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速递
2013-11-17
绿篱来袭
Recycling Today(《今日再生》)12月号
2013年,虽然大宗商品的价格没有出现暴跌,但中国的绿篱行动和废品回收的节奏放缓给美国的废品回收业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中国海关总署于2013年2月发起了绿篱行动。有色金属贸易商体验到混合集装箱装载货物受到审查的力度之大。废有色金属行业,在中国整个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较少,因此受绿篱的影响较小。废塑料贸易商和混合废金属回收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想出尽量减少负面影响的办法,并通过采取与中国政府机构合作的策略来应对绿篱行动。
长物风宜放眼量
与其他地区的回收商相比,北美的有色废料回收商受到绿篱行动的影响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2013已经没有挑战。
废品回收商抱怨,已安装的分拣加工设备由于垃圾不足而被闲置,特别是许多分拣加工运营商发现,很难实现每周运行5天来加工足够的原料。科恩兄弟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说,在俄亥俄州,2013年的前几个月,业务运营得非常缓慢,5月才开始有一些改善。
据统计,在2013年的前7个月,美国供应有色金属废料的能力与2012年相比,同比下降了23%。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统计显示,自2012年1月~7月,美国出口的有色金属废料达601万吨。而在2013年的前7个月,这一数字下降到463万吨。
2013年当地钢厂冶炼时间表显示,随着出口市场的下滑,导致废钢价格下滑。2013年4月~10月间,美国2号废钢的平均价格在392~360美元之间,尽管这一趋势在最近6个月的变化幅度令人感到沮丧。4月份,出现了每吨392美元的高价,而10月的购买出现了360美元的低价。不过,11月价格出现了反弹,来自土耳其的采购订单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虽然去年冬天证明废钢市场举步维艰,但一名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废金属行业来说,2013年并不算是一个可怕的年份,因为2013年比2012年“要好一些”。“我们已出售更多,并已获得更好的利润,因此总的来说,对于2014年,我们充满期待。很多经销商都乐观地进入新的一年,市场看起来很坚挺。”
绿色的壁垒
废有色金属市场争相供应充足,并等着看是否出口市场将会得到改善,大多数废料的回收商在2013年由于绿篱行动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许多回收商得知在2013年2月中国的绿篱行动中,他们的集装箱因存在问题或由于严格的检查程序而无法在中国靠岸。
一名中国政府机构的官员表示,他们的目标从最初关注的公共卫生和安全问题,转移到装载的被污染的淡盐水、污染霉菌、害虫和实弹上。深度挖掘未分拣的废料是一个长期目标。
在2013年9月举行的中国物资再生协会(CRRA)国际回收大会暨展览会上,在中国广州海关工作的陈先生表示,要回收的废料很多,但不能超过限定的标准,决不能在其他国家倾倒不可再生的废物。
对于北美的回收商而言,最头疼的问题是由于拒绝发货、中国港口的僵局、废料库存积压和混合塑料被扣留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在由《今日再生》集团主办的2013废纸回收&贸易展览上,一家来自南卡罗来纳州的包装产品制造商介绍说,“为了确保质量,我们已经添加了分拣设备,并放慢了生产线。”而对如何应对中国的绿篱行动,他认为,美国工厂也将从中受益。美国威斯康星州梅纳沙市的一家造纸厂的莱恩·安德森指出,绿篱行动潜在的长期益处是让回收商有能力去争取更加清洁的出货量。“我认为,我们已经开始改进质量。”
挑战依然巨大
在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去的15年中,有色金属的价格一直波动。2013年,对于有色金属回收商而言,几个因素导致压力过大。铜价格经历了全年的跌宕起伏;绿篱行动使集装箱出口运输受阻;同时,绿篱行动使废塑料行业变得十分艰辛。然而,有色金属回收不受影响。
