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艺术创新三议
2013-11-21刘惠泉
■刘惠泉
杂技艺术创新三议
■刘惠泉
艺术创新的命题很广很大,三言两语恐怕难以说明白,尤其杂技创新,它涵盖了技巧内容、表演形式、道具制作、音乐作曲、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尽管我们年年讲创新,月月求创新,但纵观今日杂技舞台之现状,我们又隐隐约约感觉到,许多同仁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似乎尚不甚明白自己究竟想创新什么,或怎么创新。于是,人们便常常在一些所谓的创新晚会中,目睹了许许多多一成不变的、用“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传统节目。如何创新是目前杂技同仁共同面对的难题,创新难,自然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杂技界目前对何为创新、何为提高、何为商业包装,没有一个相对的界定标准,在理论指导上也没有一个比较让人信服的说法,因此,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做一些基本的剖析,想必对杂技的创新是大有裨益的。
一.技巧提高与节目创新
提高,从字面到内容都很好理解,即: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创新,从字面上也不难理解,但从内容上说,创新却常常处在一个“继承与创新”、“提高与创新”的分界线上,因此,“创新”难免总被搁置在一个较为模糊的位子上,甚至容易被人曲解和混淆。尤其在杂技创作上,人们往往把技巧提高当成节目创新,把形式创新当成内容创新,把商业包装当成形式创新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新,什么是提高呢?
例如:南京市杂技团《手技》节目中,从练抛3个球到练抛7个球,在这一漫长的训练中,尽管抛3个球和抛7个球的技巧难度已不可同日而言,但其本质还只是停留在一个量变的过程中,因此,这一过程无论多么艰辛,难度多么巨大,也只能说是一种逐步提高的过程。但假如从抛3个球转换成抛4个羽毛球拍在转换成5个圈最后是集体圈表演,尽管其“抛”的形式没有改变,数量上也只是一种量变,但其本质内容已改变了,整个节目更具观赏性(不仅仅只是道具外形的变化,原抛球抛圈的要领与抛球拍的力量、角度、方式等都已不同了)。因此,抛羽毛球拍相对抛球抛圈而言就是一种内容的创新,如果把抛羽毛球拍单独从《手技》节目中分离,那么也可以称其为节目创新。这都是一次又一次创新的过程。
再如:从单人《高椅》发展到《集体排椅》是一种创新,但从“5人排椅”发展到“9人排椅”,依然只是一种技巧提高。而从《高椅》到《集体排椅》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人数叠加,其创新的要点在于《高椅》和《集体排椅》的叠椅方式不同,一个是竖叠,一个横叠,这一竖一横,其力量、角度、造型、要领都已完全改变。因此,它是一种节目创新。从“提高”二字的定义上说,凡是位置、程度、水平、数量比原来高的只能称其为提高,只有当技巧的内容、形式、结构、方法等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抛球”不再称之为“抛球”,“高椅”不能再称之为“高椅”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节目创新便随之诞生了。反之,只能是一种技巧的提高。
二.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
有人认为:杂技节目的表演形式决定了技巧内容的创新。而有的人则认为:是杂技节目技巧的创新促进了表演形式的改变。对此,本人以为: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对立的矛盾。表演形式的创新既可促进技巧内容的创新,而技巧内容的创新亦可促进表演形式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杂技表演形式的创新,大到整台晚会,小到一个节目,一个具体的动作。如果说,多年前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创作《金色西南风》是开创“杂技主题晚会”之先河的话,那么,南京市杂技团的《梦之旅》与新编的杂技剧《睡美人》无疑就是整台杂技晚会的一种“形式创新”。但是,我们应当清醒的看到,在此之后全国各地刮起的那股“主题晚会”热却已不再属于“创新”的范畴。尽管“杂技主题晚会”在《金色西南风》之后更趋完善,并更趋可看性和艺术感染力,主题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但其“主题晚会”的这一形式已从《金色西南风》的质变再次进入一种量变。不管你的“主题晚会”采用何方的故事、思想、立意,但都称之为“主题晚会”的形式并没有改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式创新是一次性的定向也只是形式上的创新。
总而言之,不论上从形式到内容都创新,还是形式创新或只是内容创新,哪怕仅仅只是部分技巧动作的创新或提高,包括那些只是在“包装”上寻求一些变化的节目也应当得到鼓励和提倡。
今天,我们分析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主创人员能够在创新的过程中更加清楚、明了地意识到我们究竟创新什么,想怎么创新,并让我们的创新更加名副其实。在此,我们还应当强调,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创新,但决不能把节目“包装”、“更衣”,当成一种“创新”,杂技节目的创新要素是技巧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在一片“杂技变好看了”的喝彩声中迷失了杂技创新的方向。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地意识到“杂技变好看了”,这里既有编创者的追求和努力,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客观的必然规律。所以,“杂技变好看了”绝不等于“杂技都创新了”。如若我们的主创人员总把所谓的心思放在“包装”上,而对漫长的、艰苦的杂技技巧与表演形式的创新熟视无睹,那么,“包装”式的“好看”终会有被看腻的一天,这对杂技的发展与繁荣是极其不利的。
三.道具的改革与创新
创新的定义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用创新来衡量艺术表演有时显得比较复杂,但用创新的定义来界定某一件道具是否属于创新则相对容易许多,道理和“技巧的创新与提高”一样,都存在一个性质与作用的内在标准。
南京市杂技团《绳技》节目传统的表演用的绳子是不带轴承的,全凭演员一边用手腕“转绳”,一边用手指“回绳”(不“回绳”,绳子便会拧成“麻花”),而练“回绳”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严重制约了“绳技”技巧的发展。我团的演员用的是带轴承的绳子,在绳子末梢(手握绳的位子)安装一个与绳子同样粗细的轴承,不仅不影响外观,而对“绳技”的发展却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道具的创新使得该节目在技巧的难度上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这也仅仅只是一种道具的改革,因其是“绳子”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哪怕是技巧水平提高得再快,能发挥的技巧空间再多,它终究还是《绳技》。
总之,无论是道具的改革与创新,技巧的提高与创新,还是形式的创新与内容的创新。这数者之间虽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共性。但经过仔细分析,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理出一些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特征和方法。
当然,我们分析这些特征和方法,并非要将这数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刀割断,分析创新与提高的不同意义,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主创人员今后在杂技创新的过程中能用一种更为理性和科学的方法进行研讨和论证,以便使杂技的创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