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创业者素质及开发研究
2013-11-19刘宇璟陈正悦焦曼
● 刘宇璟 陈正悦 焦曼
■责编/张新新 Tel: 010-88383907 E-mail: hrdxin@126.com
我国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扶持创业型企业,通过创新、创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创业型经济增强活力。创业型经济以知识要素为核心,通过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创业型经济将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为此,国务院、地方政府出台了各个层面的创业配套政策,形成了省、市、区三级创业政策体系,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以推动创业型经济的发展。
然而,与政府大力倡导全民创业相对的是,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创业者的能力相对不足,很难有效把握创业机会。在创业活动中,创业者素质对创业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分析创业者的素质构成,找出创业者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培养和提升创业者能力,推动企业的创业活动,提高创业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创业者素质研究综述
对于创业者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多种观点。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 Cantillon(1755)首次将创业者引入经济学,并其定义为敢于冒险开创一项新事业并勇于承担责任的人。Frank Knight(1921)则赋予了创业者不确定性决策者的角色,认为创业者要承担创业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熊彼特(1934)认为创业者是“创新者”,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国内学者林强、姜彦福、张健等(2001)认为创业者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企业家,即在现有企业中负责经营和决策的领导人;二是指创办人,指即将创办新企业或刚刚创办新企业的领导人。企业家是在现有的企业中有着创业心态和创业行为的领袖型人物,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创业者。通过对国内外优秀创业者的研究,研究者们发现创业者具有一些独特特征,包括:敏锐捕捉市场机会、组织整合资源、承担风险、感染创业团队成员的独特魅力、预测市场发展趋势的能力等。由于研究的视角和情境不同,学者们对创业者的内涵并未达成一致的观点。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将创业者定义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控制欲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能发掘机会,整合资源,提供市场新价值的事业创造者。在人才学上,素质又称为“能力”、“资质”、“才干”,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特征的集合。创业者素质是指创业者实现成功创业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品质和能力。
国外学者分别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角度对创业者素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对创业的研究主要通过典型案例和实证调查方法,对创业者的成功因素进行分析,代表性的学者有Thomas M. Begley(1995)、Nobuyuki Harada(2001)、Gideon D. Markman 和Robert A.Baron(2003)等。如Nobuyuki Harada以5911家日本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创业者的成功与人力资本、年龄、公司规模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者过去的相关工作经历、企业最初的规模对创业成功影响很大,而创业者的年龄、性别与创业成功没有必然联系。管理学主要从职能角度分析创业者的素质,代表性学者有Adam和Chell(1993)、Hunter(1998)等。Adam和Chell(1993)认为创业者应具备在商业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以及人力资源等职能领域的管理能力,且每个领域内由个人特质、知识和技能所构成的能力各不相同。Hunter(1998)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扎根理论,识别并归纳了家族企业创业者必需的六种行为能力。心理学则主要从创业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征来研究创业现象。McClelland(1967)从成就动机理论出发,认为成就需要是创业者的关键心理特征。Kirzner(1973)提出创业者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发现市场获得机会的“敏感”。Chen等(1998)以潜在创业者(Would-be Entrepreneur)为对象,构建了创业自我效能结构,认为创业自我效能体现在五个维度:市场、创新、管理、风险承受、财务控制。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创业者素质进行了研究。房国忠、王晓钧(2007)将创新型人才素质分为人格特质、思维特征和学习素质,其中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素质起支持、强化的作用。姜军、谢胜强、陈德棉等人(2008)提出了创业者素质的独立性和完全性指标,并进一步说明了这些指标的隐性特征和评价方法。毛翠云、梅强(2009)构建了创业者素质模型及其综合测评指标体系,通过对创业者素质综合测评,诊断出其缺陷和不足。朱永跃、胡蓓(2012)将人才素质分为心理资本、关系资本和能力资本三个维度,初步建立了产业集群的创业人才素质模型。
二、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创业者素质构成
胜任力理论为某一特定组织、工作或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模型,反映了某一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重要行为、知识和技能。
根据胜任力模型,笔者将创业者素质划分为三个构面,分别为创业者人格特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其中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属于显性的素质特征,创业者人格特质属于隐性的素质特征。三个素质指标下分解了二级指标项,共计26个素质指标。
1.创业者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在素质冰山模型中属于较稳定的部分,并且对冰山模型表层的知识、能力等起到推动和强化的效用。Gartner(1992)认为,研究创业者特质的形成过程时,应关注创业动机的诱发因素以及把潜在创业者转变成成功创业者的因素。Entrialgo等人(2000)也验证了创业者特质对创业导向有正向影响。本文认为,创业者人格特质是创业者个性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持久的基本单位,是区别成功创业者与非成功者的独特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创业者人格特质的要素及定义
2.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对个体是否选择创业具有显著作用,也对新创企业的绩效也有重要影响。Chandler和 Man等人从创业者自我评估的方法分析创业能力。Chandler认为创业者承担了三个角色:创业的角色、管理的角色和职能的角色,为此创业者需要具备识别机会能力、概念性能力、人力能力、政策性能力、使用特定领域的工具和技术能力等。Man等人对香港的中小企业主进行访谈后,整理出创业能力的六个维度:机会能力、关系能力、概念性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国内清华大学唐靖、姜彦福等人(2008)对创业能力的理论构建进行了系统概述,提出创业能力包括机会识别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的两阶六维度概念。南开大学杨俊(2005)将企业家能力分为机会相关能力、组织相关能力、战略相关能力、关系相关能力、概念相关能力、承诺相关能力。综合学者的观点,本文将创业能力归纳为7个能力要素,如表2所示。
表2 创业能力的要素及定义
3.创业知识
创业知识是创业主体在创业活动中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创业及其相关内容是可以被教的”(Kuratko,2003;Fiet, 2000),这一认识正逐渐被许多学者接受。刘凤红(2004)以上海创业者为研究对象,提出创业活动对知识结构有三点要求:第一,基础知识要宽,包含了企业管理知识、市场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常识等多门类知识;第二,专业知识要精。所谓专业知识,就是与创业直接有关的业务知识。第三,前沿知识要新,创业者要熟悉与本行业相关的最新理论知识。陈海涛、赵海刚、靖续迪(2006)在研究科技型创业者素质与能力评价方法时,将创业知识分为技术知识、行业知识、管理知识和其它知识。毛翠云、梅强(2009)将创业基础知识分为企业运作和市场开发知识、商业基础知识、创业行业背景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经济形势和国家产业政策知识。本文将创业知识归纳为9个要素,如表3所示。
表3 创业知识的要素及定义
三、创业者素质开发策略
