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为例

2013-11-15贾莉莉

中国校外教育 2013年1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生态

◆黄 晨 宫 方 贾莉莉 王 琛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是生态大省,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松嫩和三江平原农业开发试验区等“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技能人才。据专业人士分析,今后五年,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必将取得较大的成果,生态环境保护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缺口达3万多人。因此,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生态环境保护方向)必须顺应我省经济发展形势,不断改革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环保人才的需求。

一、以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应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指导方针。通过近几年对生态环保类企业调研、本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专业实践人员访谈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得出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范围主要涉及各级环保、城建、农林、水利、牧业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部门,据此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城市规划部门、生态示范区、环境监测站、环境监理站、森林公园等行业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掌握环境规划、排污管理、大气污染监测、水体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征费、使用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能从事城市管理规划、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高端技能型培养为本位,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这一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素质、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根据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技能特点和培养要求,进一步完善“1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行业共建一个平台,与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三个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技能培养与行业标准、实训项目与企业生产);培养过程三个阶段(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即:

三个阶段能力细化分项基本技能培养文字撰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网络查询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专业技能培养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生态环境评价能力、生态环境规划能力、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精神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继续学习能力培养3满足行业需求,服从岗位设置,构建课程体系

本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秉承“专业服务行业、课程服从岗位、内容符合要求、教学切合实际”的理念,通过对环保行业职业岗位设置和从业人员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调查分析,根据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质,结合职业标准,对应构建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专业拓展课程体系和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下图所示。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依据,深入开展专业调研,聘请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课程开发。对每项工作内容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完成每项任务的工作过程,分析每项任务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并综合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规范的相关内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制订课程标准,完成整体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单元设计,实施项目引导等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通过专业任务开发,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

加强教学团队成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专业及专业群的技术力量,先进的实训设备等资源优势,开展相关任务的开发、技能培训等工作。与森工环境监测站合作,承担部分森工林区环境调查任务项目,通过任务开发提高团队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学生参与到项目工作中来,项目内容即实训内容,在团队成员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团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外界交流合作,保证团队发展目标的实现。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是我省生态建设的主体,森工总局环境监测站是以生态环境监测为主的专业机构,与我院同属森工总局。发挥行业优势,整合双方资源,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建生态环境监测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平台。承接森工环境监测站的部分工作项目,例如,生态环境保护、林区生态环境资料调查、林区水质分析等工作。在教师、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完成项目内容,在工作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现生产性实训。

2010年9月,为推进森工系统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人才培养力度,经森工总局和省环保局与我们学院共同研究决定,双方合作共建“森工环境监测与指导工作站”,从而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良好局面。

自2010年起,双方共同完成了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局锅炉烟尘(污染源)监测、黑龙江省亚布力林业局亚布力名镇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黑龙江省森工总局下辖23个林业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水样采集技术规范教学,迎春林业局污水处理厂及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局2011~2012集中供热锅炉改扩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等监测工作。每一批学生参加监测前黑龙江省森工环境监测站都要结合实际的监测项目作培训。通过培训,学生们了解和掌握(地表水、地下水)从监测点位的布置、采样器的使用、样器容器的洗涤、样品的保存、运输等。监测点位布置原则、气候条件影响因子、采样器具的操作使用等具体内容。在工作中教学,教学中工作,让学生能学用结合。

五、加强监督评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为加强监督和评估,设立了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织以及学生教学信息站等质量监控机构,监控对象涵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估体系和教学效果,同时确立了监控的关键点,对教学输入质量、教学运行质量以及教学输出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

1.监控方法

一是实施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师、校外专家等多层级听课制度,听课要求明确;二是根据学院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专业、课程、毕业设计、实训基地等专项评估;三是在日常巡查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工作;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质量评价,如督导评教、教师自评和互评、学生评教、聘请企业专家评教等;五是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多途径及时采集学生反馈的教学信息。除了学生网上测评、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以外,还通过教学信息员、教室日记、教学信箱,以及教学工作QQ群等现代技术手段和平台来交流和收集教学信息;六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抽样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分析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性情况,采集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今后培养工作的意见和要求,用于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调整课程设置。

2.教学质量评价形式

(1)学生评教

问卷测评:根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问卷。问卷可以由督导听课时随堂进行发放,也可以在召开学生教学工作座谈会时集中发放。随堂发放的问卷往往采集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意见,座谈会上发放的问卷,则是采集学生对该学期教学工作的总体意见。问卷回收后均经统计和分析处理,反馈至相关教师或部门,要求及时整改,以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座谈会评教:每一学期,面向所有班级至少组织一次学生教学工作座谈会。座谈会可以结合教学检查工作进行,每班至少要有2名学生代表参加。座谈会解答学生疑问,同时倾听学生对学期教学工作的意见,如课程设置、教学设施、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意见由教学秘书整理归类后及时分解反馈至相关教师和部门,督促改进。

(2)教师自评

结合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任课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求对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工作进行书面分析总结。分析材料经教研室认定后交系部存入教师业务档案。

(3)教师互评

教师互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教研室或系部组织公开教学活动,教师集体听课评课;二是由教研室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开展交流和互评。第一种方式为主要方式,特征是多人评一人,评议对象明确。第二种方式比较自由,以交流为主,评议对象发散。

(4)教学督导评价

由于教学督导组织按院系两级设置,因此教学督导评价由院系两级双管齐下。学院教学督导处和系教学督导室每学期均各自组织督导员对教师进行随堂抽查听课,预先不告知,过程有交流,事后有反馈。院督导处对教师进行有重点地抽查评价,系督导室以每学期对所有参与授课的专兼职教师随堂评价1次为最低要求。评价指标与教师互评听课的教学质量评价表同。听课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至教师本人,评价材料存入教学质量档案,评价成绩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挂钩。

(5)企业专家评价

为了考查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的结合度和实用性,建立了企业专家进校听课的制度。从大中型企业邀请部门负责人或技术骨干来校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听课评课,企业专家所给予的意见建议以及所带来的行业企业信息,启发了教学改革思路,推动了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工作。

3.有效利用信息

在整个质量监控体系中,监控的过程只是手段,对所采集的信息如何进行处理和利用才是监控的重点工作,监控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同时开展问题跟踪和研究等活动,以实现教学运行过程的及时纠偏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信息的利用过程中做到以下几个几点:一是多渠道采集信息,对信息进行比对和评价,提取有效信息和共性问题;二是对梳理的问题根据轻重缓急进行落实和整改,及时纠偏,防止让信息采集流于形式;三是对问题的解决和落实情况及时做好反馈,尤其是向学生反馈;四是对突显的教学问题进行跟踪,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五是将监督评估的结果与教学工作绩效考核挂钩,建立奖惩制度。

[1]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生态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生态养生”娱晚年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