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孔子》配乐的艺术魅力

2013-11-21查明安

剧影月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季平孔子音乐

■查明安

论电影《孔子》配乐的艺术魅力

■查明安

电影《孔子》是一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史诗电影。它所呈现的国家形象立足于时代需求,富有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基本展现了中国文化真实面貌和中国形象。影片描写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时代。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称霸而相互征战,影片力图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塑造出孔子这一人物形象。很多人在观看《孔子》时都会被其独特而完美的配乐所吸引。从早期的纯交响配乐到随着时代发展而创新的电声音乐,有机地结合了各种传统音乐要素以及流行音乐元素。音乐家赵季平在为影片配乐时并没有根据特定的历史背景直接采用传统的古代乐器,而是重新进行创造。一方面利用了各种古代乐器,另一方面又采用了西洋交响乐的手法,完美地将古代与现代文明、东方与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盖彰,刻画了孔子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

电影《孔子》上映至今,得到了众多人的赞赏,通过了解孔子晚年的一些经历,了解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从而能够提升个人的修养。再加上其独特而完美的配乐,更是让人赏心悦目,因此这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

赵季平,中国著名音乐家,是著名电影作曲家,著名画家赵望云之子,原籍河北束鹿。赵季平从小就酷爱音乐,在音乐学院时他苦苦钻研,加上他颇具灵气,已小有名气。赵季平在学院专业洗礼下,曾专攻陕西戏曲,至今音乐生涯逾卅年,才气纵横,作品屡获各项音乐大奖。但他真正享誉全球令人津津乐道的是电影配乐,随著中国第五代导演旋风袭卷国际各大影展,赵季平独树一格的中国音乐也跟着扬眉吐气,勾动了异国人士对中国文化的遐思。因此,赵季平很荣幸地被称为中国内地“教父”级电影音乐人。代表作品包括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大阅兵》、《霸王别姬》等掷地有声的铿锵钜作。

赵季平为《孔子》的配乐与以往的配乐大不一样。首先,音乐的历史背景不一样,音乐要体现孔圣人的精神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其次在音乐创造上采用了中西合璧、亦古亦今的创作手法,既沿袭了他自己植根于民族土壤的创作习惯,又不同以往风格。整个影片没有直接采用任何传统的古琴作品,而是以西洋弦乐为主奏乐器,辅以中国乐器的点缀衬托,整体乐风显得古朴平和、优雅深沉,随着电影艺术的成熟而不断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电影配乐风格,它们在影视作品意境营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家关注的往往是电影的主题曲,对电影配乐印象并不是太深刻。实际上,配乐也和电影中的主题曲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同样能概括整体剧情,贯穿全剧发展,为剧中戏剧性冲突的发展及高潮的出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主题音乐是指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音乐,是电影里经常用到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一部电影可以只用一首主题音乐,也可以多主题交叉贯穿影片叙事。《孔子》就是一部以多主题交叉贯穿的影片,在这部影片的主题音乐中有体现伟人孔子政治家的音乐,有教育家的主题音乐,也有礼乐仁政的主题音乐。以完美的配乐来刻画了孔子这一伟大政治家、教育家和倡导礼乐仁政思想的伟大历史人物形象在这一主题音乐中,主题音调多为上行或下行跳进,并出现多次转调。节奏富于变化,节拍在3/4和4/4之间转换,营造出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

在影片中,孔丘治理鲁国初见成效,齐国担心被鲁国威胁意欲吞并鲁国,齐国大夫建议召开夹谷会盟。孔子深知彼意,在与齐国见面前就做好了周密的准备。两国相见时齐国站在高处俯视着鲁王不愿上前迎接,孔子也暗示鲁王不主动上台。后依周礼使齐王下台迎接鲁王,当鲁定公与齐景公携手走上台时,交响乐队适时响起,烘托了当时由尴尬转为和谐的局面。鲁王要求收回汶上三城时,齐王大怒并发动暗藏已久的兵车马队,此时的交响乐队伴随着紧张的气氛再次响起,音色在厚重和明亮之间转换,营造出一种动荡不安与跌宕起伏的情绪。并伴随着兵器声、马叫声、还有嘈杂的人叫声,节奏十分的紧张。此时的主题音乐与各种声效交互混杂,很好地烘托了当时紧张的战斗场景。由于孔子的深谋远虑用100辆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战车,化解了风险。此时宏伟的交响乐队与混声合唱进入,预示着夹谷会盟的圆满结束。

该主题是一个明亮的大调试主题旋律,由E大调转至D大调,从第二小结开始旋律基本上以级进的方式进行,旋律线条结构简单,乐句之间没有大的跌宕起伏和明亮的音响,但却把剧情所需要的沉重和压抑展示得一览无余。巧妙地勾画了孔子这一伟大教育家的形象。

