,59页)中国电影需要有更多第五代导演们这样的新鲜血液,从中国第五代导演我们能清晰的看清楚中国电影发展的脉络,这种起起伏伏是发展的必经阶段,有发展总会有挫折。也许,比起张艺谋的游刃有余、陈凯歌的大气磅礴、冯小刚的雅俗共赏,第六代导演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给人们献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大片,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悄悄进入电影观众的视线,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影响着观众,影响着电影的发展。希望中国电影永远定格在第五代导演的辉煌阶段,也希望中国电影更加辉煌,新一代青年的导演能够再创辉煌新篇。

猜你喜欢

陈凯歌张艺谋艺术
陈凯歌不演假戏
雪地里的45分钟
女儿歌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纸的艺术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