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中部尼玛盆地页岩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2013-11-20王成善李亚林魏玉帅
孙 涛,王成善,李亚林,魏玉帅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页岩气为产自极低孔低渗、富有机质暗色页岩地层系统中的天然气,是近期可实现经济规模勘探开发、资源丰富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1],具有自生自储、隐蔽聚集等地质特点[2]。页岩气作为资源潜力巨大的新能源领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2-6]。在勘探开发技术相对成熟的北美,页岩气年产量仍以加速度增长。2009年,美国的页岩气产量达到878×108m3,占天然气总量的12%左右,这一数值超过了2009年中国全部天然气产量(约850×108m3)(2011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在2008年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2010年的天然气供应缺口超过30×108m3(2011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天然气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能源,但中国的天然气能源短缺现象严重,已成为近年来经济运行中经常出现且为社会带来很大影响的顽疾,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中国拥有大面积广泛分布的页岩层系,具有页岩气可能发育的广泛空间和开发生产的巨大潜力[7-11],邹才能等[11]2010年对中国页岩气的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然而,具有较大页岩气资源潜力的西藏地区并没有涉及。根据已发表文献证实[12-15],西藏地区海相盆地(羌塘盆地)和陆相盆地(尼玛盆地、伦坡拉盆地等)均发育优质页岩层,具有较大页岩气资源潜力。
西藏地区位于我国西部边陲,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西藏地区经济迎来它的大发展时期,包括西藏在内的西部地区,将会是油气资源需求上升最快的地区,油气作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能源物资。从社会稳定、繁荣西藏经济的角度来看,在青藏高原的油气勘探与突破,有着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寻找和开发西藏高原的油气资源,无疑对巩固国防,稳定边疆,加强民族团结,加快西藏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建立国家石油安全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期望通过对西藏中部尼玛盆地页岩层厚度、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及成熟度等参数研究,对该地区页岩气资源进行初步评价,为下一阶段该地区及邻区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提供依据。
1 地质背景
尼玛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发育在侏罗-白垩系海相地层之上的第三系陆相裂谷盆地,盆地近东西向展布,面积约3000km2(图1)。盆地的南部边界以区域性延伸的、向南倾的逆冲断层为标志,逆冲断层的上盘出露朗山组地层[16-17],盆地的北部边界是向北倾的逆冲断层[18](图1)。中白垩时期尼玛盆地是一个单一的、面积较大的盆地,随后在晚白垩-中第三系时期,由于构造活动,导致地壳缩短变形,尼玛盆地被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北两部分沉积体系有所不同,现今盆地南北宽50km左右,但是区域横截面复原图暗示盆地原始宽度甚至>110km[17]。
图1 西藏尼玛盆地地质简图及页岩位置
尼玛地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从中生代—新生代(图1B)。根据1997年《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将该地区古近纪地层划分为古新世—始新世牛堡组和渐新世丁青湖组,这一划分方案一直沿用至今。根据Kapp等学者[16-17]的研究结果表明尼玛地区出露岩层的年龄被限定在中白垩-中第三系。根据大地电磁测深,尼玛盆地沉积盖层厚度可达4000m以上(未发表数据),其中牛堡组1200~2600m,丁青湖组300~2000m。
2 尼玛盆地页岩层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
两处黑色页岩出露点在尼玛县以北约45km的虾别错东侧(图1B),构造位置位于尼玛盆地北部凹陷带北部边缘,实测剖面和区域地层对比分析表明,页岩出露层位为牛堡组下部。该两处页岩分别为达弄勒页岩与那若曲岗页岩,页岩的有机地球化学参数见表1;那若曲岗页岩的宏观特征:油页岩风化面呈浅灰色-褐灰色,新鲜岩石呈深灰色-灰黑色,薄层-极薄层状,常与砂岩、粉砂岩伴生,油页岩单层厚度4~90cm,在该剖面累计厚度达15m;达弄勒页岩累计厚度可达20m,页岩点燃后发出强烈的“油味”。
那若曲岗页岩TOC最高可达20%,12件样品中有5件超过1.5%(表1),有机质丰度达到了优质页岩的标准;有机质类型主要是Ⅱ型,Ro在0.46%~0.67%之间,暗示部分样品在生油窗内,部分样品未成熟;达弄勒页岩有机碳含量(TOC)在0.67%~40.00%之间,平均值11.84%,有机质类型主要为混合型,Ro在0.48%~0.67%之间,成熟度与那若曲岗页岩相似。该两处页岩有机质类型为混合型,原因可能是该两处页岩处于盆地边缘相沉积,有较多的陆源高等植物的输入。两处页岩成熟度普遍不高,可能是由于早第三纪快速沉积及欠压实作用引起的。根据页岩的成熟度特点,并结合美国Antrim页岩气田实例[3],推测尼玛盆地页岩气类型为混合成因型,既有生物成因,又有热成因。
3 尼玛盆地页岩气资源量估算
