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前辈技艺创新自出机杼——武生戏《白水滩》表演心得
2013-11-21徐少安
■徐少安
《白水滩》是一出久演不衰的短打武生戏,又名《郎打虎》或《虎救郎》。“郎”指的是人称“十一郎”的穆玉玑,“虎”即是草莽英雄“青面虎”徐世英。剧中穆玉玑是一位血气方刚的英俊少年,他为人正直、爱习拳棒、武艺高强、不畏强暴。而徐世英则是一位杀富济贫、除暴安良的绿林好汉。某日他酒醉下山倒卧在青石板上,不料被官兵拿获,重兵押解进京。其妹闻知急率喽兵下山解救,穆玉玑路过白水滩不明真相竟助官兵打退了前来营救的各路人马。
该剧情节曲折,众多武生名家都曾搬演过。各有所长,流派纷呈。此剧我曾多次向梁慧超先生、小盖叫天先生等诸位名家学习请教,都得到了他们的热心指点、获益匪浅。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我逐渐感觉到演戏唯有能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勇于发挥创造才能真正塑造出鲜活且极具个性的舞台艺术形象。
我在演出中根据人物身份对剧本文字进行了微调,比如第一场唱完两句后有一句道白很多演员都这样念:“众家哥弟下得山来,封侯的封侯,拜相的拜相。”我觉得身为绿林英雄练武习文其目的根本不在升官发财而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伸张正义。于是我大胆把这句念白改为:“众家哥弟下得山来,身为国家出力报效!”这样就把传统戏台词调整得更具现代意识,且富有爱国精神和现实意义。
在第二场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见死不救是小人”,演员念到这一句时动作大多是扔草帽圈儿再亮相,我认为这样处理太过平淡草率,于是我在动作上加大了难度,将扔草帽圈儿、荡甩发、踢大带、脱褶子一气呵成,就在一个“软四击头”中全部完成。这样既展示了演员利落的身手,更重要的是突出了穆玉玑此刻的决绝果断。这类表演技巧的革新创造必须以“戏”与“技”的完美结合为前提,作为一位武生演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无论长靠短打身手都要干净利索帅气,不可拖泥带水,否则就成了自爆其短了。
在第三场中,“十一郎”和“青面虎”狭路相逢,这也是全剧开打的最高潮。常规套路“双刀棍”打完,“青面虎”落败,“十一郎”还要再耍一趟长棍。在这个关节我也做了改动,大胆增加了表演难度,以求进一步渲染他们全力以赴、难解难分的激战气氛。我设计为“十一郎”先打落“青面虎”的双刀,“青面虎”奋力反扑卸掉了“十一郎”的长棍,两人赤手空拳、全力火拼。我巧妙穿插了走绞、过包、背包、转包、拉虎跳、穿心前扑等动作技巧,这样做既彰显短打武生矫健敏捷的行当要求,又能充分体现演员高超的个人技巧,而且一切都没有游离剧情和人物。
第四场中有一套“扎枪”打完后紧接着耍枪花的动作,我在演出中着力突出了三个字:稳、准、狠。“稳”就是动作既快又圆,一招一式,手眼身法高度协调,快而不乱;“准”就是武器抛接时变化多端,连续几个转身后将长枪投掷空中,用右手在背后接住,有惊无险;“狠”则是讲武生演员亮相时要精准到位,不可有丝毫犹豫。达到了这三个字的要求,才能充分展现出短打武生剽悍勇猛的特色。
正如老前辈所说:“唱到老,学不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感悟到这真是一句朴素的真理。如今各行各业都大力倡导创新,我们京剧艺术也不应例外。我觉得在改革中既要全面继承前辈艺术家的艺术精髓,同时自己更要充分结合戏情戏理、立足自身实际大胆改革创新。切不可生搬硬套、墨守成规,否则这样的创造就缺乏生命力,也就更背离了与时俱进的艺术原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