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班牙经济特性的历史成因

2013-11-16周诚慧

当代世界 2013年2期
关键词:西班牙经济

■ 周诚慧/文

1995年至2007年,西班牙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3.5%,经济的快速增长掩盖了过度消费、过度负债及生产缺乏竞争力等问题。2008年次贷危机席卷全球,2009年至2012年西班牙经济持续衰退。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政府依赖加大公共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却又使西班牙深陷债务危机。透过久远的历史,我们能够发现,这种社会支出与社会生产脱节的现象并不是现代经济特有的。在西班牙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多经济习惯不断得到固定和强化,深刻影响了西班牙的经济价值取向。

危机凸显的经济特性

2007年之前西班牙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欧盟体系内欧洲经济货币联盟(UEM)的建立。统一货币带来了利率下降,增强了投资者对西班牙经济的信心。但是企业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也就是说,西班牙近年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带有明显的单一性。而且,在企业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信贷占投资总额的比例非常高。这意味着企业风险加大,一旦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产业发展就会出现停滞。

经济的持续增长掩盖了产业发展的高风险,也刺激了不理性的消费。2002年之后个人购房贷款显著增长。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房地产泡沫破灭,居民消费受到严重影响。随着失业状况的加剧,居民偿还银行贷款的压力变大,违约行为不断增多,银行坏账激增。居民购买房产的消费需求也受到极大抑制。这对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打击是巨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西班牙政府面临的是亟须提振的经济。由于身处欧洲统一货币体系之内,政府缺乏灵活的货币政策,只能诉诸扩张性财政政策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扩大的公共支出需要政府发行债券来筹集,而在市场投资者眼中政府的债务水平已经超出了可承受的范围,市场融资变得极为困难。于是,市场利率被迫上升。此时又恰逢大量短期债务到期,利率的上升加剧了债务偿还压力,也加剧了融资难度,从而诱发了债务危机。

与此同时,欧盟敦促西班牙应该采取严厉的削减预算措施以有效控制财政赤字。按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要求,加入欧元区的国家都应将通货膨胀和公共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西班牙面临的是两难的困境,经济的恢复和提升需要国家一力完成,但是又不能触碰欧盟设定的底线。

掣肘的境况导致2011年底西班牙提前举行大选。阔别政坛近八年的人民党重掌政府。新政府推行了劳动改革、缩减医疗、教育等公共支出、再次提升增值税率等措施来达到改善公共财政状况的目的。这些压缩民众福利的措施引发了强烈的不满,2012年3月出现了大规模的示威抗议。2012年5月西班牙第四大银行Bankia由于房地产信贷业务较多出现了资金困难,迫使政府注资援救。9月初一些自治区因中央政府未及时回应援助偿付地方债务的问题,出现不满甚至政治独立的要求。11月两起因无力还贷遭银行没收房产的欠债人自杀事件迫使政府紧急立法,要求银行暂缓两年没收房产。就连欧盟对西班牙政府2012—2013年紧缩财政的要求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软化。

各种偶然事件促使西班牙所面临的危机持续发酵。虽然总体趋势复杂多变,但是危机的根源却清晰可见。经济增长动力缺乏多样性,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信贷的过度依赖催生出经济泡沫,而政府也只能依赖举债来调控经济。事实上,无论微观个人还是宏观决策者都要受到经济习惯、价值观念等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在西班牙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影响着每一个经济参与者的判断和行为。

历史成因

西班牙从8世纪开始处于穆斯林的统治,穆斯林的商业传统改变了罗马时代农本经济的结构。在反抗穆斯林统治的过程中,基督教王国主要倚重的畜牧业其粗放型的经营模式进一步破坏了农业生产提高的空间。15世纪之后美洲的金银为西班牙迅速聚敛了财富,却没有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积累,而是在催生价格革命的基础上推动了进口消费的增长,抑制了国内产业的发展。

一、穆斯林西班牙的商业跃进

穆斯林西班牙可以说是一个商业型社会。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商业,商业活动的目的不再像罗马帝国时代那样仅仅供养城市,城市里的商人获取农业产品及手工产品主要不是用于消费,而是为了投入商业贸易的链条之中。借助连通西欧和北非的便利条件,穆斯林西班牙依靠商业贸易造就了8—10世纪的繁荣强大。