伴随着2013年接近尾声,许多北美的回收商在北美或许要对他们已熬过艰难的一年心存感激,人们期待2014年会出现明显好转。
中国企业家“缺乏创造力”的根源是什么
新加坡“亚洲技术”网 12月13日评论
中国企业家“缺乏创造力”的根源是什么?这个“恶名”传得够远:中国人没有创造力。他们只会抄袭,不会另辟蹊径地考虑问题。
看看这个国家最成功的公司和企业家,你或许会相信这种说法。尽管有少数例外,许多著名中国企业都被视为西方模式的本地翻版:百度抄袭谷歌、微博抄袭推特等。身在北京的外国人讨论这一话题,往往将中国教育体制列为罪魁祸首。你可能听过扼杀孩子创造力的“死记硬背”和“虎妈”。
另一种成见是:中国人因“求稳”而不去创业。他们更愿意在工资有保障的国企工作。人们认为这种态度已延伸至创业圈。
但中国企业家却给出截然不同的说法。他们极少将教育经历或偏爱稳定收入视为缺乏创造力的根源。其实,他们中许多人认为中国企业家与西方同行一样有创造力。差别在于,那些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得不到投资或支持。很少出现突破性的中国企业的真正原因与风险资本家有关,这些人青睐把屡试不爽的西方模式应用于中国的公司。
对于判断中国创业生态,以上说法也并非都没道理。大多数成功的中国企业家有在海外受教育的经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缺乏创造力。最近在北京举行的“编程马拉松”中,中国人的新想法令主办公司CEO高普曼深感意外。很多想法在他参加的100多场“编程马拉松”里都算独到。
未来几年,随着创业生态以及整个中国的继续发展,这两种观点都会失去说服力。
中国企业投资美国易犯的三种错误
世界经理人文摘 12月刊
目前中国企业进入美国的越来越多,但真正按照美国主流做法来完成投资决策的很少。据统计,92%的中国企业走进美国之后没有达到预计的目标,至少三分之一的项目以失败告终。归结起来,中国企业新进美国时常犯三种错误,结果是投资有去无回,损失了人力、物力和商机。
错误一:不熟悉美国当地法律
投资者易犯的最大错误是不熟悉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法律法规。比如,在美国有客户的中国企业出于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目的,在墨西哥建设了工厂,试图从墨西哥免关税把产品送进美国,以规避中美间的贸易壁垒。结果工厂投资上亿美元,盖好后,才发现自己的工厂不符合享受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条件,不能免关税,因而投资打水漂。还有一家公司,由于聘请了错误的律师,上百万美元的律师费付出去之后,项目被引上错误的轨道,最后项目没有成功,公司损失了上千万美元。
错误二:不能科学比较不同地区的建厂和经商条件
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收到美国地方上发出的建厂成本和优惠条件之后,直接把这些指标拿来横向比较。殊不知,实际操作中,往往还有回旋的空间,而且各个州的回旋空间大小不同,这些东西都不是纸面上能反映出来的。以税收为例,有的州可能纸面上给出的税收不是最低,但经过谈判,它们可以给予税收返还,比如在企业缴税一年之后,给予返还,或者选择性征税,对部分业务予以免税。
在争取最优条件时,还不要忘了硬 币的另一面。有时,企业只顾追求最优的减税政策,以为越便宜越好,但其实我们还要想想,如果这个地方政府收不到足够的税,政府能不能良好运作下去,公司的基础设施、员工和家人的安全能不能得到保障。
错误三:只看价格,忽略细节
很多时候,企业只顾着比较成本,却忽略一些可能致命的细节,比如拿齐各种牌照的时间和条件。工厂尾气排放执照就是一个好的例子。每个州,对于各种牌照的条件和审批时间各不相同,在有的州,尾气执照的审批时间是18个月,这就意味者你的工厂要等18个月才能运转,而另一些州,尾气执照的审批时间是3个月。这些信息如果不在选址前摸清楚,整个项目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综上,企业新进美国时,一定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