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域外的呐喊——评《思想药石——域外文化二十家》
2013-11-19李婉青
○ 李婉青
作为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药石——域外文化二十家》荟萃当代众多有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和作家。他们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如:索尔仁尼琴、萨缪尔·贝克特;有著名文学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等。尽管这些先哲大多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毕生阐述的人生哲理及独有的人文魅力,足以让我们受益终生,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代的学术与思想。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始终伴随着西方政治思潮在国内的传播。晚清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方各种思潮传入中国,如政治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轮番登场,各有其拥趸。1949年以后,西方的政治哲学在中国沉寂许久,唯有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独占政法理论舞台。20世纪80年代伊始,中国再次向西方敞开大门,于是西方各种政治思潮再次涌入。波普尔政治哲学、“尼采热”中被热炒的强力政治思想、熊彼特的精英民主主义理论、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哈贝马斯的历史唯物主义重建、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理论,以及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理论都曾流行一时,可谓人物与思潮相裹挟、学术与观念相冲突、理想与现实相碰撞,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几年。
回顾近百年来西方思潮传播史,可以看出,我们向西方学习大都是持功利主义态度,希望能找到速效药方。西方人总能提供让我们耳目一新的政治哲学理念,我们不得不气喘吁吁地跟随西方人的脚步。那么我们为什么一直处在引介西方政治哲学的被动状态呢?其原因在于思想成为国家权力的奴婢,很多知识分子依附于权贵阶层。加之晚清的现代政治进程被辛亥革命打断,民国的现代政治努力被训政的快感与政权更替终结,新中国的现代政治建构被阶级斗争阻隔,于是,西方政治哲学就一直牵引着中国政治哲学跌跌撞撞地前进。
人最大的特点是一切行动受思想支配。思想是在竞争中自由发展,优胜劣汰的。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能不能顺利进行,归根到底要看当时的社会思潮怎样。《思想药石——域外文化二十家》凝聚众多思想大师的智慧精华。现在让我们撷取有代表性的几例,来体会大师思想的博大与精深。
如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理论,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法西斯独裁统治、二战爆发、集中营、大屠杀等人类曾经历过的黑暗现状的反思与批判。这一理论对理解现实中国同样至关重要。现代社会基本常识包括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观念,这些观念在中国扎根的过程,也是不断地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相纠缠的过程。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应建立在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的基础上;否则,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换句话说,儒家的五常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法治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应该可以进行平等对话。
又如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政治理论,基于20世纪末社会政治领域的新变化,进而把哲学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调配出一种“中左”的“第三条道路”政治设计,对西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欧盟十五个成员国中有十一个是中左政党或者中左联盟掌握国家政权,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等西方政要都曾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立场并积极为之造势。
又如葛兰西直面西欧社会主义运动迥异于苏联社会主义运动而失败的现实,建构出他的实践哲学和领导权理论。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其本身也是一个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拨乱反正,不断纠错和博弈的结果。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则允许发展私营企业,实质上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巨大的突破。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发挥现实指导作用的最典型实例。
在经济快速发展、技术飞速进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全球化时代,精神危机、物欲至上和道德沦丧等问题又成了困扰我们每个人的事情,而《思想药石——域外文化二十家》对这些问题早有深思熟虑的解答。众多思想大师思考着人与社会、人类本性、人类命运这些最古老的问题,从而赋予这本书真正的思想力度。总之,《思想药石——域外文化二十家》不仅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改变着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看法,而且也改变着我们对社会、对民族、对时代、对公平、对正义、对自由、对生命、对学术与生活关系的看法。
阅读《思想药石——域外文化二十家》,让我们明白,学术脱胎于生生不息的现实生活,由此而形成的学术成果最终要返回到社会生活中批判现实、指导现实。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直面现实,改革创新,不仅要有“旧邦新命”的责任担当及“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务实精神,更要有来源于现实并指导现实的思想理论,这即是《思想药石——域外文化二十家》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