但是,这种物质繁荣缺乏农业的坚实基础和持久活力,这在日后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中成为一种瓶颈。长期以来,穆斯林社会受阿拉伯半岛部落游牧生活遗风的影响,更重视的是门第,而不是土地。社会财富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商业贸易带来的巨额利润和丰厚税收。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关系出现了倒置,完全没有遵循农业生产力的增长促进社会分工、带动商品交换的普遍历程。农业生产的秩序是由商业利益决定的。农业生产缺乏持续的投入,积累的剩余财富无法进入投资扩大再生产的流域,就将逐渐消耗殆尽。

而且,商业贸易经常要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这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政治局势由稳定向动荡转变的过程中,商业经济的连续发展就很可能出现断裂甚至倒退。11世纪之后,穆斯林西班牙在基督教王国发动的再征服战争的打击下出现了政治分裂,其经济发展模式的脆弱性迅速暴露出来。

二、粗放型发展的畜牧业

吸收了穆斯林经济养分的基督教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1—13世纪基督教王国的再征服战争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穆斯林统治下的土地并入基督教王国的版图。未被征服的穆斯林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向基督教王国交纳巨额贡赋,穆斯林的商业财富不断向基督教王国输送。但是,这种通过政治军事威势获得的财富并没有直接应用于基督教王国的工农业生产,而是通过购买伊斯兰国家的制成品又大量返回到了伊斯兰国家手中。也就是说,收入的增加并没有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的增加。

另外,在长达几个世纪的伊斯兰国家与基督教国家之间断断续续的战争中,任何一方都没有力量将对方完全消灭,只能是最大程度地袭扰对方,保持一种脆弱的均势。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是一种非常不安全的土地利用形式。边境上的居民在遭受侵袭的时候,是有可能将牲畜群赶到安全地点去的,而如果居民依靠农业种植为生,固着在土地上的庄稼是一定会遭受侵袭者烧毁的。而且,伊比利亚半岛的土地三分之二以上是干燥的高原台地。干燥的土壤缺乏肥力,“因敌军漫无止境的入侵使原本贫瘠的高原更为荒芜,阻止了人们耕种土地的努力。”随着农民离开土地,土地也就不再生产作物。当土地不再受到作物的保护时就逐渐沦为荒野,农民便很难再通过劳作将其恢复为耕地。

边境地区局势不稳,人口匮乏,农业在这样的地区很难获得大的发展。农业种植需要耐心与技术,干燥的高原根本不可能精耕细作,却特别有利于游牧与牲畜的饲养,畜牧逐渐成为基督教王国的重要产业。羊毛和皮革制品增加了牧主的收入。牧主为了在季节性游牧中保障自己的财产安全,13世纪中后期组织形成了牧主公会。

对于政府来说,畜群过境途中交纳的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政府为此对畜牧业及其季节性迁徙始终加以保护,以免畜群在迁徙途中受到农民的侵犯。这恰恰说明游牧活动对于农业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而政府受到眼前经济利益的驱使,既没有对这种粗放的经营模式加以限制,也无法真正优化产业结构。

三、黄金漏斗与债务转换

1492年1月,西班牙完成了再征服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14—15世纪人口的显著增长产生了对于农业生产增长的需要,而在短期内单位粮食生产量难以提高,就必然诉诸土地面积的增长,在国内土地面积既定的情况下,便产生了向海外扩张的需要。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踏上了美洲的土地,开启了美洲殖民时期。

16世纪西班牙在欧洲和美洲的扩张使得西班牙成为第一个真正的“日不落帝国”。这种政治荣光使得西班牙统治者对经济增长的脆弱性依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热衷于从殖民地和对外战争中夺取财富,对本国工商业的发展比较漠视,对工商业不加保护。为了不伤害大牧场贵族的利益,政府基本不禁止羊毛出口,国内呢绒产业获得原料变得困难,价格上涨,大大削弱了本国呢绒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美洲殖民地本应该起到拓宽市场、增进贸易的作用,但是西班牙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西班牙没有殖民地所需的工业品,殖民地也不需要西班牙的农业品。16世纪中叶之后,西班牙海外的需求量已经超出了本国的工业能力,因此不得不从其他国家寻求补充供给。“西班牙开始日益依靠外国的供给来满足其需要;荷兰造的船舶、英国的精纺毛织品与金属器皿、法国与意大利的丝绸逐渐取代了本国的产品,而用于换取这些舶来品的则是西班牙所能够提供的一切初级产品,例如原毛、橄榄油与铁”。这种输出初级产品而输入制成品的贸易结构让西班牙长期处于逆差地位,必须依靠黄金储备来弥补。