尼玛盆地页岩气处于评价初期,由于地质资料相对较少、没有页岩气钻井,只能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借鉴合美国成熟的页岩气产区地质特征及采收率情况,采用类比法对尼玛盆地进行资源评价。例如,英国页岩气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通过与美国页岩气成藏条件的类比,预测英国页岩气资源潜力约为1500×108m3[19]。笔者利用有机碳含量(TOC)、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盆地面积及页岩厚度等关联因素与美国Antrim页岩进行对比,关联参数对比见表2,经过对关联参数的详细对比,尼玛盆地页岩气资源量估计可达100~200×108m3,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需加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争取早日在西藏地区取得油气勘探的战略突破。
表1 尼玛盆地页岩有及地球化学参数
表2 尼玛盆地页岩与美国Antrim页岩参数对比(Antrim页岩数据见[3])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尼玛盆地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尼玛盆地存在生成页岩气的物质基础,并且暗示页岩气类型为混合成因型(生物成因与热成因并存)。
利用有机碳含量(TOC)、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盆地面积及页岩厚度等关联因素与美国Antrim页岩进行对比,初步估计尼玛盆地页岩气资源量可达100~200×108m3。
西藏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上发育一系列陆相盆地,如尼玛、伦坡拉、洞错和阿翁错盆地(图1),这些第三系陆相盆地具有相似的地质背景和演化历史,具有页岩层发育的广阔空间,具有较大的页岩气资源潜力。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于常规油气的保存十分不利,加强非常规油气如页岩气的研究具有重要非常重要的意义。
[1]董大忠,邹才能,李建忠,等.页岩气资源潜力与勘探开发前景[J].地质通报,2011,30(2-3):324-336.
[2]Curtis B C,Montgomery S L.Recoverable natural gas resource of the United States:Summary of recent estimates[J].AAPG Bulletin,2002,86(10):1671-1678.
[3]Curtis J B.Fractured shale-gas systems[J].AAPG Bulletin,2002,86(11):1921-1938.
[4]Fildani A,Hanson A D,Chen Z Z,et al.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il and source rocks and implications for petroleum systems,Talara basin,northwest Peru[J].AAPG Bulletin,2005,89(11):1519-1545.
[5]Bowker K A.Barnett Shale gas production,Fort Worth Basin:issues and discussion[J].AAPG Bulletin,2007,91(4):523-533.
[6]张金川,边瑞康,荆铁亚,等.页岩气理论研究的基础意义[J].地质通报,2011,30(2~3):318-323.
[7]张金川,薛会,张德明,等.页岩气及其成藏机理[J].现代地质,2003,17(4):466.
[8]张金川,金之钧,袁明生.页岩气成藏机理和分布[J].天然气工业,2004,24(7):15-18.
[9]张金川,姜生玲,唐玄,等.我国页岩气富集类型及资源特点[J].天然气工业,2009,29(12):1-6.
[10]李新景,胡素云,程克明.北美裂缝性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启示[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4):392-400.
[11]邹才能,董大忠,王社教,等.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37(6):641-653.
[12]李亚林,王成善,朱利东,等.西藏尼玛盆地油页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10,2(12):1872-1874.
[13]Licheng Wang,Chengshan Wang,Yalin Li,Lidong Zhu,et al.Organic geochemistry of potential source rocks in the tertiary Dingqinghu formation,Nima basin,central Tibet[J].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2011,34(1):67-85.
[14]何江林,王剑,付修根,等.羌塘盆地胜利河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J].沉积学报,2010,28(3):626-634.
[15]付修根,王剑,汪正江,等.藏北羌塘盆地晚侏罗世海相油页岩生物标志物特征、沉积环境分析及意义[J].地球化学,2007,36(5):486-496.
[16]Kapp P,Yin A,Harrison T M,et al.Cretaceous-Tertiary shortening,basin development,and volcanism in central Tibet[J].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2005,117:865-878.
[17]Kapp P,DeCelles P G,Gehrels G E,et al.Geologic records of the Lhasa-Qiangtang and Indo-Asian collisions in the Nima area of central Tibet[J].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2007,119:917-932.
[18]DeCELLES P,KAPP P,DING L,et al.Late Cretaceous to middle Tertiary basin evolution i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Changing environments in response to tectonic partitioning,aridification,and regional elevation gain[J].GSA Bull,2007,119,654-680.
[19]张金华.国外页岩气资源储量评价方法分析[J].中外能源,2011,16(9):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