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架话苏通——电视纪录片《苏通大桥》创作心得
2013-11-21杜玉洪
■杜玉洪
前不久,笔者应朋友之邀去南通,当车从苏嘉杭高速经董浜互通立交北上之际,窗外一幅幅熟悉的景致渐次映入我的眼帘……呵,苏通大桥,我回来了。
那是2007年岁末,苏通大桥竣工在即。
为了真实再现这一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壮举,为了更好地展示大桥建设者们勇争第一的精神风貌,省委宣传部指示,拍摄一部六集电视纪录片《苏通大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笔者被任命担任该片的执行总编导。
尽管早在2003年6月大桥开工伊始,我们南京电影制片厂就有一支摄制小组全程跟拍,记录下了大桥建设中的日日夜夜,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而我的任务就是要根据脚本要求,从这些素材中去粗取精,好中选优,并加入一些生活场景、人物采访、历史画面、资料照片等相关元素,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最佳的视听效果。
紧张地拍摄,频繁地采访,夜以继日地编辑,经过半年多的辛勤耕耘,全片终告制作完成。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亲力亲为,感受良多。在这里,不妨撷取其中几朵片花,以飨读者。
大桥建设中的一位关键人物,总指挥游庆仲,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这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型领导,为了成片的需要,要补拍他的一组镜头。
总指挥总是很忙,工作中的千头万绪最终都汇总到他那,商定好的拍摄时间总是一推再推。有时摄像机已架好,正要开拍,手机一响,他就走了,搞得我们是疲于奔命。无奈之下,我们只好跟游总商量,尽量抓拍,不影响他的工作。
一次拍江中他与施工方负责人现场办公,游艇里二人面对图纸,认真研究起来,并不时发生争论。我们不管那么多,只管拍摄……直至拍摄结束,二人还在研究,全然忘却了是在拍戏。就这样,折腾了三天,总算完成了任务。要说艺术性,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也只能将就了。这数十个镜头已然成为全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拍摄的前期准备中,我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以开阔视野,尽可能做到成竹在胸。这期间,一封苏州小姑娘稚气未脱的来信,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一位当年(2002年)仅七岁的可爱小女孩,把亲戚朋友给她的400元压岁钱,捐给了苏通大桥建设指挥部。我在感动之余,决定抓住这一细节展开,以增强该片的故事性。
几经辗转,我们找到了这位小姑娘,此时她已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了。在拍摄了一组她目前的生活场景后,我们相约大桥上见。
2008年2月的一天,是我们约定的日子。然不巧,那年全国低温冰冻,大雪纷飞。很少下雪的苏通江面,竟也下起了鹅毛大雪。此时行程已无法更改,我们只能在雪中完成拍摄了。
小姑娘登上银装素裹的大桥,十分兴奋,这看看,那摸摸,心中充满着喜悦和自豪。因为她知道,这座举世闻名的大桥也有自己出的一份力。
雪依然在下,我们将这一美丽时刻,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苏通大桥的建设有诸多关键节点,它标志着大桥建设一个新阶段的到来。如何在片中将其完美展现,以期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难点之一。
正在苦思冥想之际,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拍摄的苏通大桥图集,给了我启发。摄影者家住长江北岸,心中装着对这座大桥的祈盼。多年来,他用他的镜头不知疲倦地相伴大桥建设始终。
打开图集一看,呵,大桥建设中的几乎所有重要节点,都一一在案,且艺术性颇高。此时,我灵机一动,用图集中的照片制成定格画面,并辅之以字幕、音效,不是挺好吗?既真实生动,又简洁明快。我把想法告知制作组其他成员,他们也都表示认可。果不其然,成片后,效果十分理想。
2008年6月30日,苏通大桥正式通车。在这之前的5月26日,北京奥运圣火激情穿越长江,并在桥上完成交接。而我们的六集电视纪录片《苏通大桥》也于7月15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一晃几年过去了,笔者一直没有机会再来这里……而今,这座大桥已完全融入到两岸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当我再次走过她的时候,我为我曾参与了这座大桥的建设(广义),感到由衷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