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英语课程的定位和设计
2013-11-16李晶
李 晶
(北京体育大学 外语系,北京 100084)
近年来,人才市场对于专业英语能力的新需求呼唤能用英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长期以来停留在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和学生诉求,专业英语教学(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越来越受到学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将大学英语划分为三个级别的教学,最高的一个级别正是从听说读写译5 个方面对ESP 课程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1]。教育部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阐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该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2]。英语专业ESP 课程的设置是实现“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体育作为国际化程度极高的领域,对于英语的需求极为迫切,但由于体育学科内部相关学科及运动项目众多,课程定位不明,体育英语的教学举步维艰。因此,体育英语课程亟须在课程设计中寻求突破,以期为后续的教材设计、教学实践、教学评估与测试等环节打好基础。
1 体育英语系列课程开设现状及困难分析
1.1 开设现状
根据全国体育院校外语教学协作组2009年的统计,全国有11所体育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突出体育特色是其专业办学的基本点,年均招生人数超过700人。这些体育院校都开设了与体育相关的英语课程,大致分为2类:一类是将体育内所有学科和运动项目整合在一门体育英语课程中,或按照语言技能分为体育英语阅读、体育英语视听说、体育英语报刊选读、体育英语翻译等课程;一类是根据学科门类或项目开设多门课程,如项目英语(篮球、足球、网球)、奥林匹克运动(英语讲授)、休闲与休闲体育(英语讲授)、英美体育文学等。
但是,这些体育院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多是将体育内所有学科和运动项目整合在一起的体育英语课程,还有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开设的如体育英语报刊选读(体育新闻专业)课程。
从开设现状看,各体育院校的英语专业都或多或少开设了具有体育英语特色的课程,开设种类比较多;大多数体育院校也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体育英语或其他体育英语系列课程,开设种类不多。
1.2 困难
首先,从课程定位来看,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体育英语系列课程都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体育英语系列课程应该侧重专业知识的积累还是语言技能的提高直接关系到课程设置、大纲设计、教材编纂、教学实施、教法运用乃至教学测试与评估。而目前国内对于此类课程的研究极少,对此类课程的定位更是鲜有基于教学实践和调查的探讨。杨凤军等(2011)对成都体育学院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进行了体育英语系列课程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于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不高[3]。李晶等(2009)在对于体育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中指出:“体育类知识课程开设流于形式,师资和教学条件尚不具备,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好。”[4]针对此种情况,北京体育大学外语系每年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聘请英语国家相关领域的专家讲授奥林匹克运动(英语讲授)、休闲与休闲体育(英语讲授)等课程。这是根据学生水平在某些课程用全英语授课,已经完全脱离了语言技能的属性,不再属于体育英语类课程范畴。
其次,从师资条件上看,体育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是普通院校、师范院校或外语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的,对体育普遍不了解,即使在工作中或业余爱好中学习某个体育类学科或运动项目,与该学科或运动专项的教师相比,专业知识远不能满足开设课程的需要。英语教师也对开设体育类英语课程有畏难心理。而体育类学科或运动专项的教师普遍缺乏英语教学经验,对开设体育类英语课程也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次,从教材建设上看,体育英语系列课程缺乏科学定位、系统编写、真正适应课堂教学的教材。近几年,体育英语学习随着我国国际体育交往的扩大迅速升温,市场上也出现了多种体育英语类教材。这些教材一般由体育专业教师或英语教师编写,有些缺乏必要的语言技能教学训练,针对性不强;有的疏于体育知识的梳理,系统性不足。杨凤军等(2011)调查显示,60%的受试者对现有的教材不满意,认为教材中存在的不足是练习缺乏针对性和内容不充实[3]。
这些困扰体育英语课程发展的瓶颈,归根结底都是“课程定位不明晰”这一根本原因造成的。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任务就是探讨体育英语课程的定位。
2 基于ESP 理论基础的体育英语课程定位探讨
2.1 ESP课程的定位
Hutchinson & Waters(1987)对ESP 定义为:以满足特定学习者需求为目标的语言教学方法。他们认为,学习者不同的需求和兴趣对于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与学习者需求和兴趣的“相关性”就成为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5]。这就对ESP 课程的专业知识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Canale &Swain(1980)同时明确了ESP课程中除专业知识以外的语言技能、学习方法的培养目标——“专门用途英语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综合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学习策略或工作技能以及相关学科或职业领域知识等”[6]。Evans & Morrison(2011)特别指出学习者的语言需求是ESP教学的核心问题,在课程设计前对学生的需求设计包括学生以往的语言学习经历[7]。
我国学者也对基于ESP 理论的课程定位进行了探讨。蔡基刚(2010)指出中国学生在进入专门用途的英语学习时仍然面临一些语言问题:第一,不习惯全英语讲课,听课抓不住要点,不会笔记。第二,原版教材和文献阅读太慢,专业词汇量不够,句子和语篇结构不熟悉。第三,不知如何用英语回答期末考试的思考题和写英语小论文,并且指出“这种课程(指ESP 课程)能在英语学术能力和专业词汇、结构和语篇这两个方面,为学生上全英语专业课程做好准备。”[8]这就更加明确了ESP 课程不仅有增加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目标,还有语言技能训练的要求。
除了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在ESP 课程设计的目标中有着重要作用,孙有中等(2011)还关注了ESP课程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中的作用,他提出了ESP 课程更高层次的目标:“不能仅仅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技能,是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应该进一步观察:是否教会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策略?是否提高了学生评估信息和解析观点的能力?是否提高了学生为自己的信念和观点进行有效辩护的能力?是否培养了学生接纳不同观点和视角的习惯?是否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9]
由此可见,学界对ESP 课程的定位在3 个方面达成共识: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和思辨能力。同时,英语学习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掌握国际最新的前沿资讯和学科信息,从而为自己的工作服务,这是英语在大多数人今后工作中的主要实际用途[10]。因此,对学习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用英语获得本专业的最新讯息和知识方法,也是ESP 课程定位的应有之义。
2.2 从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教学现状看ESP课程语言技能的重要性
