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板上的厮杀

2013-11-21韦芳芳

剧影月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全曲楚军汉军

■韦芳芳

我十三岁弹奏《十面埋伏》,由于年龄小,阅历浅,虽弹此曲荣获一等奖,但对乐曲的理解仅限于模仿。现在,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再弹《十面埋伏》,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古战场上的人喊马嘶,短兵相接的场面就弹得更加生动逼真了,套用美国观众的半句称谓,文章的标题就叫《木板上的厮杀》吧。

《十面埋伏》是一首传统的北派琵琶大套武曲。据传它的前身叫《楚汉》,又称《十面》、《淮阴平楚》。流传于明代后期,它反映的是历史上楚汉相争,刘邦以《十面埋伏》之计全歼楚军的历史故事。曲谱初见于清代华秋苹(1818年)的《琵琶谱》,后流传版本很多,段落和标题也不尽相同,就李廷松传谱就有二十四段之多,人们今天演奏的《十面埋伏》,大多采用了著名国乐大师卫仲乐先生的传谱,共十三段,后又浓缩为九段: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这九段可归纳为三个部分,前五段是一个部分:战前准备;后三段为一个部分:垓下决战;最后为结局部分。

琵琶是我国特有的民族乐器之一,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易转调。低音粗犷低沉;中音明亮柔美;高音清脆坚实。表现力极为丰富。《十面埋伏》好像是专为琵琶量身定做的。乐曲在强烈的战鼓声中揭开了战争的序幕,用拂轮奏出擂鼓声和号角声,由慢渐快,渲染情绪,壮大声势,紧接着奏出一种富有特色的音调,犹如战斗的号角。第一小节自由反复的鼓声和第二三小节的号角声,这个号角音调在全曲多次出现,并以三通鼓、三通号、三通炮结束引子(军鼓、掌号、放炮等字样均为谱上注明)。在人们面前展现了古代战场的壮阔情景。第二段的《吹打》为主题呈现部分,主题为a、b两段,这个主题为进行曲的调式,琵琶用长轮的指法奏出气息宽广的旋律,并在强拍下衬托和音,如同唢呐的吹打乐,好像将军出场时前呼后拥的庄严威武的场面。着实威风。

点将、排阵、走队,是战前的调兵遣将,是汉军演习决战的宣誓。因此,音乐昂扬有力,鼓声、号角声,由慢渐快,呈现出大战前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

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这是《十面埋伏》的第二部分;也是该曲的主体所在,主要写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交战场面,音乐旋律多变,节奏紧凑;演奏上琵琶充分运用了扫、弹、轮、绞、滚、煞、并弦等多种手法,描写了战场上激烈的厮杀、拼搏,惊天动地,动人心弦。特别是九里山大战一段的呐喊,杀声震天,表现了汉军的勇猛进军,势如破竹,不可抵挡。把全曲推向高潮。

紧接“大战”,项王败阵,被围得水泄不通。在呐喊声中,琵琶又奏出了凄凉的“箫声”,这就是历史上的“四面楚歌’,虽笔墨不多,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重围中的楚军听到“箫声”,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无心恋战,军心动摇,队伍瓦解,汉军趁势攻击,楚军溃败。琵琶四弦一划,音乐戛然而止,结束全曲。

《十面埋伏》这首古代经典之作,自清代流传至今,之所以久演不衰,是该曲的魅力所在。用琵琶演奏《十面埋伏》非常贴切,琵琶的音量并不大,仅凭一个人的独奏,却奏出了这样大的气势!这样壮阔的场面!一个巨大的乐队也未必一定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琵琶的多种指法也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人们提到《十面埋伏》,就会想起琵琶;看到琵琶,就想到了《十面埋伏》。古今琵琶大家,从李廷松、卫仲乐、林石城至刘德海、杨靖、潘嫦青等,都是演奏《十面埋伏》的高手。《十面埋伏》不仅是他们的成名曲,更是他们的保留曲目。

我之所以喜欢琵琶,也与《十面埋伏》不无关系。

1.《王鹤轩琵琶谱》 王露编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12月)

2.《李廷松演奏谱》 李光祖整理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

3.中小学音乐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4月)

4.《中国音乐盛典》 李雪香主编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5.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0月)

猜你喜欢

全曲楚军汉军
萨拉萨蒂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艺术特征分析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庸国的灭亡
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
历史上最早的细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