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砷酸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2013-11-16余为旺杨军许惠
余为旺 杨军 许惠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一种[1],约占总体的10%左右。该病发病初期常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死亡率较高[2-3]。全反式维甲酸(ATRA)是目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的有效药物[4],可以使病情得到改善,首次完全缓解率较高,但容易产生耐药性[5],而亚砷酸(ATO)是一种新型治疗药物,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有积极效果[6]。本文以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就ATO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21±12.94)岁,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患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符合相关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5)。观察组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26.6岁;对照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25.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使用ATRA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治疗,ATRA30~50 mg/d,口服,3次/d,白细胞达到要求后,联合化疗,直至完全缓解。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ATO,按体表面积6 mg/(m2·d)静滴,直至完全缓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包括完全缓解率(完全缓解:白血病症状体征消失,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血小板≥100×109/L,骨髓M3型原粒+早幼粒≤5%,无Auer小体)和缓解时间的比较;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的主观体验及治疗依从性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13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86.67%;对照组8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缓解时间(26±8)d,对照组为(34±1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 观察组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和胃肠道反应症状发生率分别为73.33%、60.00%和60.00%,对照组分别为93.33%、66.67%和86.67%,两组在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 例(%)
2.3 两组主观体验和治疗依从度比较 在治疗期间,观察组主观体验得分和治疗依从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主观体验和治疗依从度比较(±s) 分
表2 两组主观体验和治疗依从度比较(±s) 分
组别 主观体验 治疗依从度观察组(n=15) 72.14±12.94 84.50±5.93对照组(n=15) 62.91±10.83 76.59±9.32 t值 2.12 2.77 P值 <0.05 <0.05
3 讨论
目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初治的标准方案还是使用ATRA联合蒽环类药物进行化疗[7],首先笔者肯定这一方案在降低整体死亡率中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其早期死亡率依旧很高,而对于患者个体而言,任一时间段的高死亡率,都是极为严重的[8]。最近已有一些研究表明了ATO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及巩固治疗中的作用[9-11],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目前研究结果来看,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主要机制涉及3方面[12-14]。首先,ATO可在体内降解PML-RARα蛋白,其诱导的急性早幼粒细胞使之分化,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基础。PML蛋白是一种位于骨髓细胞核小体的、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都有重要作用的蛋白,在急性早幼粒细胞中,PML-RARα融合后的蛋白会阻碍正常分化基因表达,进而加大异常基因的表达。ATO可以诱导PML蛋白寡聚化,进而促使其与PML-RARα分离,促进早幼粒细胞完成终末分化。另外,ATO可以通过经典凋亡途径诱导caspase细胞通路的表达,通过激活caspases家族,导致细胞色素C向胞质内释放,触发细胞凋亡。此外,还有研究显示,ATO可以通过增加活性氧来诱导凋亡[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完全缓解率为86.67%(13/15),对照组完全缓解率为53.33%(8/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在本研究中,ATO治疗已经显示出了其与ATRA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优势效果。观察组缓解时间为(26±8)d,对照组为(34±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AT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起效更快。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化疗对于患者造成的痛苦可能会超过疾病本身,一些患者会因为无法忍受化疗所引发的不良反应而选择放弃治疗,所以,有效的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在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是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生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和胃肠道反应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73.33%(11/15)、60.00%(9/15)和60.00%(9/15),而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93.33%(14/15)、66.67%(10/15)和86.67%(13/15),两组在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可以说明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增加使用ATO并不会使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升,笔者认为,这在白血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是很有意义的,能够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信心和体验,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主观体验得分和治疗依从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工作中笔者体会到,白血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患者在其中会经历很大的痛苦,这种痛苦可能来自于疾病,但更多的来自于治疗措施本身,如何在临床中尽量避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的治疗是具有很大实际意义的,ATO能够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进而提高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主观体验和治疗依从度,这对于患者的整个白血病治疗,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ATO可以有效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1]刘双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分化综合征的防治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20):3450-3453.
[2]蒋慧,夏敏.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症及其处理[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5):1153-1155.
[3]钟少东,蔡晓燕.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安徽医药,2011,15(3):277-280.
[4]王耀美,林全德,向谱,等.维甲酸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0):99-101.
[5]贺甜甜,史伟,赵万红,等.维甲酸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J].现代肿瘤医学,2010,18(10):2081-2084.
[6]孟红彬.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2):164-167.
[7]张燕,曾小菁,何玲,等.亚砷酸联合维甲酸、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J].天津医药,2013,41(1):54-55.
[8]袁烨,李巍,林冬,等.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11):752-757.
[9]耿英华,杨艳丽,周黎黎,等.不同诱导缓解方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7):817-821.
[10]焦力,王书杰,庄俊玲,等.亚砷酸和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和副作用的比较[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31(5):555-558.
[11]凌燕,蒲祖辉,卓家才,等.亚砷酸和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海南医学,2011,22(13):9-11.
[12]李君君,周园芳,刘小军,等.亚砷酸对白血病K562/A02细胞的作用及机制[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1,39(4):385-389,415.
[13]艾志龙,秦新裕.亚砷酸在实体瘤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06,13(3):429-430.
[14]黄雪琴,张月飞.亚砷酸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10,8(3):263-266.
[15]罗鹏,王赟,张爱华,等.活性氧、线粒体膜电位在亚砷酸钠诱导凋亡中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