目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弱,听力也不强,缺乏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某些英语考试(如CET-4、CET-6)的成绩与他们的就业等实际利益相关,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应付各类考试[10]。英语专业由于连年扩招,生源质量滑坡,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学习效果也不显著。因此,无论英语专业还是大学英语,语言技能培养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而ESP 课程结合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又可以帮助他们通过考试。语言技能培养的核心是基于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基础上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而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学生应各有其侧重点。一般来说,用于直接获得信息的听力和阅读能力以及基于此的翻译能力是需要优先考虑的,写作和口语能力也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在学生语言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加强。
2.3 体育英语课程定位
综上所述,体育英语作为一门ESP 课程,是赋予体育内容的英语教学课程,体育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是课程设计中的两个首要因素。在当今信息资讯高度发达、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生获取体育专业信息的能力也应在课程中通过具体的语境得到训练,培养他们在本专业领域利用英语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也应以具体的语境呈现,培养他们在本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
3 基于课程定位的课程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将体育英语的课程定位总结为: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学习方法和思辨能力。课程设计围绕这4个要素展开。
3.1 专业知识
体育学科内部的相关学科和运动项目众多,体育院校的学生虽然分属于不同的专业,但都需要了解体育领域内的主要学科和主要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因此,体育英语课程的专业知识为各学科或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
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下,共有5个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以及体育教育学。主要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围绕项目的历史、渊源、规则(如对规则的讲解)等展开,运动项目的选择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①世界风靡的,受欢迎程度较高的,如足球、篮球、排球、田径;②我国优势项目和正在新兴或风靡的项目,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跳水、游泳;③西方世界(特别是英语国家)比较风靡的项目,如橄榄球、棒球、拳击;④其他比较风靡的非奥运会项目或极限运动,如翼装wing suit、小轮车BMX、冲浪surfing等。同时,为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人文教育,体育英语课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如英语专业)选择性地增加有关体育的文学作品,表现体育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可以入选。体育英语课程的专业知识详见表1。
表1 体育英语课程专业知识列表
3.2 语言能力
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英语水平有所侧重。一般来说,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阅读能力的提高依赖于词汇的掌握、语篇的理解及结构的认知。这些词汇既包括了专业词汇,也包括一般词汇;语篇特点包括了与体育相关的特定文本的语体特点和语言特色(如项目规则);对文本结构的认知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更加有效的写作手法,为了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可适当设计跟体育相关的写作任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通过对所学课文中典型句型、表达的分析,教会学生更好地运用地道的表达方式,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激活以往的语法、词汇知识。同时,对于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适当分析文体中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口语和书面语以及不同文体中表达体育类话题。
3.3 学习方法和思辨能力
在体育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方法的训练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和教材设计中,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本专业词汇,学会归纳总结课文中有用的信息点,理解主要观点,学写摘要和读书笔记、读书报告。同时,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通过课堂或教材的任务设计(如思考题、讨论题、辩论话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身知识结构和专业经历,进行深层次探索,引导他们养成思辨习惯,提高思辨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报告等方式激活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语言能力,由此也能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结语
随着ESP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中国ESP课程实践的不断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体育英语课程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内外ESP理论和已有的教学实践指导着课程定位、课程设计等最基本、最紧迫的问题。体育英语课程应紧紧围绕“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学习方法、思辨能力”这4个要素开展课程设计、大纲编写、教学实践、教材编纂、教学评估与测试。体育英语课程的建设才刚刚起步,还缺乏大规模调查的数据和结论,缺乏真正适应教学的大纲和教材,缺乏基于课堂教学的教法研讨,更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估和测试方法。中国的体育英语课程,作为ESP教学领域的一株小苗,还要经过长期的培育才能成长壮大。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杨凤军,李在辉,方永兰,等.ESP 视角下的体育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研究——基于对成都体育学院体育英语教学的个案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1(5):172-174.
[4]李晶,田慧.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与课程设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7):76-77.
[5]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6]Canale M,Swain 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1-47.
[7]Evans S,Morrison B.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English-medium higher education:The first-year experience in Hong Kong[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1(30):198-208.
[8]蔡基刚.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 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26-30.
[9]孙有中,李莉文.CBI和ESP 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外语研究,2011(5):1-4.
[10]李晶.审视二语与外语的区别,正确认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C]//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北京市大学英语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