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2013-11-15罗舒雅
◆罗舒雅
(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一、前言
近二十年来,城市建设事业在我国突飞猛进的发展,给景观设计行业以及景观设计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环境问题,对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这对于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也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要求。
然而,城市环境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急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如近期盛行的“欧陆风”“草坪热”“广场热”等。这些问题最突出的是缺乏地域性和对使用者的关怀。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细致的前期调查研究和策划;设计者与使用者缺乏有效沟通;缺乏相关项目使用后评价体系。这些问题的出现无疑与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有关。行业实践的现状与多年来的专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
因此,当今的景观规划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探讨对于传统景观设计建设的技术与方法,更要面对以集体大众为主体的公共性景观,进行科学理性的思考和探索。与私密性较强的个体人居而言,人类聚集体现了群体活动及其公共性,探讨人类的各种聚集活动以及由此对于城市景观提出的种种公共性要求,这是景观设计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新重点。
在具体的景观设计教学上应能满足在设计实践出现的这个重要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探讨,而运用环境行为研究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此能有很大的帮助。
二、环境行为研究概述
1.环境行为研究的发展
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也称为环境设计研究(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把决定因素归结于影响行为的环境,强调“环境——行为”关系进行描述,把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作为整个生态环境的一部分,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研究。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环境行为研究与心理学密不可分,但重点研究对象是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over action)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更强。
中国的环境行为研究最早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国外的理论与方法则先后在上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并引起专业人士的广泛兴趣与关注。目前,这一领域的内容在我国已成为建筑学等相关专业应该了解的知识,也已列入建筑学等专业教育评估的标准,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把环境行为学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2.环境行为研究方法
环境行为研究中调查方法大多以问卷、调查、观察、采访为主。社会学家John Zeisel在《Inquiry by Design:Tool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一书中将环境行为研究的方法归为以下几类:观察实质痕迹;观察环境行为;专题深入访问,系统的提出问题;标准化问卷;文献资料法。
环境行为研究一般是综合使用上述方法来了解和解决复杂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研究者和设计者应该知道如何组合研究方式。
3.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设计教育实践及其发展
目前我国的景观学还未成体系,相关专业建设尚不规范。很多专业建设的思想仍然局限于“美化”“绿化”方面。在国内,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等院校陆续开设了环境心理学的课程。1995年以来,中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将环境心理学的教学纳入专业评估范围之内,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领域对学生设计思想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一些综合院校及师范院校,也开设了这门课,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等。然而在景观设计、景观建筑专业,比较缺乏相应的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研究方面的课程,因此迫切需要此方面教学的研究和应用。
三、在教学中的应用
景观设计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几个阶段学习,贯穿整个景观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这门专业核心课分为许多专题,其中景观场地规划设计、景观建成环境分析、景观改造设计,这三个专题跟环境行为研究相结合则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1.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场地规划设计教学的应用
场地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入门专题课程。目前业内分段式的工作方式,使得场地的工作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整体性的统筹计划与考虑,缺乏人文关怀,学生只注重形式语言的丰富,而忽略了场地整合性、场地地域性、使用者的各类需求。通过环境行为研究的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结合场地设计的一些理论来进行授课,组织学生调研考察,可以令学生更具有宏观思维和理性思维。
(1)行为观察。在课程初始,在进行环境行为研究理论内容授课的同时组织学生到各类公共空间进行行为观察,总结使用者的需求、行为规律,让理论结合实践。
(2)进行场地规划设计。根据行为观察得到的各种数据、资料,学生结合场所设计授课的其它内容,对特定的场所进行场地规划设计。
(3)设计后总结。进行了具体的场地规划设计后,组织学生到类似现场进行观察、感悟,通过换位思考,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同时组织班级教师讲评、学生互评。
2.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建成环境分析教学的应用