来自美洲殖民地的金银暂时解决了西班牙黄金储备不足的问题。但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增加,会造成金银贬值,直接提高物价,引发“价格革命”。西班牙作为通货膨胀的发端,其物价上涨幅度几乎是其他欧洲国家的两倍,国内产品和劳动力价格昂贵,这就使西班牙的工业处于严重不利的地位,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国内产业慢慢萎缩,由此产生对外部市场的巨大依赖性。本来美洲贵金属的流入应该能够缓解国家经济发展中资本严重匮乏的局面,但是这些金银财富浪费于奢侈挥霍的贵族生活、帝国争霸的战争开支,没有转化为资本应用于生产活动。“西班牙本身差不多成了一个漏斗。”通过这个漏斗,其他国家的产品流入美洲,而美洲的金银流入了其他欧洲国家。那么,当金银输入量开始下降的时候,经济就会不可避免面临衰落。

与此同时,16—17世纪西班牙频繁发动争霸战争,造成国库空虚。美洲的金银已经不足以满足战争的开支,那就只有通过加重赋税以增加政府收入。但是加重赋税只能进一步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对于税收增加的贡献并不持久。当国内税收也不足以满足战争支出的时候,政府只能运用信贷手段,以政府未来的税收作为抵押,从市场获得贷款。放贷人往往趁机提高利率,政府因此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1575年西班牙无法偿还债务,处于破产的边缘。经过协议,放贷人最终没有按照规定期限要求清偿债务,而是在此后70年间收取一部分政府收入用来抵偿债务。通过这种债务转换的方式,西班牙政府避免了宣布破产。但是,这只是暂时解决了西班牙财政问题,从长期来看仍旧是政府的一项负担。因而,类似的破产危机反复出现。18世纪之后,随着美洲殖民地陆续独立,西班牙已经难以挽回经济衰落的颓势,从此眼见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兴起,丧失了经济发展的先机,只能接受他人制定的经济秩序。

总体来说,西班牙历史进程中一直缺乏对实体经济的重视,这种经济习惯在推崇奢侈消费和政治争霸的统治者的政策演进中逐渐积淀下来,成为西班牙国民意识中潜在的经济观念。因此,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外部依赖性,而西班牙的经济资源在外部看来并非不可替代,这无疑增加了经济的脆弱性和低效能。当经济发展拥有良好外部支撑的时候,生产与支出相脱节并不会构成重大问题;但是,一旦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生产增长的时候,经济便出现收缩。

欧盟是一把双刃剑

二战后,名义上中立、实际上为法西斯国家提供支持的西班牙遭到了全世界的孤立,经济上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60年代以后,西班牙逐渐被外部世界接受,经济开始复苏。1986年西班牙加入欧共体,重新融入欧洲社会。表面上来看,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了西班牙近期的经济增长,但是存在制度性矛盾的欧盟对于西班牙经济的发展始终是一把双刃剑。

欧元区的单一货币有利于消除汇率浮动,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更加便利,资本流动更加顺畅。这可以弥补西班牙内部储蓄不足的问题。但是,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只能依靠财政政策完成。这就意味着成员国始终面临着遵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和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的两难选择。到目前为止,救助西班牙的各项方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为债务到期时遇到的再融资问题提供流动性支持,而对于提高长期的偿付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也就是说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西班牙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过度负债是危机的表面症结。事实上,西班牙经济发展缺乏真正的生产动力和竞争优势,财富积累始终赶不上消费增长。所以说,促进经济结构的完善、克服民主政治对于福利保障的天然偏好、提升增长潜力是现代西班牙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种种努力的艰难之处也许就在于人们难以克服潜藏在思想深处的价值观念,这是历史的特性,也是历史的遗产。

[1] 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61.

[2] 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12.

猜你喜欢

西班牙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经济日历
满眼“怒”红西班牙奔牛节开跑
中国经济
西班牙国庆大阅兵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