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3-11-15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安康725000
姜 慧(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 安康 725000)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显著提高了公众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及日常行为方式随之不断调整,加之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增多趋势,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救治的同时,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确保预后的关键[1]。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优质护理服务,回顾相关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42~81岁,平均(64.2±2.3)岁。均与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符合,以心律增快,胸骨后、心前区放射性疼痛,心悸气短,出汗等为临床主要表现。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均行吸氧、强心、纠正心律失常、利尿等治疗,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优质护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优质基础护理:加强晨、晚间护理,病室内保持整洁,无杂物摆放,床铺保持平整干燥,每天行床单位打扫,完善病房管理。生活可自理的患者,协助其进食、翻身,无法自理者,加强皮肤、口腔护理,以防压疮形成。护理人员应以娴熟的操作技巧、扎实的专业知识、亲切自然的微笑面对服务,使患者消除陌生感及顾虑,对医护人员产生信心,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提高配合依从性。
1.2.2 针对性优质护理:①病情评估:对疼痛发作诱因、部位、反应、持续时间加以评估,制定缓解疼痛的方法;②密切病情观察:各项护理操作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动作需准、柔、轻,并做好操作前告知工作。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行吸氧、心电监护,静脉通路建立。掌握特殊药物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多和治疗成功的同类型疾病者沟通;③非药物治疗:包括控制和降低体重,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有效控制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水平;行必要的康复训练等[2];④预防指导:向患者讲解嗜酒、吸烟、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引起其重视,积极规避风险,最终起到预防作用。
1.2.3 微笑及心理服务: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与患者及家属建立有效沟通,以增近医患距离,增强患者理解力及信任度。研究显示,引起护理纠纷的事件中,患者产生意见的环节一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护士交流不当所致。故护理人员需微笑服务,使患者感到被尊重,进而提升其安全感,消除恐惧、不安心理,以达到优质护理的效果。
1.2.4 康复教育干预:住院康复期加强心理治疗、卫生知识教育、开展步行训练,鼓励患者自理生活,以减轻长期卧床造成的心理、机体不适感,降低肺血栓、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率,增强体力。出院后鼓励患者做医疗体操,坚持室外散步,制定康复计划,促使日常生活全面恢复。
1.2.5 康复锻炼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以提高生活积极性,克服活动时的心理障碍。康复训练以下午为宜,避免高温寒冷季节训练,避免饮用浓茶、咖啡,饱餐。进行用药指导,如按时按量服药,在医生指导下对药物加以调整,并定时回院复查。
1.3 效果评定: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心理状态加以评定,>50分为焦虑,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重。同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13.0版,组间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均康复出院,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情况比较
3 小结
优质护理服务为新型医护模式的体现,指除重视疾病本身的护理外,更注重患者社会、心理、精神方面的护理。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实施优质基础护理、全面整体的针对性护理、心理干预及康复教育等。结果显示,在取得理想治疗效果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患者焦虑水平,提高了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加强冠心病护理中的优质护理服务,可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焦虑情绪,提高了救治质量。
[1]刘 群,赵 东,王 薇.冠心病二级预防实施研究进展[J].心肺血管疾病杂志,2007,26(1):49.
[2]曹志友,李 伟,卢春生,等.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生活习惯影响的研究[J].吉林医学学院学报,2005,26(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