在讲授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建成环境分析主题时,可采用讲授、讨论和实例研究结合的形式,运用环境行为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建成环境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于经典案例的理解,更全方位的对于建成环境专业评价,对设计实践有更充分的准备。
(1)经典案例导读。在经典案例的讲授时,例如在开设的中国古典园林课程中,特别注重使用者生活方式和习惯、社会习俗的讲解。
(2)建成环境评价。组织学生到本地已建成的景观,进行环境行为的实地调研,根据各种研究方法来对该环境进行评价。由于该门课是本科生课程,故注重实地观察和数据资料的累积。并可以采用讲座、讨论会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社会学研究的兴趣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引发学生对于环境中人的关注。
3.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各项绿地设计教学的应用
在设计课时,可设置实地改造设计练习。运用环境行为研究理论和实地考察,再进行设计工作。这种基于环境行为研究、促进换位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设计课提高了学生设计和研究能力。
(1)原场地行为研究。运用实地行为观察、拍摄照片、行为地图、随机性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原场地使用者需求和行为规律进行总结。
(2)提出不足与改进之处。在进行总结之后,分析该环境原有设计的不足,并结合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所学的其他知识,提出改进方案。
(3)进行更新设计。根据前提的调研结果,进行更新设计,并将新旧方案进行对比,讨论出各项利弊。
四、教学实例运用
这是本科三年级的居住区设计课程作业,布置学生进行居住区绿地更新设计。该班级共19人,专业为艺术设计景观设计方向,通过实践证明,这种基于环境行为研究、促进学生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思考和发散思维的设计课程提高了学生设计和研究能力,其作业中的创造性与真实性也有较好的结合。
1.实例概述。该场地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由三个机关单位的宿舍和三栋商业、机关办公楼所包围的一块绿地,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已使用了十年。四周的住户主要是中青年为主,退休老干部居多。由于该绿地是十年前所设计建造,其道路和植物等各方面的规划设计已渐渐不能满足现阶段的需求,需要进行一个更新设计。
2.进行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了实地的使用者行为观察、拍摄照片、描绘行为地图、随机性访谈。
3.做分析报告。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和资料,学生在使用者的具体情况、行为规律,场地的光照、气候等方面进行该场地的全面分析,并进行汇报。以下是一些学生汇报的图片(图1)。
4.进行设计。学生根据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结合所学的知识,对该地进行改造更新设计。以下是部分学生的方案(见图2)。
五、优点与局限性
1.优点
(1)有助于更好理解经典作品。环境行为研究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深度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令学生从社会学和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出发考虑更深层次的设计问题。在教学中运用此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经典案例,并进一步了解其设计成功的原因,从而获得对景观设计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有了这种全面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学生就可以科学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建成的景观环境,跳出简单的表现形式模仿,根据人文、自然、文化背景进行自己的设计思考,推动景观学向前发展。
(2)有助于全面认识和把握设计前调研工作。设计前调研工作一向都是设计实践中最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目前国内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项目都缩短了应由的调研时间,而学生在学习设计实践的课程的同时,更好的全面认识和把握设计前工作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设计思维,对于未来的工作将会大大提高效率。
(3)有助于从使用者角度,从社会学方面学习景观设计。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都是注重物质环境设计,对于精神环境方面提及不多,更多的只是简单的从绿化、美化方面出手。而运用了环境行为研究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教学,则更好的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设计,更好的拓展本学科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不盲从、不唯书,用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独立学术精神,学以致用,密切联系社会,促进行业发展和城市环境的切实改善,取得实践和景观教育的双赢。
2.局限性
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环境行为研究在景观设计教学中运用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首先,是课程开展的时间限制,由于使用者的行为观察需要一个时间长度,若需要全面的考察,则需要四个不同季节、节假日和平时日等不同时段来考察,否则会以偏概全,但学生由于授课时间限制,只能在有限的时段进行考察,这就需要教师授课时借鉴前人研究的内容来更全面的辅助学生思考。其次,学生进行景观设计实践时如果过分依赖环境行为研究的内容,这会带来对其他方面问题的忽略或简化,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设计的方案以偏概全。
六、结语
在当今的景观设计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主题下,让学生掌握从使用者和社会学角度来进行设计实践,全面认识景观并具有自主学习、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开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促进形成适宜我国的景观评价体系,促进行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因此在景观设计教学中运用环境行为研究是值得尝试的。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2008,(2):30-33.
[3]徐磊青,杨公侠.环境与行为研究和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方向[J].华中建筑,2000,(4):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