创业者素质是决定创业成败的关键,对创业者素质结构进行系统化研究,有助于探索创业者素质的培养、开发、利用路径,激发创业动力,提升创业者的创业成功率。对于创业者素质的开发,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
1.加强政府创业政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加强政府创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优化企业的创业环境,减少企业的创业障碍,可以为创业者素质的萌发提供良好的契机。政府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既包括创业产业园、科技产业园等创业平台的硬件建设,也包括高科技人才、急需人才和项目的引进等软件建设。政府一方面要综合社会、企业和政府的需求,制定促进创业型企业成长的长远规划,为创业型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包括技术研究支持、吸引风险投资、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提供创业资金、改善税收环境等。另一方面政府在创业人才的引进、培育、开发和使用上,要采取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鼓励高科技人才、知识型人才、专家型人才开展创业活动。对于绩效突出的创业人才,政府应从物质上和精神上进行鼓励和表彰,树立创业榜样人物,以此来推动创业型企业的发展。对政府创业政策实施和环境优化的效果,还应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机制,定期对创业服务质量进行满意度调查等,督促政府将创业政策贯彻落实。
2.深化学校创业教育,构建产学研协同体系
系统的创业教育可以激发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提高把握创业机会的能力。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创业教育课程属于交叉性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实践性非常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相对较低的阶段,应及时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师资培养、课程开发设计、培训模式上进行改革。在创业意识培养上,既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开发,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开拓的精神。在创业实践能力开发上,要注意培养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创新能力、风险承受力、内控能力和知识运用转化能力。在创业培养模式上,可以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建立产、学、研的协同体系,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的平台,使其能在一定程度上积累创业经验,还可以将一些技术创新、专利发明等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这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无疑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3.依托产业集聚优势,推动发展创业联盟
研究表明,创业人才集聚往往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例如,我国的服装产业集聚大多在浙江地区,且多数掌握在温州人手里;低压电器产业集中在乐清;家具制造业集聚在东北、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四个工业区。依据Krugman、 Saxenian、Feldman、Audretsch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产业集聚区域内的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可以激发创业人才的创业意向,增强创业活跃程度。同时,区域内不同的基础设施、文化氛围、经济发达程度等能够引导创业人才的从业选择,区域内成功企业的示范效应还会带动其它个体走向创新创业的方向。因此,依托区域经济的产业集聚优势,可以促进创业型企业的发展,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人才合理流动的创业联盟体系,将分散的创业资源协同起来。产业集聚区域内的文化环境、创业氛围对创业者的创新精神、风险倾向和成就需要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1.清华大学发布全球观察中国报告(2002-2012)[EB/O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http://www.sinoss.net/2013/0113/44565.html,2013-01-13.
2.白凯、李建玲:《国外关于创业者素质特征研究现状述评》,载《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4期。
3.林强、姜彦福、张健: 《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载《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4.姜军、蒋士杰、陈德棉: 《不同视角下的创业者素质研究》,载《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第7期。
5.Nobuyuki Harada. Who succeeds as an entrepreneur? An analysis of the post-entry performance of new firm in Japan.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2003(15): 211-222.
6.转引自Thomas, W Y Man, Theresa Lau, and K F Cha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127): 123-142.
7.Hunt, J M.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etency model for family firm leadership . Paper Presented to the 12th Annual National Conference, United States Associ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and Entrepreneurship, Clearwater, FL, 1998, January:15-18.
8.Chen, C. C2., Greene, P. G., Crick, A. 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 .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13):295-316.
9.房国忠、王晓钧:《基于人格特质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分析》,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0.姜军、陈德棉、谢胜强:《创业者素质的独立性和完全性指标集合研究》,载《财贸研究》,2008年第4期。
11.陈德棉、谢胜强、姜军:《创业者素质隐性特征的评价方法研究》,载《科学决策》,2008年第11期。
12.毛翠云、梅强:《创业者素质模型与综合测评方法》,载《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24期。
13.朱永跃、胡蓓、杨辉:《产业集群创业人才素质模型构建》,载《企业经济》,2012年第4期。
14.Gartner W B, Bird B J, Starr J A. Acting as if: Differentiating entrepreneurial from organizational behavior.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2,16(3):13-31.
15.Entrialgo M, Fernandez E, Vasquez C.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hip in Spanish SMEs.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0,3(3):137-151.
16.Chandler, G. N. and Jansen, E. J. Founder’s self-assessed competence and venture performance .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2,7(3): 223-236.
17.Man, T. W. Y., Theresa, Lau., Chan, K. 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17):123-142.
18.唐靖、姜彦福:《创业能力概念的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8期。
19.杨俊: 《基于创业行为的企业家能力研究——一个基本分析框架》,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4期。
20.胡旭微:《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研究》,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21.刘凤红:《上海创业者素质及其开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22.陈海涛、赵海刚、靖续迪:《科技型创业者素质与能力评价方法研究》,载《情报科学》,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