影片中,公伯宜带回季孙斯假借鲁定公名义送来的“玉玦”,此时运用了最具悠久历史的两件乐器——古琴与箫,配以改编的民族音乐素材,在传统的交响乐队基础上,将深沉的古琴的音色与箫的音色加以组合,缓缓吹奏出凄凉的旋律,给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感。接着画面转为了阴冷的色调,配合着窗外的大雨,刻画了孔子政治理想破灭,礼乐仁政的不被采纳的无可奈何的失落心情。孔子背上行囊走上了流亡的道路,孔子躺在泥水里联想自己的怀才不遇不禁仰天大笑,此时音域宽广、技巧性较强的女生独唱,娓娓唱出了孔子失望的心声,集中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营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场景音乐是指在某一场景中适应的、只对具体场景发挥作用的音乐。场景音乐与主题音乐所承担的艺术表现作用不同,它主要是对某个具体场景中演绎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在具体场景中的感情发展变化进行必要的铺垫、烘托和渲染。场景音乐在营造戏剧高潮和推动情节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背景音乐一般是指影视作品中标识环境、场合、地域等的一种音乐,通常以画内音乐为主,也有画外音乐的方式。画内音乐是指观众可在屏幕上看到正在进行的音乐。而画外音乐则是观众在屏幕上看不到而正在进行的音乐,把情节推向高潮,达到震撼人心的强烈艺术效果。

主题曲《幽兰操》,相传是精擅琴艺的孔圣人自感生未逢时的绝世作品。唐代著名诗人韩愈曾作同名作品唱和孔子。而影片主题曲的歌词正是改编自韩愈这首名垂青史的诗作。虽然只有短短的64个字,却韵味十足,不仅是对圣人怀才不遇的感怀,也饱含着对他伟大人格的赞叹。

《幽兰操》的歌词改自韩愈的《猗兰操》,全篇都是“兰之猗猗,扬扬其香”这样类似《诗经》里的词句。曲作者在编曲时,他保持了古诗《幽兰操》原有的古曲原色,在古琴、大鼓的基础上,加入电吉他、尽量保留原有的古韵,情绪始终贯穿全场,在技术上也简单、精炼、不拖泥带水。琴曲似诉似泣,把孔子寄情兰芳之真切抒发得淋漓尽致,把人对兰花芳香的赞赏以及做人豁达如君子般正直的意境表达得甚为完美,这也是大家交口称赞的一个重要原因。

歌曲采用了简单的中国五声音阶,歌词均为4字,旋律平缓、柔和,曲风、气质非常典雅,王菲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做到平稳而有变化,和缓而见悠扬。声音在清晰与模糊间转换,鼻腔音与气声交替运用,层层递进,于平缓中仍予人错落有致的感觉,气息在几可不闻处拖长,声尽意连,颇得音韵回环之美。主歌部分基本是吟唱的方式,就像在你耳边轻声的诉说着兰花的幽香。偶尔拨弄的古琴又将人带入清雅的远古。再说说歌曲的吉他部分,这是作曲家讴歌的强项。在自然、干净、充满古韵的旋律中轻轻飘出的吉他声,既没有破坏音乐的古韵,相反多了些清雅,娓娓道来。真正的艺术应该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的,而《孔子》的出现就是将流行和高雅艺术完美结合,所以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电影配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音乐,是因为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把整个电影艺术推向了高潮,把人物形象塑造成他的筋骨,从而使我们产生情感的共鸣。电影配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配乐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人类最内在的心理体验与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用音乐加强影片的感情色彩来促成影片与观众的默契,正是电影中音乐的主要目的。在影片《孔子》中,作曲家赵季平就是运用这一点把一个充满报复的政治家、教育家用音乐很好的诠释了主人礼乐仁政思想不被接纳的坎坷历程。然而电影配乐最擅长的就是解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银幕上无法直观的人物和复杂情趣。

在影片接近尾声处,孔子历经沧桑后被请回离别14年的鲁国。音乐随着孔子走下马车的第一步同步响起,庞大的管弦乐队加上气势磅礴的男女混声合唱营造出了晚年孔子重回故乡的复杂和激动的心情。伴随着孔子沉重的脚步声,音乐的节奏也更加的急促。当孔子向自己的父母之邦下跪行礼时,整个木管组的所有乐器,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和打击乐器等在不同的音区上奏出了庞大的气势。这种渲染气氛的配乐艺术极大地促进了影片的感染力。

每部电影都有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其中所有的艺术元素都是为这个主题思想服务的。在影片《孔子》中导演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孔子游说列国近14年的场景,一幕幕凄惨的镜头惨不忍睹,给观众的心理带来了长时间的悲愤。但影片的主题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这种表层的凄惨和愤怒之中,而是通过对孔子流亡的悲愤形象的刻画来反衬主人公的坚忍不拔、一心讲学的决心。在描述孔子长达14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主题音乐采用了交响乐队编配,用管弦乐队演奏主旋律,配合着人声合唱来烘托古代的气氛。当孔子克服了在外流亡的各种困难,礼乐仁政思想被世人所认同时,孔夫子被请回鲁国,庄严而神圣的主题表现了孔子对家乡的热爱和无限的渴望。此时管乐和弦乐两个主题交替出现,并且越来越明亮,最终达到完全终止。这样一个光明的主题也预示了电影将会是一个大圆满的结局。

人们惊叹电影配乐的艺术魅力,无疑电影配乐是电影艺术语言不可缺少的载体。就像钟惦斐先生说过的:电影音乐是电影的有机构成之一,是电影中一个极为活跃的因素,是空间艺术的时间走向,是故事情节中属于情绪渲染与凝结的产物,是电影美学中的独立篇章。

猜你喜欢

季平孔子音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鲁季平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音乐
赵季平的大度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