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舞蹈一见钟情
2013-11-21刘婧雯
■刘婧雯
这个题目是我大学毕业那年,在北京欢乐谷观看演出之后的随笔,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找到一个更适合这篇文章的题目,既然是说热爱,那用“一见钟情”开始应该也比较恰当吧。古今中外有过多少篇关于舞蹈的文章啊?又有多少大师名人谈论过舞蹈这个主题啊?我又怎么能轻易地说舞蹈呢!这种冲动,让我自己也不禁一怔。但是社会飞速的发展,也给了我们这些初生牛犊一些表达浅见的机会,我十分感谢组织。
如果从踏入舞蹈行业开始算,我也真的不算“初生牛犊”了,十年的学习,三年多的工作,已然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许多感悟。一见钟情是很容易的事情,可是真的把这份爱坚守下来就要有持之以恒的能力了。小的时候虽说喜欢手舞足蹈,但却不懂个中内涵。到了大一些的时候懂了却不肯努力。工作了之后才真正热爱,但是想努力却已经晚了,并且有悔恨当初没有为之付出全部生命。这就是舞蹈的魅力吧,让人不间断地、越来越深入地热爱它。工作之后认识了很多喜欢跳舞却没能从事这一行的人,可是他们也都没有放弃对舞蹈的爱。所以接触了十多年舞蹈的自己,对舞蹈的感悟也时时刻刻都在变换着。那种从无到有,点滴汇聚的灵感,每天都在变。
舞蹈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纯粹的了,古时候人们只要有情感需要抒发就会想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给人们简单的节奏就会使舞蹈生动起来。现如今,观众更追求视觉效果的冲击,或者故事情节的跌宕。舞蹈慢慢变成了附带品,变成了一种表现形式。不知道该说进步了,还是退化了。作为舞蹈编导专业的我有时也总是迷茫的,时常不知道该呈现出怎样的作品。这是个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什么都要顺应市场需求。可是众口难调,怎样才能创造出大家喜爱又不脱离纯粹的舞蹈作品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在苏州,已经有昆曲、评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淀,舞蹈似乎是可有可无,甚至在书店、音像店想找一些关于舞蹈的资料都没有。而各个公司庆典活动也都开始启用自己单位的这些非舞蹈专业类的人员,舞蹈和专业舞蹈演员的发展是不是已经到了一个瓶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至少我希望是否定的。
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中国各个剧院团还是积极主动地在创作推出新型的舞蹈舞剧作品,每年都有很多专业的舞蹈比赛等着我们大展拳脚,许多舞蹈爱好者还需要我们专业的教学指导。所以我们绝对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能带给大众的绝对不只是欣赏时片刻的欢愉。我们绝对有资本、有资格深入人心,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正能量的作用。不同的作品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郑州歌舞团的《水月洛神》是视觉上美的享受,杨丽萍老师的《孔雀》是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上海歌舞团的《一起跳舞吧》是告诉大家舞蹈的力量大到可以治愈一切。苏州本土的芭蕾舞团推出的《西施》也是创作者对舞蹈艺术创新最好的表现,中国的文化配以西方舞蹈语汇,高调且新颖。而我们苏州歌舞剧院创作的舞剧《桃花坞》也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木刻年画是苏州本土技艺,手工艺的复杂繁琐使得学习它的人越来越少,然而艺术的高尚之处就是总会有人愿意倾尽全力去守护它。而《桃花坞》恰恰就是在用舞蹈的语汇表现这样一种情感,让人们通过欣赏舞蹈而了解艺术的根源,并深深迷恋。
作为舞蹈形象塑造者的我,就像背负着一种使命。如何从一些形象中体现或表达一些思想情感,在用舞蹈这一媒介传达给观众,又要观众想看,着实是个难题。舞蹈是用肢体语言代替嘴巴讲述事情,可是舞蹈又是抽象的,只能表达某种情绪,要想跟欣赏者产生共鸣并感染欣赏者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所以舞蹈已经不能纯粹的舞蹈了,这是发展,是传承基础上的发展,是必要且坚决的成长。
我的一见钟情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并且会一直深入下去。现在的我深深体会到,所谓舞蹈,就是时间积累的技巧;所谓舞蹈,就是泪水汗水串成情感;所谓舞蹈,就是旋转跳跃的故事;所谓舞蹈,就是生命瞬间的绽放。舞蹈是有生命的,它是灵魂的所在处,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没有用你的灵魂去舞蹈,你就是一个失败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